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境界论” 索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境界”(意境)包含着情与景,但绝不是一般的情景交融。“境界”(意境)的审美特质主要有三:一是因心造境的审美具象性;二是以形写神的审美表现性;三是以情动人的审美感染性。“境界”(意境)的生成是“虚实相合”,“虚实相合”的媒介有三种:相似点、牵连点和相反点。“境界”(意境)的审美效果是“境外有境”。林纾的“文境论”强调作者心境、修养对“文境”的决定作用是“扩前人所未发”。如果说“言志、缘情传统”是“境界论”(意境论)的历史基础,“立象尽意说”、“无外之境说”、“因心生境说”是它的哲学基础,那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则是“境界论”(意境论)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2.
略论教育学“绪论”与“本论”脱节现象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教育学的“绪论”,大抵阐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范围、研究方法、教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或谓“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等等。概言之,是关于“教育学”之论,而“本论”才是关于“教育”之论;不...  相似文献   

3.
<正>一、小组拼文模式的内涵解析"小组拼文"是"拼文"写作的一种具体形式。"拼文"即将原本应由学生个体一次性完成的议论文划分为几个环节,让学生分多次完成,或由多个学生一次性完成。举例而言,如果按基本结构将一篇议论文分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个部分,那么既可以让学生个体分三个课时来进行:第一课时完成引论;第二课时完成本论;第三课  相似文献   

4.
“三段论”是议论文最常见的写作方法之一,绪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其中,本论部分无疑是文章的主体,而写好本论不外乎六个字:“摆事实、讲道理”,前者也叫例证法,它又是本论的主要构件,“事实胜于雄辩”讲的就是这个理儿,但啥样的例证才显得成功而不蹩脚呢?笔者认为,以下三字堪称这种写法的要诀。  相似文献   

5.
针对余英时先生《侠与中国文化》一文的不足与不确处,提出四点,加以补充与纠正:(1)追溯“任侠”的起源、“儒侠”的起源及“儒侠”的形成;(2)论析谭嗣同对“任侠”的理论阐述;(3)“任侠”之风并未在西汉中期后消失;(4)明、清时期对“任侠”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6.
读了《议论文写作散文化探微》一文(见1999年《语文世界》第3期,作者李永清。以下称“李文”),感到对其主张万万不敢苟同。先就李文谈几点愚见。第一,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模式”或指导原则,是毛泽东提出,并经过近...  相似文献   

7.
李铁荣 《闽江学院学报》2010,31(1):78-81,124
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自然之道也”这一关键性问题的真正内涵,梳理出刘勰写作思路与推理方式的明线是:天地之文(道之文)一人类之文(《周易》之文)一六经之文(圣之文);暗线是:广义之“道”(老子之“道”)一《周易》之“道”一狭义之“道”(儒家之“道”)。明暗两线通过原文的中心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而扭结在一起,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从论“文”的角度出发,刘勰是从老子之“道”开始,中经《周易》之“道”,而与儒家之“道”彼此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呈现为儒道互补、阴阳相济的辩证之“道”的样式。  相似文献   

8.
邹韬奋的《呆气》一文,是一篇语言颇具特色的思想评论。这篇评论,除句式整散相间错落有致,给读者以音韵美的感受外,还有一个显豁的特色。它借助于句式变换,使论述的语意层层加强,从而有力地强化了观点。兹就此浅析如次: 《呆气》全文大体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三个部分的“点晴之笔”,作者精心选用了不同的表达句式。“引论”部分,是提出全文中心问题的  相似文献   

9.
中专语文旨在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以适应毕业后从事工作的需要.但工科中专课时偏紧,怎样在有限的课时内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呢?我认为可以把课文按不同的体裁分成若干“块”,每一“块”制定一个“的”.然后,按“块”传授知识,按“块”有目的、有系统、有实效地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本文以议论文本论结构的“块”式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写应用能力.我在教议论文本论结构“块”时,以苏洵的《六国论》作为范文,引导学生学习这“块”的理论知识.《六国论》的本论部分是典型的递进式结构:第一层,“赂秦面力亏,破灭之道”;第二层,“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先论述  相似文献   

10.
马一浮的“六艺”概念实际上有三层指谓,即六艺之书(文本)、六艺之文(知识)、六艺之道(价值),三者的重要性则依次递增,以六艺之道(价值)为主导。分清“六艺”的内涵层次,是理解马一浮六艺论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1.
议论文的基本模式是引论、本论、结论,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文章是复杂的,有时“解决问题”的内容不一定是结论部分;也可以是本论部分;结论不一定每篇议论文都具有;结论部分实际上是在“总结问题”、“归纳问题”。因此,议论文的“解决问题”可否另立名称为“总结问题”或“归纳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不真空论》中的“真”有“真实”之“真”与“真假”之“真”两重含义.本论运用中道思维方法,以缘起性空为判断标准,通过对“有”与“真有”、“无”与“真无”以及二者关系的真假判断,揭示般若学“六家七宗”解空的偏而不即,阐明般若空义;但本论强调主体在经验世界中体证真俗不二、由俗转真,留有玄学“物我玄同”的思想印迹,同时暗含了对经验世界的肯定,这也就意味僧肇将中观学彻底否定式的思维方式一定程度转换为肯定式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陆机的修辞理论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逮意论。要求“意称物,文逮意”,“物”“意”“言”(文)的一致性,二、贵妍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是符合文学语言规律和诗歌语言特征的。三、风格论。论述了语言风格同思想内容和文体的关系。四、创新论。主张语言具有独创性,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五、难能论。认识到“物”“意”“言”(文)转化过程中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冯小艳 《教学考试》2022,(28):47-49
<正>一篇结构完整的议论文包含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文章需要在“引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在“本论”部分论证中心论点;在“结论”部分总结、深化中心论点。如果学生能在“本论”部分从不同角度和侧面用分论点分层论述,文章的论证就会更加立体化,思路也就更加清晰。因此,掌握设置分论点的方法会让写作事半功倍。下面,  相似文献   

15.
黄丽琼 《师道》2014,(7):50-51
文言文教学一直存在如何处理“言”与“文”的问题。所谓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在教学中体现为字音、字义、语法、翻译等。文,是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言”与“文”孰轻孰重?过去是唯“言”论,有观点认为这是应试教育的体现。现在随着教改的深入、人文主义的凸现。重“文”轻“言”论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甚至出现了唯“文”废“言”的观点。文言文教学果真能轻“言”甚至废“言”吗?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6.
五年制中学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论积贮疏》一文,其中“岁恶不入,请卖爵子”的注释是这样的。“年成坏,不能纳税,(朝廷)卖爵位(来增加收入),(百姓)卖子女(来度过日子)。  相似文献   

17.
引论≠绪论     
中师《文选和写作》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学练要点”中提出“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这个提法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同一页(87页)的“自学提示”中又提出“议论文的结构,一般分为引论(绪论)、本论  相似文献   

18.
“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辨析——与何克抗教授商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何克抗教授认为在 e- learning的研究中 ,由于教学系统的要素由三个增加到四个 ,所以再也不应当用“教学模式”术语 ,而应该改用“教学结构”一词。本文从教育理论和横断科学“三论”的角度 ,严格按照确定译名和术语的科学方法 ,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探讨 ,认为还是使用“教学模式”术语为好。  相似文献   

19.
“李杜优劣论”是个老问题。这个问题一般有三种提法,即“杨杜抑李论”,“杨李抑杜论”、“不可分优劣论”。笔者认为,第三种提法较为公允。从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看,李杜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不应强为优劣,妄加抑杨。随着李杜研究的深入发展,将会进一步对李杜的不朽成就作出细致深邃的开掘。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阮籍相关诗文的综合分析,发现:较之嵇康,阮籍“气”论带有更浓厚的本体论也即“气本论”色彩,在他看来,混然无形、自然化物的“元气”乃是一至善本体,它所化生的万物天然和谐,无需任何外力干预。与此相应,他最理想的社会也是无君。他所塑造的“大人形象”并不像前贤所说乃代表着主体精神的超越,而只能解为大道的化身;认为中国哲学史上“气本论”创始于张载的观点值得商榷,这对阮籍是很不公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