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宫秋》是元代杂剧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作品取材于“昭君和塞”。作家根据现实需要对这一历史题材进行了艺术改造,寄寓着作者对历史的认识和对现实的感受,使之成为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2.
杂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是元代戏曲家马致远的代表作。也是一部在历史上有过广泛影响,而在学术界又有争论的作品。通过学习、阅读有关资料和评论文章,我想就这部作品的主题与创作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一《汉宫秋》所描写的是历史上汉朝元帝时与匈奴之间的一次和亲事件,即著名的“昭君出塞”故事。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关于马致远《汉宫秋》“反元蒙”主题的结论有失偏颇,值得商榷。从马致远的散曲和《黄粱梦》等杂剧可以看出马致远对元蒙统治者很崇拜,其反元蒙缺乏思想基础。只要对《汉宫秋》作系统分析,就可见它的主题在于向元蒙统治者昭示重用贤才的道理,反映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伤。  相似文献   

4.
<正>马致远的《汉宫秋》,集中了历代史书记载、笔记小说、文人诗篇的成果,又做了新的发展。从中我们是不难看出马致远的创作意图,即从"历史"中寻找镶嵌自己情感、意念的框架,致力于寻找沟通自己情感与"史实"之间的连接点,从而对"史实"进行了大胆的选择和改造,以"借古喻今",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一、家国衰败的痛楚《汉宫秋》创作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8年),当时的中原各族人民,不仅目睹了蒙古铁骑南下的这场  相似文献   

5.
马致远《汉宫秋》有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涵,主要包括:舍己为国的家国情怀,弃恶扬善的是非观念,女性的独立意识和抗争精神.  相似文献   

6.
在民族矛盾、社会矛盾都十分尖锐的元代,文人地位低下,理想与现实的错位困惑着他们,苦闷、激愤的心态常出现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杂剧<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作者在剧中创造了富含蕴意的人物和意象,剧中人物汉元帝和王昭君是作者人生中现实与理想两个层面的化身,他们从相知相爱到生死别离象征着作者人生中理想与现实由矛盾冲突到理想最终破灭的痛苦过程.  相似文献   

7.
打上了时代烙印的历史剧创作,在虚构艺术上有三层约束:历史真实、现实需要和艺术本体。 元代马致远所作的杂剧《汉宫秋》,因作者对历史题材作了一系列改动,从而表达出自己鲜明的思想倾向。当历史真实和现实生活构成矛盾时,马致远以“现实需要”为其虚构准则;当历史真实和艺术本体的特殊审美规律的需要相抵触时,马致远又偏向于艺术本体的需要。通过对历史真实、现实需要、艺术本体的三重选择,借帝妃离合之情,发民族兴亡之感,表现民族与时代的悲剧,此即为马致远创作《汉宫秋》杂剧的主旨。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史书之中、前人笔下及马致远《汉宫秋》之中的昭君出塞故事相互比较,指出马致远的《汉宫秋》乃是借此故事敷衍杂剧,以抒发民族恨、故国思、爱国情,确为借古讽今的一大杰作.  相似文献   

9.
马致远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传统人,在人地位低下,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元代,传统人的人生价值自然难以实现。马致远的生平经历、散曲创伤及其杂剧创作表明,他的代表作《汉宫秋》杂剧主要不是在表现民族情绪,而是一部元代人的时代悲剧。是马致远这个传统人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0.
马致远的著名杂剧《汉宫秋》所塑造的主要人物——汉元帝,是个具有多重性格的舞台艺术形象。政治上,他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王;在爱情方面他却是个笃诚专一的情种。对前者,作者进行了有力的鞭挞,对后者,作者又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反映了作者借古喻今的创作意图和美刺的传统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11.
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中国历史题材的教学总不尽人意。为了让历史题材的品德课既有历史的厚度,又有情感的熏陶,笔者从课堂教学的导入、学习和总结三阶段进行探索,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情境、质疑、实物等方式来铺垫历史的情感;用故事讲述、媒体运用、操作体验、联系生活的方式让历史贴近童心;用学后感、辩论和情境模拟来反思历史,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  相似文献   

12.
13.
历史人物一进入历史剧,就应当是一个富有生气的活人。这是一部历史剧成败的关键。这个要求,不是简单地再现一下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就能达到的。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物的生平事迹富有传奇色彩,倘只追求表面的戏剧效果,只须稍加敷衍,便可成章。但这样的历史剧只是历史的图解,与观众之间隔着一堵无形的厚墙,很难达到感情上的沟通。要使历史人物激起观众感情上的爱憎,产生真正的戏剧效果,必须注入新鲜  相似文献   

14.
昭君出塞是历史剧的传统题材,王昭君的命运一再被剧作家改写。本文从《汉宫秋》与《王昭君》两部剧的情节、王昭君悲剧命运的原因以及意义深入挖掘其命运内涵。  相似文献   

15.
《梧桐雨》与《汉宫秋》是两部取材于历史故事的爱情悲剧,两剧虽都化用了历史记载和传闻,只是对材料的处理有所区别,此外两剧在结构布局安排、人物刻画塑造以及语言风格诸方面有颇多相似之处。两剧都堪称为元曲中的精品佳作。  相似文献   

16.
谈《水浒传》的题材与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传》以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但反映的却是封建社会忠奸斗争的主题。原因是《水浒传》没有写出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最本质的特征-对农民残酷的经济剥削;作者是市井中人,不熟悉农村,农民生活;水浒故事在长期流传中被市民化了,书中的主要人物不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梁山起义队伍的军事活动不具备农民革命战争的性质。  相似文献   

17.
宋人郑樵在《通志》中说: 稗官之流,其理只在唇舌间,而其事亦有记载,虞舜之父,杞梁之妻,于经传有言者不过数十言耳,彼则演成万千言……顾彼亦岂欲为此诬罔之事乎?正为彼之意向如此,不说无以畅其胸中也。  相似文献   

18.
台湾《幼狮学志》上刊登了曾永义先生撰写的《马致远杂剧的四种类型》一文。文中指出:马致远“写作汉宫秋时”,“取材著重在西京杂记和王昭君辞”。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也谈到过这个问题,他认为:“从西京杂记和明妃曲变到汉宫秋,这其间的连锁却要在这一部王昭君变文里得之。”将两者比较一下,笔者认为后面的一种说法更为妥贴。《西京杂记》的《画工图形》和《王明君辞》,固然在情节上、主题上比史实有大发展,但毕竟是两部作品,篇幅极短。将王昭君故事大部分内容融合在一个作品中,又有偌大规模的,还只有《王昭君变文》,此其一。《王昭君变文》无论在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9.
《汉宫秋》和《梧桐雨》是中国古典悲剧史上的璀璨明珠,这两部作品凝聚着中国古典悲剧艺术的精华,采取几乎相同的艺术手法,营造了悲苦的艺术境界。它们首先选取“苦”事,作为营造苦境的基础,在对“苦”事的处理上,作者又尽量淡化外在的戏剧冲突,而着重表现悲剧主人公波澜起伏的内心世界,并把所选的苦事做了独具匠心的剪裁布局,淡化和主题关系不太密切的人和事,最后又通过悲剧主人公撕心裂肺的独白把悲剧气氛推到高潮,营造了悲苦的意境。  相似文献   

20.
<汉宫秋>的曲辞艺术造诣极高.元杂剧因题发挥、淋漓酣畅的特色,在剧中尤见尽致,所以<汉宫秋>对后世创作影响最多也最深的当属曲辞.许多作家并能凭借自己的才华在自己的创作中灵活化用<汉宫秋>优美曲文,获得极佳的艺术效果.<汉宫秋>许多唱词也写得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具有抒情诗一般的意境美和音乐美,极富艺术感染力,成为后世文人从事昭君题材文学创作所追求的标准和楷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