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年8—9期合刊上发表了季文先生《愚公之妻也是“移山”计划的反对者》一文(下称《反对》),文章开宗明义:……如果说愚公之妻也是愚公计划的反对者,则大多数人都不能同意此观点。然而笔者经过对课文的仔细爬梳、对愚公之妻话语的反复揣摩后得出结论:愚公之妻确实是“移山计划”的瓦对者。此论新则新矣,然而经不起推敲。季先生得出如上结论的理由有三,下面试逐一讨论。  相似文献   

2.
现在是两位“智叟”意见相左:一个说愚公应该移山,一个说愚公应该搬家,都振振有词,滔滔不绝,可就是谁都不问问双方共同面对的这位愚公究竟是怎样的一位愚公:是北山愚公,还是南山愚公?是两千年前的老愚公,还是两千年后的新愚公?是单干的个体愚公,还是已经组织起来的集体愚公?换言之,也就是说这二位“智叟”又要做学问、研讨问题,又简直就是成心置时间、地  相似文献   

3.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富有神话色彩的一篇寓言故事,其文本的思想光辉一直闪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里,久久不息。而愚公这一形象所承载的矢志不渝、迎难而上、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也已定格在中华民族精神的肌体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披荆斩棘,破浪扬帆,开启了成功之门。但是,也有人说愚公实愚,与其移山,不如搬家。由此对愚公形象大打折扣,认为他有勇无谋,不思变通,遇事缺乏灵活性,牺牲自己的残年余力不说,还让其子孙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值吗?鉴于此,笔者认为,对愚公形象应多角度解读,才能让《愚公移山》这一文本的思想光辉真正照亮我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4.
<正>在《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中,对于愚公是愚蠢还是有智慧的讨论是不可回避的话题。一次旁听一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思维活跃、思想新锐的学生虽知愚公精神值得学习,但还是几乎一致认为愚公的行为实在不可取。理由有三:1.困难太大,投入和收益不相称,不如搬家或修路;2.移山到别处,妨碍了别人的路;3.破坏环境和生态。对此,教师往往会参照这样几种意见来解读愚公:1.愚公既有雄心大志,又有实  相似文献   

5.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多年来,围绕智叟和愚公之妻对待愚公庞大移山计划的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的质疑声,从来没有断过.近日,笔者听课,课堂上学生对此争论气氛活跃,谁也不服谁,最后以老师"愚公之妻不是反对者,而是支持者"盖棺定论.课后上百度搜索"愚公之妻不是移山计划的反对者"共有十多页,其中以湖南岳阳县三中方发贵老师发表在<语文教学之友>(2009年第11期)上的文章为代表,几乎全都一个调子--"愚公之妻是一位积极关心移山事业、行事谨慎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相似文献   

6.
片段(一)阅读教学《愚公移山》整个教学过程:疏通文意——开展辩论——剧本表演。本课教学在进行第一个环节的基础上,主要进行第二个环节。师: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了解了文章大概讲了什么故事,那么对文中愚公与智叟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二者的愚智之分,该如何评论呢?请就"愚公愚,智叟智"和"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展开辩论,畅谈自己的看法。正方,"愚公愚,智叟智";反方,"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开始!  相似文献   

7.
1.愚公善于做思想动员工作"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虽然看上去是在征求大家的意见,但实际上是在进行鼓动。他本人对其艰巨性一定有充分的估计,对于计划实施的阻力,他一定是心知肚明的。如果说愚公仅以全家力量来"平险",确实初见其"愚"的话,那么文章接着写搬运土石,并使用十分小的工具"箕畚",  相似文献   

8.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首民间长篇叙事诗,自古以来对“孔雀东南飞”的讨论颇多,受到佛教思想、凤凰文化和以阴阳五行说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影响,用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来解释“东南”二字,意义更为贴切,也表明孔雀“东南”飞是焦刘二人对自主婚姻爱情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9.
一、情真意切,韵味悠长 朴素真实的情感是文章语言纯真的基础.语言如人,一个人思想朴实,外表朴实,说话朴实,看起来就叫人舒畅.写作中,我们只要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文章的语言自然就会不做作,不矫饰,文章自然也就有了感动人心的力量,并更加韵味悠长.纯真的语言追求朴素,不追求辞藻华丽,显现出的是质朴无华的特点,但纯真之中往往蕴涵着深意——这深意来源于语言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0.
《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名篇,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愚公这个战胜自然的英雄形象。关于愚公形象的塑造,教参历来把寡妇之子作为群众支持移山的代表,以示"愚公的事业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从侧面烘托愚公形象;一  相似文献   

11.
《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名篇,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愚公这个战胜自然的英雄形象。关于愚公形象的塑造,教参历来把寡妇之子作为群众支持移山的代表,以示“愚公的事业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从侧面烘托愚公形象;一线教师一直尊重这一观点。但经推敲《愚》文发现,把寡妇之子看作寡妇讽劝愚公移山的代言人,更利于愚公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6,(A3):150-151
马克思主义是产生于西方的一种政治学说,于十九世纪末传到中国,为中国人民所接受,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朴素辩证法思想和朴素唯物史观分不开。  相似文献   

13.
一、以字词为中心辐射一字一词,决不能孤立地讲授,必须联系旧知,贯通上下文。如讲“高万仞”就引导学生背王之焕《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背完后,找出相同的词并解释其意思。其它诸如“杂然相许”等等运用同样的办法大量引进。此外,还可以进行成语辐射。二、以求异的方法实现辐射讲练习一“愚公和智臾取名所包含的含义”时,设计讨论题:“愚公到底愚不愚?如何正确看待愚公这个人物”。让学生自由讨论、思考。最后,引导学生研究《愚公移山》的主题:愚公这种挖山不止的精神,是坚持不懈的精神,必须大加发扬。教育同学们学文章抓住主题,认清写作宗旨,不要把可贵的精神忘了。  相似文献   

14.
愚公移山     
小髅图 《顽皮娃娃》2008,(15):22-25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老人,人们叫他“愚公”。 愚公家门口有两座很高很高的山,一座是太行山,另一座是王屋山。这两座大山正好挡在愚公家门口。他们一家人每天出去干活、办事都要绕很远的路,非常不方便。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分析愚公这一人物形象;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今社会,儒家传统“天人合一”思想表现出一种自发的、朴素的“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对解决当前环境问题虽有许多重要的启示,但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朴素的思想是一种人生哲学,而不是在生存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它不能为当今社会的环境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可持续发展观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科学的、正确的发展观,现时代应该明确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相似文献   

17.
王咏春 《辅导员》2011,(31):11-12
体验教育是少先队教育的基本途径,更是灌输培养少先队员爱党、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的有效途径。一、突出载体,在体验中强化朴素感情信念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属于思想层面。在思想层面进行体验教育,  相似文献   

18.
《愚公移山》是一则经典寓言,尤其近几十年来更为人耳熟能详。对许多人来说,阅读这样的经典最容易迷失自我,因为“人定胜天”的思想层面的定位和“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的对人物结论性的评价,已经成为现成的概念包裹在文本周围,于是,教学就容易落入前人的窠臼,赞愚公而批智叟就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脍炙人口,一直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文中塑造了愚公这一鲜明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同时也说明了克服困难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文章通篇运用对比,突出愚公的光辉形象,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一、直用人名对比,增强讽刺效果。 文中主人公直接命名为“愚公”,因为他移山面临着种种困难:一是自己年老体衰,“年且九十”;二是太行王屋二山既高又大,“方七百里,高万仞”;三是力量弱小,仅靠全家力量,“聚室而谋”,“吾与汝毕力平险”;四…  相似文献   

20.
你真笨,愚公     
愚公移山这个成语大家一定都知道吧?它讲述的是一个叫愚公的农夫,他家前后各有座大山,拦住了去路。如果愚公要出去,一定要翻山越岭,过了大山才能到。愚公为了方便,就独自一人拿了锄头去挖山,想把山搬走。日子一天天过去,愚公早出晚归去挖山,他花了很长时间,直到快死了,还没能把山移开。很多人认为愚公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但我并不这么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