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北宋都城汴京的通天门有个小名,叫作“酸枣门”。酸枣门在《水浒传》里的戏份颇足。故事刚开篇时,高俅当了太尉,王进想要走为上策,便对监视自己的张牌、李牌谎称第二天要到酸枣门外岳庙烧香还愿,让他们先去做准备工作。支开二人之后,王进便和母亲逃离京城,前往延安府。之所以被叫作酸枣门,盖因由通天门而出可以通往酸枣县(今河南延津)。酸枣县在秦朝设置,  相似文献   

2.
<正>提到《水浒传》,多数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好汉形象。可是,同学们是否细数过好汉们吃过哪些肉类呢?鱼肉的“戏份”很足《水浒传》里出现过的肉类食品着实不少,其中最抢镜的自然是牛肉。有学者认为,古代禁止私自宰牛,吃牛肉可以突出好汉们的反抗精神,所以,牛肉成了《水浒传》里肉类中的主角。但在牛肉之外,好汉们也喜欢用其他的美味来点缀生活,比如常常出现在高档饭局的羊肉,还有颇受好汉们欢迎的鸡肉等。  相似文献   

3.
邹启胜 《文教资料》2014,(24):12-13
武松是《水浒传》中的关键人物之一,作者施耐庵用了较大篇幅描写这个人物形象。但是,《金瓶梅》中不再是以武松为主角,也无意表现其英雄本色,并且在情节安排上也有意淡化武松在读者心中的高大光辉形象。从《水浒传》到《金瓶梅》,同一个武松形象,有着十分显著的不同,特别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水浒传》中武松是一个理想化的英雄好汉,而到了《金瓶梅》里的武松倒更像是一个薄情寡义的亡命徒,而非一个单纯理想化的人物。  相似文献   

4.
读了水浒传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书中英雄们的豪情壮志&仗义疏财'可是我感到奇怪&怎么从来没有听过有人为钱发愁的(那些人好像随时都有大把大把的银子往外掏&那些银子就好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诸如$笑傲江湖%&它刻意描绘的是一个虚拟的)很大程度上理想化的江湖世界&活跃在这个世  相似文献   

5.
武松的形象塑造栩栩如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武松的伟大与平凡。武松对宋江的依赖到意识的独立,从对招安的向往到对招安的拒绝,反映了其在经历人世沧桑之后的成熟。其英雄气概与痞性的共存恰恰符合了市井细民的阅读期望。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一书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其中"行者武松"刻画地尤其成功.从第二十三回武松出场到第三十二回落草二龙山,作者依次叙述了"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以及"夜走蜈蚣岭"等英雄事迹.通过这些故事情节,作者塑造出一位快意恩仇的武行者形象;与其他水浒英雄比较,作者...  相似文献   

7.
扬州评话是一种说和听的艺术,说书的人在说书的时候有着一定的音乐节奏感,在扬州评话中水浒故事是说书和戏曲中十分重要的取材内容,王派水浒是扬州评话十分重要的代表。通过对王派水浒中《武松》中的王婆谋奸片段中的"十分光"实施片段和《水浒传》《金瓶梅》中的"十分光"实施片段的对比,体现出扬州评话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和《水浒传》中虽然都塑造了武松这一形象,但二者具有很大差异。武松是《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致力于刻画他高大光辉的英雄。但在《金瓶梅》中武松不再是主角,作者无意凸显其好汉形象,在情节安排上亦对其英雄事迹做了大量删减。《金瓶梅》对《水浒传》中武松形象的重写,是立于创作主旨和时代精神的不同,顺应了小说表达主题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水浒传》中阮小五鬓边所簪石榴花不仅是标识文脉的闲中"针线",还是画龙点睛的写人"识具",而且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簪戴"遗俗。《水浒传》中的男子簪花现象虽与史籍所载宋人婚仪、筵宴、节典、刑狱等簪花习俗相吻合,但既非宋时风尚的机械摹写,也未满足于妍媸对比或花面相映等感官愉悦,而是成为作者借以凸显人物、营造气氛、推动情节的契机。  相似文献   

10.
《水浒传》一百单八将中有十一位是庄主出身,这些庄主大多衣食无忧,生活富足,但是他们最后都走上了强人的道路,这和他们的金钱、社会威信和地位优势有很大的关系。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职业优势,才决定了他们在和官府相对抗的武装起义中的领导地位以及起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水浒》中武松的性格以爱恨分明,嫉恶如仇著称,而他的敢做敢当做派更是历来赢得民众的喜爱与赞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共戴天之仇必加倍奉还是武松的人生信条,也是我们传统文化高度推崇的一种价值取向。这种加倍所反映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限度,故过犹不及。对美德和自律精神的追求固然值得称颂,但过了度便会弄巧成拙。向来推崇以德治国所暴露出的中国人法制观念的淡薄和实事求是精神的欠缺似乎更值得反省和深思。  相似文献   

12.
通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武松醉打蒋门神两段相似情节中的细节描写对比,表现了鲁达和武松的不同性格,分析了《水浒传》同中有异,犯中见避的高超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3.
王平 《丹东师专学报》2010,(1):110-113,135
《水浒传》第十三回和第十四回都写到了刘唐醉卧灵官殿,这应是灵官信仰在民间较为普遍所致。有关灵官之名及其事迹、信仰的记载都大量出现于明永乐年间之后,因此,关于灵官殿的细节应视为推断《水浒传》成书时间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除王英外,几乎都不近女色,无论娶妻纳妾与否。但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情形则是不少好汉却因女色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本文就此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5.
《水浒传》善于人物描写,成功地塑造了武松等众多鲜明的英雄形象,书中刚强勇猛、忠义有情、恩怨分明、胸襟坦荡,以致金圣叹推崇武松为"天人",但武松也具有明显的缺点,其形象具有多面性、复杂性,可以说既是一位平民中的英雄,也是英雄中的平民。  相似文献   

16.
追溯义的源流,并以此指导分析两部小说仪的内涵与发展。探讨义在集团生活、集团政治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集团内仁义、忠义风范的展现,求证两部小说的共同性。同时,探讨义在集团内部发展上所起的不同作用以及义与忠、仁、孝等结合上所处的不同地位。评价义在两部小说中所体现出的不同性质和局限性,兼之分析作者的创作思想问题。  相似文献   

17.
《水浒传》实为一部创作者感时伤世的“发愤之作”。“替天行道”是作者为水浒英雄们的行动设定的纲领,作者揭露了贪官污吏贪污腐败诸事,并力图通过好汉们以暴治暴“痛快的杀伐”消解胸中块垒。  相似文献   

18.
《水浒传》中的“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解宇》:“却,节欲也。”先秦两汉时期“却”多以动词的形式出现,唐代以后,“却”开始虚化为表示完成的动态助词,同时,“却”还作为介词;连词尤其是副词广泛出现在唐宋各种文献中。《水浒传》是产生于明代的优秀长篇作品,考察大量出现于其中的“却”字,可以使我们了  相似文献   

19.
"义"是贯穿小说《水浒传》的重要思想,在小说中具有多种不同的含义。以晁盖为首的"聚义厅"提出了"劫富济贫"的口号,但这一口号并未得到真正落实;以宋江为首的"忠义堂"提出的"替天行道"的口号也只是一个幌子,真正符合"忠"与"义"的代表人物是极少的。从"聚义"到"忠义",无论是从人数与人物出身,还是上梁山的原因来看,整个梁山集团强盗团伙的性质都未改变,甚至还有所强化。可以说,《水浒传》中那些梁山好汉的大部分行动都是偏离"义"的本质涵义的。  相似文献   

20.
<正>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英雄传奇《水浒传》,除了重笔浓彩地渲染、热情洋溢地讴歌了众多叱叱风云、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的烈举伟绩之外,也为我们刻划了一系列生活在当时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这些“小人物”,不仅社会地位十分低下,而且在作品中所占的篇幅也极其有限,有些甚至只是昙花一现的匆匆过客。但是,在《水浒传》全书中,他们却不是可有可无的。作者对他们倾注了极大的热忱,同情他们的遭遇、歌颂他们的品德(亦不讳言他们的缺陷),通过对他们的具体描写,揭露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和阶级压迫的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