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国20世纪经典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十六岁的少年霍尔顿以自述的口吻讲诉了自己被学校开除后在镇上三天的经历,这个少年表现出异于常人的痛苦感受和逃避心理.他逃避现实,躲避他人,深陷于孤独和痛苦之中.然而这一切只是表象,霍尔顿真正迷离的是自我.童年时压抑的家庭,软弱无法依赖的母亲以及父母对另外两个孩子的偏爱导致他心理发生扭曲失去了自我.成年后的霍尔顿在扭曲的心理机制作用下,使用各种方法逃避自我,最终成为生活的逃兵.  相似文献   

2.
塞林格和王朔笔下的霍尔顿与顽主都是现代社会中的“反英雄”形象,反叛传统、憎恶虚伪,但他们的反抗却由于自身的无力和社会的重压而变得不堪一击。本文主要立足于小说文本,借助于“反英雄”、“反小说”的现代主义文学理论,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表现方式,人生态度和社会背景等,既寻找到两位主人公性格上的相同点,更揭示出两者存在的深刻差异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运用拉康关于主体心理结构三个级别的理论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心理因境进行剖析,认为霍尔顿的心理发展在短短两天三夜里经历了不同时期。“镜像阶段”霍尔顿形成虚幻但完美的“自我”——做童真的救世主。在象征级中,霍尔顿感到“父亲之名”对镜像的强大威胁,被象征性的阉割了。最终,霍尔顿徘徊在想象级和象征级间无所适从,不时表现出想回归真实级的冲动。  相似文献   

4.
陈杰 《文教资料》2009,(16):20-22
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美国和世界文学界拥有巨大影响,堪称一部现代经典.小说作者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主人公霍尔顿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态,孤独、彷徨、痛苦、无奈,以及对传统价值现的反抗.小说主人公的典型代表性,对永恒话题"逃避或面对"的探讨,小说对社会的启示意义,以及新颖的艺术风格,都是小说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霍尔顿和惜春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对人对物冷漠的态度和个性,而这种冷漠来自他们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对各自所处时代环境的深刻洞悉。因此,他们都通过或试图通过放弃世俗生活的方式向各自所生存的世界义无返顾地做出反抗。  相似文献   

6.
钱珏 《考试周刊》2013,(57):22-23
本文运用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及同一性危机的研究方法,对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在青少年阶段表现出的同一性危机进行深入分析,详细阐述其危机产生的原因及霍尔顿如何在一个冷漠污秽、充满伪善、缺少沟通的异化的成人世界中追求纯真,实现顿悟,化解危机,重获新生的曲折过程。  相似文献   

7.
精神分析学的社会文化学派成员认为神经症起源于文化缺陷。本文以《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翁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神经症人格作为切入点,在卡伦.霍妮和埃里希.弗洛姆的心理分析理论的指导下,探究了霍尔顿的内心世界。研究表明,由于其不幸的童年以及他所在的社会文化缺陷,霍尔顿发展了一种以疏离性为主导、自谦性与侵略性并存的神经症人格,表现为焦虑、极度紧张、自我矛盾、自我逃避、高度幻想和自我迷失等特征。  相似文献   

8.
霍尔顿与"鬈毛"是两个生活在不同国度与时代、有着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物,但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他们着装奇特,满口粗话,行为怪异,离家出走,他们在经历了矛盾和反抗后最终都回归到社会.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发现社会转型中个人理想与无奈的现实、个性自由与社会规范之门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9.
妇女对悲剧命运的抗争在文学史上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在各种压迫面前,女性表现出相似的反抗态势.美狄亚、费德尔与繁漪所处的时代不同,地域空间相异,但她们的遭遇与不幸、反抗与斗争却十分相似,在各自的婚姻爱情体验中都存在相似的精神压抑与极大的苦闷.  相似文献   

10.
流浪汉小说中的流浪模式基本有两种:生活流浪和精神流浪。《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为了寻找精神家园进行了痛苦的精神流浪。他的精神流浪经历了从模糊到明朗化的颇为曲折的变化过程,而且他的精神流浪具有自我放逐的意味,是一种个性的张扬和对生活的反抗。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遁世作家"J.D.塞林格在其杰作《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独具匠心地塑造了霍尔顿这一叛逆的青少年形象,用富有特色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霍尔顿在步入成人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危机和成长痛苦。本文对霍尔顿的成长历程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12.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失乐园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类本体困境的角度分析美国作家塞林格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可以较深入地揭示出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所面临的困境,是所有社会中的人的共同的、根本的、与生俱来的、终极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孤独的守望--谈《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之一,小说自问世以来备受读者和评论者的关注。它的成功主要在于主人公霍尔顿的反文化斗争中表现出的对社会道德和伦理秩序的重构。小说昭示了关于道德文化的一些值得思考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乔海珠 《文教资料》2011,(25):33-34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描写青春期少年霍尔顿以他特有的敏感冷眼观看世界,捕捉社会的虚伪和混乱,同时做着一场白日梦。小说叙述了他精神崩溃的过程,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本文解读剖析了霍尔顿的悲剧命运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其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池莉小说塑造了众多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 ,描述她们的挣扎、反抗、突围与选择 ,从个体生命的体验中表现出女性群体顽强的精神与生存能力 ,体现了作家对生命意义的独到理解和对平民价值的认同 ,以及平等对话的创作意识  相似文献   

16.
王征 《文教资料》2008,(33):33-34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誉为美国20世纪文学的"现代经典",小说以主人公霍尔顿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迷了他精神崩溃的全过程,本文从社会、家庭、霍尔顿的自身因素以及理想与现实的脱节这几方面解读造成霍尔顿精神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浅析《简·爱》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爱》是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这部自传色彩很强的小说塑造了一个有着鲜明反抗性格、热烈追求独立人格的女性形象。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分析了简.爱在不同时期的性格特点,并指出了《简.爱》的作者由于时代和自身原因而表现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妇女受压迫的地位在文学史上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在各种压迫面前,女性表现出不同的反抗态势。美狄亚以“杀子惩夫”的残暴手段表示对男权社会的反抗,被称为“女巫”;而珀涅罗珀则在对丈夫无休止的企盼中摧残了自我,从而获得了在男性道德中超稳定的品格和崇高评价。她们的反抗分别代表了妇女在追求自我幸福的过程中的两个极端:“美狄亚型”和“珀涅罗珀”型。她们或妥协,或反抗,都以悲剧而告终。这昭示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无可奈何的悲哀。  相似文献   

19.
对纯真的找寻——试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反映论的观点对美国作家J.D.赛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进行了分析.从找寻纯真的角度剖析内心充满矛盾的霍尔顿从学校逃离到社会而最后又不得不向社会妥协的心路历程.霍尔顿试图在学校,在纽约找寻真善美,结果他只有在儿童的世界中才找到了纯真.以美国当时的经济和意识形态正由生产导向转变为消费导向的这一过程为背景,从而揭示了霍尔顿所'代表的战后美国青年一代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0.
王芬芬 《文教资料》2013,(19):18-19
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它塑造了一个有个性的青年形象,并且赋予他特立独行的语言。主人公霍尔顿的语言是非常有特色的,也是极具代表性的。首先,表现在语言粗俗。张口闭口都是脏话,全书到处可见不文明用语。其次,大量使用俚语。不分场合,重复使用俚语是霍尔顿语言的一大特色。最后,语言反正统性。霍尔顿的语言语法不规则,任意窜改用词和句式;语言模糊性,句末随意添加附着语。霍尔顿的语言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本人的个性是有关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