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标卡尺的使用》是现行高中物理教材中的一个基本的学生实验 ,也是高考的热点内容。教材以精度为 0 1mm游标卡尺为例详细讲解游标卡尺的构造原理和读数方法 ,而对精度为 0 0 5mm和精度为 0 0 2mm的卡尺只作了简单介绍。目前大多数学校实验室配备的都是精度为 0 0 2mm游标卡尺 ,市场上也只能买到这种卡尺。在这种情况下 ,对精度为 0 0 5mm的游标卡尺的读数训练 ,一般只能纸上谈兵 ,学生往往容易犯糊涂 ,考试中错误率较高。为此笔者与备课组其他老师在两届高一上学期指导学生开展了制作精度为0 0 5mm游标卡尺模型的活动 …  相似文献   

2.
“长度的测量”是高中物理第一册中的一个重要实验 ,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了解游标卡尺的构造原理 ,学会使用游标卡尺测量外径 (或物体的长度 )、内径和深度。实验的重、难点是要求学生能正确读出游标卡尺的读数。在常规教学中 ,教师一般使用挂图或模型讲解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 ,然后让学生分组练习 ,学习效果往往不够理想。为此我们制作了课件《游标卡尺》 ,该课件包括 :简介、原理、应用、读数方法、读数练习等几部分 ,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效果良好 ,特别是对“读数练习”这一重、难点有了成功的突破。本文以课件中“1 0分度游标卡尺的学生读数…  相似文献   

3.
教学用游标卡尺质量标准剖析刘德路(武汉教学仪器厂)眼下有一种说法:教学用的游标尺只供用来讲原理,不需要什么精度.最近教学仪器供应部门对我厂生产的读数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质量产生疑问,说游标的零尾刻度线与主尺的相应刻度线对齐时,第一与倒数第一条刻...  相似文献   

4.
现行高中物理教材中对游标卡尺的测量原理,是采用数列知识中的“递推”思想加以介绍的,如:“当左右测量爪合在一起时,游标尺的第一条刻线在主尺的1mm刻线左边0.1mm处,游标尺的第二条刻线在主尺的2mm刻线左边0.2mm处……”。由于刚跨入高中的学生,尚未学习数列知识,递推思想还没有培养起来,因此对游标卡尺的测量原理感觉到非常难以理解。虽然教学中教师采用了放大数倍的游标卡尺演示器边讲边演示,但一节课下来,发现只有一部分学生会机械地读数,真正能弄懂游标卡尺测量原理的学生却廖廖无几。  相似文献   

5.
“长度的测量”是高一物理的第一个学生分组实验,实验要求掌握游标卡尺的使用和读数方法,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一节中,也要用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的直径。教学中,尽管老师花费大量的时间教学游标卡尺的构造、原理、使用和读数方法,但仍有些学生不能正确掌握。问题主要在于老  相似文献   

6.
为何最难     
为何最难顾林(江苏射阳县陈洋中学224361)1993年高考物理试卷第22题,是关于游标卡尺的读数问题.该题全国抽样统计难度仅为0.12,低于第30题杆称问题(全国抽样统计难度为0.14),成为全卷中最难的一题.真是出乎意料,发人深思.游标卡尺是考生...  相似文献   

7.
游标卡尺这一基本测量工具一直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但得分率极低,其原因是学生未弄懂游标卡尺的设计和测量原理、没掌握其读数方法、没搞清其误差和估读等问题。本文针对此论述了在其教学中如何讲清这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首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课改实验教材小学科学第3册第15课《沉浮的秘密》一课中有关浮力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该实验是将橡皮泥块悬挂在手持圆桶测力计的下方,读取测力计的读数,面接触时、浸入水中1/4时、浸入水中1/2时、浸入水中3/4和完全浸入水中时的测力计读数,将其数值填入表1中。表1橡皮泥球的位置完全浸在空气中浸入水中1/4浸入水中1/2浸入水中3/4完全浸入水中测力计的读数浮力的大小图1然后把橡皮泥块沉入水中再读取测力计的读数,通过比较前后数值的变化,说明橡皮泥块受到了水的浮力。经过多次实验,我认为这个实验存在两点不足:①用手…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慨念、法则比较多也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完善,学习抽象的概念会感到困难,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充分运用教具进行直观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概念的意义和法则的来源。农村小学条件差,教具少,教师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及灵活运用是解决教具不足的最好办法。同一个教具在不同的教材中有不同的作用,如一根米尺,它能扮演好多“角色”:教长度单位、进率和换算时,它清楚地告诉学生1米=10分米=100厘米,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时,可把它当做数轴,讲解植树问题时,尺身可比作河堤或公路,尺上的刻线可当做一棵棵树苗;教正比例时,可借助米尺的刻度向学生讲清一个数扩大几倍,另一个数也随着扩大相同倍数的正比例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中物理现行教学内容中,精确测量长度的仪器有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这两种仪器的正确使用和读数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高考中考查的频率较高。但是,由于学生对两种测微原理缺乏理解,容易混淆,考试中常常出错。针对这一现象,我们结合新大纲的yq要求,将自制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纸模型定为本  相似文献   

11.
将左右手食指支撑在水平取向米尺的两端,当两指逐次向中部靠拢时,双指总在米尺的重心处会合,不论双指的起始位置如何,结果总是相同的。解释这一现象的关键,是双指起始点离米尺重心的距离比,正好等于滑动摩擦系数跟静摩擦系数之比(μ_k/μ_s)。理论分析中包含了几点假设:(1)米尺是理想的,即它是准直的,密度分布均匀的,无凹坑的。(2)双指是数学上的点。(8)对于双指,比值μ_k/μ_s=0.80。初始条件(t=0)是:(1)米尺的重心处于坐标x_c=50cm处。(2)指#1(F_1)在坐标x_1=0处,指#2(F_2)位于坐标x_2=70cm处,见图1。根据这些假设和初始条件,可以定量地…  相似文献   

12.
游标卡尺的维护李华平(四川省梁平县中学)游标卡尺(构造如图1)是中学物理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材中,不仅有演示教学内容,而且还有分组实验内容.在教仪中,不仅有演示教具(木制演示游标卡尺),而且还有分组仪器(生产用游标卡尺。从我校五年来的分组实验教学仪...  相似文献   

13.
目前实验室用二辊板带轧机的压下装置为手动操作,没有压下标尺,辊缝大小不确定,严重影响轧制厚度尺寸控制。前滑值的测定大多采用轧辊刻痕法,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实现前滑值的测量,但损坏了轧辊,极大的浪费了轧辊成本。本文通过在压下螺丝旁边配置一对游标卡尺,在安全臼上固定游标卡尺的小标尺,在机架上固定游标卡尺的大标尺,并且确保两侧刻度尺高度一致,根据上面辊轴左侧右侧在刻度尺上移动的距离,实现辊缝大小的在线精确读数;采用轧辊凸点法,在辊面指定位置制作2个凸起物,通过测量凸起物间距及试件凹坑间距,即可准确计算前滑值。  相似文献   

14.
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是两种重要的、精确度很好的测量长度工具。如何正确使用它们,作为一项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在高考中几乎是年年考查的目标。但由于其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不多,教师教学中又往往过分强调原理,致使学生最后在“读数”的临门一脚上出现偏差(据统计:1993年高考中失误率88%,是当年失分最多的题目)。我们从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得出的经验是:不要过多强调原理、结构,重点放在如何“用”(即“读数”)上。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准确无误地掌握准确读数的技能呢?我们的做法是:给出公式(或规律),强调关键点。一、游标尺的读数公式:读数=…  相似文献   

15.
使用欧姆表时,为什么要尽可能在中央刻度附近读数呢?多数老师是这样解释的:由于欧姆表刻度不均匀,读数时必然会存在误差。当指针在右边时,尽管在表盘上读数较为准确,但乘上大倍率时,误差就会很大;当指针在左边时,由于刻度线太密,数值跳跃很大,无法准确读出电阻值的大小;而中央部分的刻度相对均匀一些,读数也较为准确。因此,测量电阻时,应尽量调整档位使指针在中央刻度附近。  相似文献   

16.
研究振动米尺的周期和频率,为高中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带有启发性的波动实验.所用材料为米尺,秒表(或数字电子手表),软尖墨水笔,胶带纸和白纸.四名学生或多一些人为一组进行实验.用胶带纸将软尖墨水笔固定在米尺的一.  相似文献   

17.
下面推荐我州库尔勒市第二小学自然老师周绍文同志自己设计制作的多用米尺。 该尺具有一尺多功能效益,即可做米尺,也可做丁字尺、圆规、直角器、量角器等使用,是数学老师理想的教学工具。已申请专利。 设 计 根据小学数学、自然教学仪器配备目录上的专用仪器207圆规的造型,在此基础上稍加改动,增加一个活动标尺和定位小钉,制作时在尺身上刻上标度,粉笔夹和圆心固定支脚都制成活动式,即成多功能米尺,使用可靠,携带方便,功能齐全。  相似文献   

18.
关于游标卡尺,借助如图1所示的自制简易示教游标卡尺,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了解和理解游标卡尺的工作原理,从而正确地掌握游标卡尺的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贵在寻求疑问,对疑问挖掘得愈深,学习的进步也愈大.因此,教师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一些有效的巧妙设疑,借以激发引导学生去求疑解疑,无疑是帮助学生解决认知矛盾的一条捷径,我的做法是;1.在授课伊始设疑旨在引导学生入“境”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授课伊始适时适度地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创设疑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快速进入疑境之中去求疑解疑,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这一章时,向学生提出不上山可以测山高,不过河可以测河宽之类问题,学生想那应该怎么,教师趁机引入新解直角三角形,由已知边角求未知边角的过程.这样做,不但使学生注意力快速自然地聚到焦点上,而且还搭桥引渡,营造一个极为有利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学好这一章的兴趣.2.在教材的重难点处设疑,首在快速突破中心一般来讲,教材的重、难点处多是教材的中心所在,课堂的教学重点也应围绕这个中心.教师若按教学常规而平铺直叙地分析处理教材,学生多易因心理疲劳而打不起精神.此时不妨另辟蹊径.在教材的重难点处设疑,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这样做往往会收到意外的功效.如在处理“倒溶液”部分的应用题时,学生自来就觉得应用题难,倒溶液就更糊涂了,而教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新教材)九年级第14章第一节是压强。要学习压强首先要学习压力。在压力的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区分物体的重力与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老师们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讲述,但总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现介绍一个简单易行且效果明显的实验。(1)实验目的探究物体的重力与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的关系。(2)实验器材2个等高的方凳、1根长1m厚约5mm的米尺、1个木块(10cm×8cm×4cm)、4个200g的钩码、胶带(宽约5cm)若干。(3)实验准备①将4个钩码卧放在木块上用胶带固定住,组成一个重物。②将重物用胶带固定在米尺中部。(4)实验步骤①将2个方凳相隔适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