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丽 《山东教育》2010,(11):47-48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的形式不拘一格,鼓励教师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为了践行这一目标.很多一线教师在活动方式上大做文章。他们挖空心思,将花样迭出的活动设计纳入课堂。  相似文献   

2.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和要求.许多教师把科学探究这一重要的学习方式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有些学校甚至把"课堂教学中有没有开展科学探究"作为评价和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却存在着一些盲目与困惑,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暴露了对新理念解读的肤浅,甚至走进了误区,对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开展更加有效的探究活动还无从着手.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本课程呈现体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活动方式。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启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新课程也备受瞩目,而其活动性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相似文献   

4.
安秀 《辽宁教育》2011,(7):80-8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要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因此,作为教师,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性是这门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现行教材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把“学科”和“活动”这两类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都是以主题内容构建单元。《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均在主题活动中落实。因此,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性是这门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现行教材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把“学科”和“活动”这两类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都是以主题内容构建单元。《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均在主题活动中落实。因此,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活动能使儿童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是品德教学的主要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创设各种形式的活  相似文献   

8.
9.
本文叙述的是在新课程的条件下.教学活动设计方面的几个误区问题。立足案例、问题、情境、综合、信息五‘大新课程特征。以课程特征阐述——活动误区剖析——实践案例求证——相关因素举析为线索展开论述,试图纠正一些在新课程实施当中对新课程特征在理解和运用上的几种偏差现象,同时提供一些新课程教学活动设计的经验、体会,以便与大家交流学习。  相似文献   

10.
李建钦 《文教资料》2014,(3):159-160
《品德与社会》是以小学生的生活为核心,致力于培养优良品德,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综合性课程。由于小学生在性格、人格、道德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品德课程对他们的成长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提出必须重视对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并对《品德与社会》的活动作业设计与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周建峰 《教师》2010,(23):60-60
一、激情导学,培养兴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40分钟的授课讲演中,开头的10分钟效果是最佳的。所以作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好这10分钟,根据教材的内容,针对学生心理需求,猜一个谜语、表演一个节目、设计一次比赛……让教学活动充满一种神秘感,激发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今天老师究竟要教什么?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门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是德育课程形态的一次深刻变化,新的课程形态带来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新的特点,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根据这些新的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  相似文献   

13.
王晓香 《河北教育》2006,(12):23-24
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中,参赛教师对课程的综合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多数课改变了过去品德教学中盲目拔高或出现“空心人”的现象。品德教学越来越趋于常态,真实、自然、生活气息浓厚、充满了人文关怀。当然活动中也反映出一些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共性的问题。总之,此次活动,既给我们提供了经验也反映了问题,既看到了老师的进步也看到了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李慧 《广东教育》2006,(8):65-66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意在通过活动使儿童在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因此,活动成为教与学的主要形式。但是,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发现,并不是说任何  相似文献   

15.
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德与社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制定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提出“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当时着重阐明的意义是课程与教材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当课程与教材进入实施阶段后,我们认为本课程向生活的回归应致力于使课程再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成为一个能够改变、改善生活的“因子”。这一种回归才是课程的归宿。课程与教材要转化为儿童的生活,这是本门课程教学所应持有的基本立场,同时我们也反对“立竿见影”的简单化联系。要深入研究课程转化为生活的具体机制,要开通课程走向课堂以外生活的渠道,要着力培养“践履躬行”的人格。  相似文献   

16.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了解时事动态,紧跟时代的脚步;要广泛涉猎各种知识,真应成为一个"百事通";要注重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一、引导学生搜集和整理学习资料教师应特别重视学生课前的准备工作。教科书中只有简单的几幅图,文字很少,如果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课上就很难完成学习目标。教师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学  相似文献   

17.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用多样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在活动中体验成长。为了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改革中注重以活动单引领课堂教学,构建了活动平台,让活动成为教和学共同的中介,促进了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18.
丰富多彩的品德与社会学科综合活动设计,能使品德与社会整个教学过程呈现出灵动与生机,很好地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本文从“立足生活,活用教材;立足学生,注重差异;立足整合,提高创新”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如何提高综合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以我国小学开设的品德与社会课与美国俄亥俄州小学开设的社会研究课进行比较,从课程理念来看,二者都强调人化的知识观,但同中有异;而在课程价值取向上却各异其趣,俄亥俄州的社会研究关注方法,而我国的品德与社会则强调陶冶品德。从比较的视角来看,俄亥俄州的社会研究课程标准体现出如下特点:综合化、一体化的课程设计;螺旋式的课程组织;清楚而具体的目标陈述;完善的框架与多样化的编排方式。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将品德与生活课程定为“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活动能给学生学习的自由,以及教师发挥能力的空间。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现实的操作与新课程的理念存在着很大的距离,种种原因使活动教学中存在着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使得活动无法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