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所谓“煮书”,就是反复诵读品味,把书读熟读透,以求得深入体会文章情感,说话和写文章得心应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让他们在这种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走进语言、感知语言、积累语言,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其实,阅读就是“煮书”的过程。它强调了“煮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化与探究性。  相似文献   

2.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同的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感知和体悟呈现差异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要为学生提供阅读方法,而且要为学生提供阅读场域,让学生展开阅读活动,掌握阅读的方法、策略,这样学生才能找到打开阅读大门的“金钥匙”。整体阅读、区域点读、情感诵读、语言赏读、延伸荐读等策略,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展开深度探究,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获得阅读素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曾红萍 《考试周刊》2011,(42):64-65
要在阅读教学中凸显语言的魅力,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体验与课文展开零距离对话,在阅读实践中实现自读、自疑、自悟、互评、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作者以《语言的魅力》一课的阅读教学课例来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4.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学生运用课堂中所学的方法,自由地读。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要让读书成为习惯,人人在读中学习,人人在读中争先,人人在读中品尝快乐的滋味,以达到“读书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以读为主,注重学生自己独特的感悟,是新课程视野下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主阅读,从而达到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一、自读自悟,感悟语言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情感体验等差异,导致学生的阅读带有差异性和个性化色彩。当然,也正是这种差异和个性化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活力四射。因此,我们要多多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让他们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  相似文献   

6.
正朗读是进行语言、情感熏陶的一种学习方法,是对作品进行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是让学生认知文字,品味意境,领会情感的实践活动。它是一门用心来揣摩,用情来表达的艺术,是欣赏词句,体味作品的艺术,是一门调动情感,拨动心弦的艺术。作为小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扣词引读,让语言与意象同构共生。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有效的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是理解句意的一种好方法。教学中,抓住关键词语,创设不同情  相似文献   

7.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注重多读,多练,是获得知识的关键,阅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小学英语课程任务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有效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手段之一。那么在小学阶段.如何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呢?  相似文献   

8.
语言感悟是语文教学的主线,语文课堂上应注重体察意境、揣摩意味、发挥想象、欣赏美言,让学生在品读中全面提高语言感悟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品味语言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要为学生营造、提供适切的情景和材料,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指导学生读悟结合,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品味语言,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相似文献   

9.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学生运用课堂中所学的方法,自由地读,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获得思想启迪。要让读书成为习惯,人人在读中学习,以达到“读书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设计说明] 阅读是一种技能.崔峦老师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趣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境.  相似文献   

11.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几千年来人们在阅读实践中总结的真理。目前,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一种阅读方法,是文章情景形象化再现的完善过程。它有利于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利于理解精彩语句,  相似文献   

12.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程标准在目标的陈述上,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Jeremy Harmer在《怎样教英语》一书中认为,阅读教学有利于语言的习得,并为学习者以后的写作提供范例和语言学习的机会。经过三年高三的教学,笔者发觉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用各种方法教会学生"怎样读",使学生具备在有限时间内阅读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叶青  陈祥 《湖北教育》2023,(2):17-18
<正>读书是一种精神享受。读好的书,就是与有智慧的人进行交谈,故事情节、人物语言时时牵引着读者的情感。特别是整本书的阅读,从“读通”逐步走向“读懂”,最后走向“读透”,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甚至还需要一个反刍过程。这样,读书的人才能从“读进去”中“走出来”。整本书的阅读分享课旨在让学生在回味阅读的过程中获得启示、升华情感,并以此丰盈每个参与分享的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14.
让学生掌握语言是语文学科作为工具学科最重要的任务。教师应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语文教学实践的关键,让语文课成为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课。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运用语文知识,积极探究,自主发展。课堂教学中采取"自读、导读、会读"的阅读模式,给学生读书、训练、讨论的时间,引导他们在探究中寻找教材的语言规律,在精心设计迁移训练中进行读书训练,熟练掌握语文知识,让读写能力成为学生得心应手的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15.
赵清贤 《陕西教育》2005,(10):26-26
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课本。事实上,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不仅可以正确理解书中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以从书中字里行间挖掘更丰富的内容。此外,还可以发挥课本使用文字的垂范作用,潜移默化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说练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我的做法是课前让学生自读课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节课的内容,并让学生养成向课本请教的习惯。重视学生的体验。新课程标准认为知识不仅包括“客观性知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这种快乐的到来.让阅读成为学生思想碰撞的场所.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  相似文献   

17.
沈杰 《河北教育》2009,(12):27-30
语篇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材料之一,它以比较完整的语言组织形态、多元的语言要素向学生传递相关的英语语言信息,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多项语言学习活动获取相关语言信息及相应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在学生英语阅读兴趣、学习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均衡发展的同时,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逐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因此,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各项训练活动为辅。  相似文献   

19.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并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好的朗读,能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领悟语言情韵,让学生浸润在语言文字的魅力之中,对学生积淀语感、提升语言感悟和表达能力大有好处。小学低年级作为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尤其要大力加强朗读指导和训练,让“读”来占鳌头,让“读”更具匠心。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课程明确提出了要"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为此,我们应通过整本书阅读教学,让浅表阅读走向深度阅读。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快乐阅读吧"《稻草人》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通过推敲语言,提升阅读的思维品质;通过揣摩心理,丰富阅读的情感体验;通过辨析景物,感受文字的意味深长;通过斟酌表达,搭建读写的自然通道,逐步让阅读走向深度,实现学生阅读素养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