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学习在生活实践中。生活实践中的体验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语文学习“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严格地说,语文实践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它主要是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实践活动是高效地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说,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新大纲的“教学原则”中规定:要“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全面训练”;要做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自觉学习语文,在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3.
学习语文离不开“听、说、读、写”,“说”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在“说”字上下苦功。  相似文献   

4.
韦兰珍 《学语文》2005,(2):14-14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教学不仅是为了传授语文知识,更萤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语文知识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常常可以看见这样一些不和谐现象:有人口若悬河,有人却呆若木鸡;或是你说你的,我想我的。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值得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关注的。  相似文献   

5.
丁竹霞 《学语文》2008,(5):25-25
阅读能力作为从作品中提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心智技能。被尊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向来居于语文四大能力(听、说、读、写)之首。“读”是“写”的基础,“读”、“写”带动“听”、“说”。因此阅读是语文之根,阅读是学习之母。阅读是教育之本。良好的阅读方法的培养和运用是提高阅读技能以及写作技能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彭爱阳 《教师》2008,(10):92-92
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开口要“说”,动笔要“写”,这“说”与“写”——不管其内容如何,均离不开语言文字。可见,语文是人们搞好学习和工作的基础性工具。对中职生来说,语文学习的意义更为特别:它能为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思维、认识等能力服务;同时,它为学生今天的专业课学习和明天的工作打基础。所以,要提高中职生素质,语文教学仍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把它说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确实不以为过。广阔的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如果我们的  相似文献   

8.
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一言以蔽之,即听说读写能力,即培养有语文素养的人。这就需要一个培养过程,即学习过程。有人曾说,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小学教学重在“扶”,中学重在“半扶半放”,高中重在“始放”,大学重在“全放”。由此可见,这个过程明显体现出逐步加深、互相联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要义,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中,学生总得借助一定的方法,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态度,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语文教育评价也应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可以说,三个维度的评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育评价所要突出的语文课程整体性和综合性特点,这样的评价也才更有利于实现语文教育的总体目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片面强调培养学生读写能力,忽略学生听说能力尤其是“说话”能力培养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加强“说话”训练,其作用不仅仅在于“说话”本身,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应变能力得到提高,思维得到强化,使学生从“死学”状态中解脱出来,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1.
苏花 《青海教育》2013,(6):22-22
小学生学好语文要抓好“双基”,更要抓好学习语文的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学而不思则罔”,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过的一句话,意思是:学习但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现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前人的经验证明,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极为重要的。强调思维能力的训练,也是语文基本训练的重要内容,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哪一项也离不开思维训练。学习“听”,就要和说话者一起思考,边听边思考才能理解;学习“说”,就是能用口头语言…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读书破万:莹,下笔如有神。”读与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因素。著名的哲学家培根也说“阅读使人充实;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这充分说明“阅读与写作”是学好语文的根本,是学习之母。作文能力如何.是语文教学质量如何最终的试金石、晴雨表。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作文学作文.作文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王泽贤 《成才之路》2023,(19):77-80
深度学习强调学做一体、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这与新课改的目标要求相一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是培养语言听、说、写等基本能力的重要途径。沉浸式阅读实际上就是一种深度阅读学习模式,其能促使阅读教学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过渡,帮助学生沉浸于阅读文本之中,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文章分析当前学生语文阅读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沉浸式阅读教学机制构建策略,以期促进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形成一种能力,养成一种习惯。知识的获得是必要的,但最终必须形成能力,成为习惯,也即语文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肩负着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打基础的任务,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具有奠基作用。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语文教学就是要咬住“语言文字”不放松,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教学还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通过语文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长大成人后的工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要发挥语文教学“教书育人”的综合效应,必须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做到“四个统一”。一、教文与授道的统一“文以载道”,语言文字与思想内容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本真。 语文的“语”就是说话:说——言语,话——话语。课标讲具有适应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就是说话能力。语文的“文”,就是把要说的话用文字写出来,即文章,就是课标讲的“写作能力”。实然,培养说话能力、写作能力,即会说、会写是语文教学的本真。  相似文献   

18.
袁炜 《现代语文》2009,(9):30-31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是教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吉这一工具的能力。章熊先生说:“准确地说,语文课所涉及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的运用。没有注意到二者的区分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病之一。”  相似文献   

19.
钱钟书先生说过:“学道学诗,非悟不进。”可见,读书感悟是学习语文的一条重要的传统经验。感悟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感悟能力是学生的一种基本素质,学生阶段是感悟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关键时期。[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崔峦 《四川教育》2002,(11):16-17
关于总目标一方面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一是通过“知识、能力”和“过程、方法”的目标,来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有关语文知识的目标并未忽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的目标得到强化。特别是过程、方法目标的提出,对学生掌握语文这一交际工具,起到了保障的作用。其中“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注重情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二是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来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应当说,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