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留美回国后,陶行知即融入“新教育”潮流。为破解乡村教育发展困境,他于1927年3月创办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开启其“生活教育”系统实验;其后,又在上海创办别具组织创新的山海工学团、在重庆创办不同于普通学校的育才学校,进一步丰富其“生活教育”的理论内涵。持续不断的多样化学校变革范式探索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时俱进的实践源泉,也是其吸纳杜威思想滋养、进而又超越杜威的奥秘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面临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危机和困惑,新健康教育成为了学校教育发展的新内容。新健康教育是生命成长的可靠保证,并以多种人文和科学学科为其理论基础,其核心理念为“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并通过“幸福课堂、有效学习”得以实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3.
面对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期盼,综合分析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学校发展实际,山东省莱城工业区吐丝口小学确立了“五年影响一生”的办学理念。为了将这一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学校提出了全面实施“体验教育”这一策略。通过师生的亲身体验,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内化,从而规范师生的行为,促进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教育新发展推动东莞“慧教育”,教师教育教学品质亟需提升。为加快学校科学发展步伐,造就教育教学骨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东莞市商业学校从“新教师培养”“骨干教师培养”“名师培养”梯度建设入手,实践探索出一条可行、可推广的中职学校教师梯度建设培养模式,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探讨教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需要这一“热点”时,出现了“教育商品化”、“学校企业化”和“教育市场化”几个引人注目的新词语。“教育商品化”论者认为教育与生产商品的经济活动没有多大差别;“学校企业化”论者主张学校即企业,应实行企业化管理,并注重追求利润;“教育市场化”论者提倡把教育推向市场,随行就  相似文献   

6.
江福 《云南教育》2014,(24):23-25
建水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享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的美誉,文化积淀深厚,教育历史悠久,重教兴学风盛,在全省有较高的知名度。今年以来,建水县以实施红河州教育事业振兴“金秋计划”为契机,站在新起点,谋划新蓝图,实施新举措,实现新发展,学校建设取得突出成绩,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教育发展内涵得到不断充实,在“专家治教,科学发展,文化引领,内涵发展”的特色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7.
"我们推出新优质学校,就是要走出依靠分数指标、物质计量、工具价值来判断教育效益的惯性,引导学校和教师关注每一个孩子内心世界的健康成长。……新优质学校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这些学校不会享受特殊的政策和资源,他们更像是教育改革‘志愿者’展开先行探索。”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时任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这样表示。2011年初,上海启动“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基础教育的革新在上海抛锚起航。2012年末,上海“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已然成为夯实一方教育的领航者,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教育报等先后聚焦报道。所谓“新优质学校”,即不再把学业成绩、分数排名作为衡量学校优质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是真正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如何让教育过程更丰富、师生关系更和谐、多样化学习需求更能得到充分满足。关注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发展和内心世界,让学生浸润于丰富的课程中,逐渐成长为情感丰富、生命旺盛而富有追求的人,这是新优质学校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社会力量的参与助推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家校社”应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良性动力系统。实现家校社多元生态共育是助推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一、多元共生,生态共育成都市金花中学基础条件薄弱,社区教育生态环境不够好,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较严重。学校立足区域实情,逐步建立起“教育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扩大校社教育功能,让学校与社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家庭、学校、社区的“多元共治”融合为“多元共生,生态合育”的新教育思路。  相似文献   

9.
吕红日 《江苏教育》2022,(58):11-14
区域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在教育微观层面主要通过学校课程来实现。江苏省无锡市“新优质学校”培育建设项目遵循教育伦理,提出“适宜性课程”理念,并在区域层面构建“管、建、支持、评”分工协作的学校课程建设框架,探索通过课程公平和课程质量促进区域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  相似文献   

10.
“学校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管理的一个新概念,也是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理念。教育分宏观层面和微观基础,学校是教育的微观基础,因而具有与教育不同的属性。“学校服务”是学校的产品,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不一定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市场可以是“学校服务”的调节器。政府要通过调控“学校服务”来保证教育的公平,学校要经营好各自的“学校服务”品牌,还要构建在“学校服务”理念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