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永是宋代的填词大家,后世词评家对其关注的热度一直不减,特别是对柳永的生平尤为津津乐道,形成了一种较为重要的诠释法——“本事”法。所谓“本事”,是指文学作品创作的人物掌故或故事背景。宋人杨湜《古今词话》中记载了柳永词的四则本事:《醉蓬莱》词之“本事”,柳永被描绘成一个潦倒的应制词臣;《击梧桐》词之“本事”,柳永被诠释为一个“私枕官妓”的不合格官吏形象;《望海潮》词之“本事”,柳永被诠释为谀奉当道、粉饰太平的词人;《倾杯》词之“本事”,柳永被诠释成“鬼”才般的词家形象。从词学批评方法来看,“本事”法利弊参半,一方面生动还原了柳永蹭蹬科场的坎坷人生,对于其“史书阙载”的生平是一种有效补充;另一方面,由于取材于稗官野史、小说笔记,其事多不足取信,特别是对柳永的人格污化方面有踵事增华之效,应持慎重态度。  相似文献   

2.
柳词的接受,宋人多有偏颇之见,谓其“非羁旅穷愁之词,则闺门淫蝶之语”;“浅近卑俗”、“声态可憎”。但考察《乐章集》,我们会发现,柳词中有不少对于“升平”气象的颂赞歌唱,而他的这些词作中,反映出柳永从小培养起来的“卿相”情结。本文通过对柳词的细致分析.择出其描写升平气象的颂赞之词,把柳永词中对社会的关怀与其功名之心相联系,将柳永的“卿相”情结作一体现。  相似文献   

3.
柳永是活跃在北宋仁宗时期的著名词人之一。尽管历史上不断有人贬抑他的作品,讥其俚谷、艳冶、格调不高,但是柳词千百年来却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在宋代就有所谓“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之说,足见他的词在当时影响之大。由于柳永仕途坎坷,只好奉旨“且去浅斟低唱”(吴曾《能改斋漫录》)。因此他成了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他的《乐章集》是第一部文人词专集。他专意作词,在词的体制、内容、风格诸方面均有所突破。前人论词,十分强调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他发展了长调的体制,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手法,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用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体现了一种世俗化的生活理想和“以俗为美”的审美意向,从而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而风行一时。  相似文献   

4.
刘绪伏 《学语文》2011,(5):54-55
世人论及柳永词时,往往以俗目之,这种看法,宋代王灼的论述可为代表,他在《碧鸡漫志》中。将柳永的词说成“浅近卑俗”之作,甚至将喜爱柳词的读者贬斥为“不知书者”。柳永词之不入这些士大夫的法眼,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5.
谈柳词之俗     
柳永——北宋著名词人,他在词坛上“一手建立了俚词阵地和传统的雅词分庭抗礼”(胡云翼《宋词选·前言》)。他的词作在北宋极为流行,有这样的说法: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柳词已植根民间,达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深受普通百姓的欢迎。  相似文献   

6.
在花团锦簇的北宋词坛上,有两株清香四溢的并蒂莲,争妍斗艳的姊妹花,这就是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和秦观的《满庭芳(山抹微云)》,二词异曲同工,相映生辉,各具情趣,各有千秋。可以说,异中若有同,同中实相异。柳永与秦观皆为北宋词坛巨擘,婉约词派翘楚,又是开创、推广和发展慢词的代表作家。《弇州山人词评》就以柳永等词家为“词之正宗”。而秦观亦以“婉约派词宗驰名于世”①。虽然“耆卿细贴,少游清远”,“词趣各别,惟尚婉则同耳”②。柳永始困  相似文献   

7.
北宋初期的词坛,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词作家创作了一批反映治平心态的文人之词,他们对柳永的俚词是大不以为然的,大多数论者也对之大加贬斥,然而他们忽略了柳词无论是羁旅之愁、狂欢之态、离别之思,都是承平环境中的心理体验,都是在治平心态的统领之下创作的,在这一点上柳词与晏殊等人的词作并没有本质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张先和柳永是北宋中叶齐名的词人,然而当时士大夫阶层时他们的评价却是不相同的。柳永的词虽传唱四方,拥有为数众多的受好者,连仁宗皇帝也“颇好其词,每对宴,必使侍从歌之再三”(《后山诗话》),却为士大夫所鄙薄。他的“彩线慵拈拌伊坐”曾被晏殊嘲诋(《画墁录》)。晏殊仕途坦荡,词风雍容典雅,以“珠玉”名词集。作为宋初词坛的代表人物,对流连狭邪的柳永及风格俚俗的柳词,自然不屑一顾。他对柳词的态度,在当时是很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9.
黄婷 《华章》2011,(30)
晏殊的词继承了花间词的深婉含蓄的风味,过滤了五代“花间”词所包含的轻佻艳冶的杂质以及语言上的脂粉气,显得富贵闲雅.柳永的词独树一帜,“以俗为美”,从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以及二人词作内容、所抒情志来论述晏殊的“厌俗”和柳永的“以俗为美”之成因.  相似文献   

10.
词是一种抒情大学。其兴之初,文人多循“以男子而作闺音”①的格局作词,即措闺中女子之情态口吻抒写着愁秋怨、离情别绪,情思纤弱细巧,同境较狭小单一。而柳永作为宋代第一位专业词人,却了此有所变化和发展,其《乐章集》中不仅有“以男子而作闺音”的作品,同时也有以其本色身份即依一个“风流浪子”之情态口吻抒写其羁旅愁思、身世忧愤的作品,故而其词比前人代言体词作有了更阔大的词境和更高的审美价值。本文试就此作一简单分析。(一)晚唐五代和北宋初年.“词为艳科”,“同为村余”,词不过歌妓舞女在酒席筵宴上演唱的艳曲。其…  相似文献   

11.
柳永词屡屡出现“伊”字,时“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理解历来意见不一。对这个“谜”,该文通过引用大量的史料和剖析柳永有关词作,破解了这个“谜”,认为柳永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读书、考试、为官乃其人生三步曲,词中的“伊”不是指具体某人,而是指其人生目标,词刻画柳永功名未就的苦闷和为实现自已理想不懈奋斗的决心。  相似文献   

12.
在宋代花团锦簇的词苑中,有一株深秋的芙蓉,那就是柳永。柳永,初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福建崇安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北宋仁宗时代。他的词大都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恨,语言通俗,间以俚语入词,所以,容易为普通老百姓所传颂。宋代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的佳话,可见其影响之深广。五代以来,文人学士把民歌曲子引入书斋,柳永等又把词由书斋引向民间。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词人,对发展词体和扩大词的影响范围有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3.
<正>明人张綖曾在其所著《诗余图谱·凡例》中将词分为两类:一体婉约,乃为词调蕴藉者;一体豪放,乃气象恢宏者。由于柳永词多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情感细腻婉转,故论者多将其归入婉约一派,提及柳永的第一反应就是婉约词人,而视作品气象恢宏、风格慷慨激昂的苏轼为豪放派之祖,称他“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王灼《碧鸡漫志》卷二)。  相似文献   

14.
柳永是宋代词史上贡献卓著且最具争议的词人之一,他所遭受的诟病历来与“俗”和以“下层妓女”为主要描写对象有关,而细细看来,这两点与柳永对词坛所做出的贡献又不无关系,在《乐章集》中,对上述两点表现较为集中的可谓“闺音”词。因此,以柳永“闺音”词为切入点,分析其生成的历史背景、词人生平经历的客观原因和蕴含词人自我意识、市民意识、平等意识的主观原因,或可揭示柳永词作独特文学呈现背后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5.
柳永的羁旅行役词,是柳永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柳永羁旅行役词的内容特征,一是悲秋主题比较突出;其次,常描摹祖国的风光;第三,其基调是自虐式的悔恨之情;第四,柳永有将旅愁美化的倾向,将旅愁消解为如艳情一样的甜美的感伤。柳永羁旅行役词的特征是由社会原因和人生的多重矛盾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柳永的咏妓词中有色情成分,更有真情实意。咏妓词中有少许色情描写无可厚非,而其中流淌的真情实意则是柳永以平等尊重的态度束讴歌、同情歌妓。这份“情”是柳永真情的流露,也正是这种“情”感动了歌妓,打动了读者,成就了柳永在俗文化中的地位;而俗文化中的“情”感体验,又帮助柳永超越了现实人生的艰难,是他人生价值的另一种实现。  相似文献   

17.
柳永词在宋代人中评价不高,李清照也曾对柳词作过“词语尘下”的批评。但在李清照构建词论时却从柳词中获得过许多教益,创作实践也受到柳永较多影响。李清照作词音律和谐、铺叙委婉、语言明白如话,都可以看出柳永影响的痕迹。不过,李清照善于规避柳永的缺陷,故能出于柳永又胜于柳永,最终成为婉约词之宗主。  相似文献   

18.
柳永本是“宋词革命的巨子”,但不少人对于他的词,特别是歌妓词,评价很低。主要是因为他的歌妓词中有一些低俗的内容。但这并不是柳永歌妓词的全貌。本文试图联系柳永生活的政治和社会文化环境,全面客观认识和评价柳永的歌妓词。  相似文献   

19.
吴梅村词学思想的要素有:词人需学识和才华兼备;倾慕秦观、柳永词风,以“巧构”为尚;推赏陆游词的萧散不拘,因时而变的创作观念。梅村早期词绮艳纤巧,因袭时风,但在语言和造境上却不乏巧构;甲中国变之后的词作,多“悲歌饨傺之响”,以吞吐顿挫的笔法出之,词境沉郁阔大。梅村词在易代前后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在心理层面上是为了表达其政治态度,用词这一适于寄寓言外之意的文体诉说其经历明清易代的复杂心绪。  相似文献   

20.
在宋词中,清照词被称为“李易安体”,并有“婉约以易安为宗”之论。清照前有二晏、欧阳修,柳永、秦观;同时或稍后,又有周邦彦,吴文英,姜白石等。她的词为何能独成一体,又被人推为婉约之“宗”,这是一个值得研究,而又一直未解决的问题。对清照词历来所论繁多,总而观之,大致可归为两点:一是语言明白如话,二是感情缠绵委婉。这些评论大都是多就字句或一首几首词而论,显得零散、抽象、空泛,没有把握住清照词艺术风格的全貌,更不足以说清楚清照词为何独成一体,并被人推为婉约之“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