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唐代以“苦吟”著称的诗人不少。王维苦吟,闭目凝神,信步而行,不觉掉进醋缸;浩然苦吟,心力交瘁,形容枯槁,不觉眉毛脱尽;李贺苦吟,精雕细刻,日锻月炼,不觉两鬓斑白……在唐代苦吟诗人当中,最突出、最惨苦、最有意思的还要数诗人贾岛。贾岛爱诗,几乎走火入魔,据说他走路、休息、吃饭、睡觉的时候都要深思苦索,不做诗就无以度日,古书记载贾岛“虽行坐寝,苦吟不辍”。贾岛的诗歌《戏赠友人》生动地描绘了他的苦吟生活“: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泠。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诗的大意是说做诗如同井…  相似文献   

2.
晚唐诗人杜荀鹤是继贾岛之后的又一位“苦吟”大师,他在诗歌创作上继承了贾岛的苦吟精神,但在风格与审美追求上又与贾岛不尽相同.贾岛的“苦吟”重在炼词、炼句,精炼意魄;杜荀鹤的“苦吟”时刻关注着社会现实,这无疑是对贾岛苦吟诗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3.
【案例】 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时,为了让学生对作者贾岛有所了解,我向学生介绍道:贾岛是唐代的一位诗僧,他做诗字字斟酌,句句推敲,以苦吟出名。接着我又让学生快速阅读本册教材第9课《推敲》,文中这样写道:“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正>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歌大意我在苍松下询问小童子,他说师父去采药了。只知道人在这大山之中,可山中云雾缭绕,又哪里能知道他的行踪呢。诗歌故事贾岛是唐代出名的“苦吟”诗人,他写诗时,每句诗、每个字都反复锤炼,花尽心思。因为用心,因为“苦吟”,贾岛还出过“车祸”,也“因祸得福”写下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5.
贾岛是中唐后期的重要诗人,他以"苦吟"诗名世,其"苦吟"的做诗态度与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学习贾岛"苦吟",不仅学习其"苦吟"诗歌创作的范式与方法,更多的是向一种"苦吟"精神的回归.贾岛借"苦吟"寒士的落寞孤介情怀,宣泄对社会不平的怨愤;又以禅宗思想的审美意趣为导向,在营造空寂幽寒的意境中,淡化现实的苦闷,超脱尘世的痛苦.  相似文献   

6.
中唐后期诗人贾岛的诗歌特色:取材取境多样化但仍嫌褊狭;诗重“苦吟”和精心锤炼;诗风本质上是平淡的;五律尤有特色。这种特色形成原因:中晚唐社会现实;美学理想的转变;贾岛自身经历;前辈诗人的垂范。  相似文献   

7.
【案例】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时,为了让学生对作者贾岛有所了解,我向学生介绍道:贾岛是唐代的一位诗僧,他做诗字字斟酌,句句推敲,以苦吟出名。接着我又让学生快速阅读本册教材第9课《推敲》,文中这样写道:"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  相似文献   

8.
晚唐诗人杜荀鹤是继贾岛之后的又一位"苦吟"大师,他在诗歌创作上继承了贾岛的苦吟精神,但在风格与审美追求上又与贾岛不尽相同。贾岛的"苦吟"重在炼词、炼句,精炼意魄;杜荀鹤的"苦吟"时刻关注着社会现实,这无疑是对贾岛苦吟诗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9.
这首五言律诗是唐代诗人贾岛诗作中的名篇。贾岛(779—843)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一作河北涿县)人。早年出家做和尚,法名无本。他从小就很喜欢作诗。他在《戏赠友人》一诗中这样写道:“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意在说明他每天非作诗不可。韩愈很赏识他的诗才,劝他还俗应举。还俗后,他屡试不第。曾做过长江主簿,人称贾长江。他与孟郊均以“苦吟”著名,有“郊寒岛瘦”之称。其诗刻意求工,以炼字铸句取胜。但作品的题材较为狭窄,情调也比较凄苦。当然,也不乏有几首  相似文献   

10.
诗歌创作是一种艰辛的创造性脑力劳动。在天才勃发、兴会淋漓之时,可洋洋洒洒、下笔千言;但更多的时候则是穷思冥想、狂觅苦搜。在中国数千年的诗史长河中,“苦吟”诗人层出不穷。孟浩然作诗“眉毛尽落”,王维“走入醋瓮”;杜甫“一生精力尽于诗”,还说:“新诗改罢自长吟”,“语不惊人死不休”;白居易学诗,“口舍成疮,手肘成胝”;孟东野云:“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李贺则几“呕出心肝”;贾岛“推敲”之事最为有趣,也最为后人传诵,他“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逊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杜牧也说:“欲识为诗苦,秋霜苦在心”;杜荀鹤更云:“生应无辍日,死是不吟  相似文献   

11.
说郊寒岛瘦     
在中国诗歌史上凡提及孟郊、贾岛,人们就会想到苏轼《祭柳子玉文》中那两句著名的评语:“元轻白俗,郊寒岛瘦”。唐朝以后历代文人也都把这两位诗人相提并论,晚唐诗人齐巳的诗云:“贾岛苦兼此,孟郊清独行”。欧阳修《六一诗话》云:“孟郊、贾岛皆以诗穷至死,而平生尤喜为穷苦之句”。我们说,孟贾二人的诗风的相似在于他们的苦吟。他们把苦吟作为自己的艺术特征,并将苦吟贯穿于整个创作过程中,使苦吟成为他们一种创作心理定势 和审美特征。 因此,把他们作为苦吟诗人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为此,本文试图探讨和分析这对苦吟诗人的政治倾向,艺术追求,及其创作特质。 一、入世的苦吟诗人 后人对孟贾两位诗人的评价是:在唐王朝 经安史之乱后走向衰落时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洁身自好的诗人。孟郊贞元七年于湖州举乡贡进士,历经五年,46岁方登第,此后一直沉伦下僚,“一贫彻骨”至死。贾岛则是先为  相似文献   

12.
古代诗人中,以“苦吟”知名的,当首推唐代的孟郊、贾岛。欧阳修《六一诗话》;“孟郊、贾岛皆以诗穷至死,而生平尤喜为穷苦之句。”苏轼在《祭柳子玉文》中称他们为“郊寒岛瘦”。他们为什么苦吟?一说是因为他们一生命运多舛,穷困潦倒,只有以苦吟写其穷愁。一说是因为他们“气象如此,宜其一生跼蹐。”(瞿佑  相似文献   

13.
《辅导员》2011,(13):115-115
一、因诗人的性格或创作风格而起 李白诗飘逸,人称“诗仙”;杜甫诗以典雅著称,被誉为“诗圣”;李贺诗奇崛冷怪,人称“诗鬼”;白居易吟诗成癖,如同着魔,自称“诗魔”;孟郊、贾岛苦吟成性,人称“诗囚”;刘禹锡性情豪迈,意志坚强,白居易称他为“诗豪”;骆宾王喜爱以数字入诗,人称“算博士”。  相似文献   

14.
Ⅰ韩派的主要成员及其苦吟的表现。Ⅱ韩派诗人苦吟的原因:①心苦——国家苦、人民苦和个人苦所致主②诗歌发展到盛唐时各方面已成熟,中唐诗人难以出新;③韩愈的提倡、鼓励和影响。韩派是中唐有名的一个诗派。它的成员是韩愈、孟效、贾岛、姚合和李贺①等。该派诗人多以苦吟著称。如孟郊是“判目作心,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格瀚胃肾。神施鬼没,间见层出。”(韩愈《贞耀先生墓志铭)})贾岛是“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送无可上人》)他初到京洛时还有为推敲诗句“鸟宿池边树,增敲月下门”而冲撞京北尹的故事。李贺是“每日旦出,…  相似文献   

15.
白居易二十岁以后,“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与友人春游,吟诵新作,“不绝声者二十余里”(《与元九书》)。可见其苦吟之一斑。李贺在诗中记载了自己彻夜苦吟的情景:“吟诗一夜东方白”“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臼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他母亲心疼地说:“是儿要呕出心乃巳耳。”贾岛“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有一次,他一路苦吟。冲撞了京兆尹刘栖楚,被关押了一个晚上。而“推敲”的美谈更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他的“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诗,“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孟郊说自己:“夜学晓不休,苦吟神鬼愁。如何不白闲。心与身为仇。”别人评价他,“孟郊诗蹇涩穷僻.琢削不假,真苦吟而成。”(《临汉隐居诗话》)此外,  相似文献   

16.
贾岛的人生有两个核心追求,一是应举,二是苦吟。前人对这两点论述较多,但是把这两点分别同其早年长时间的佛徒生涯放在一起考虑,就会发现这段经历对其应举与苦吟产生的不同影响.一方面,曾多年为僧的贾岛为何久困科场而执著不悔?原因在于诗名成为他新的信仰;另一方面,多年的佛门生活使贾岛可以把一种坚忍的苦行精神转移到诗歌的创作之中,这是苦吟习惯出现的根源。结论是在贾岛的人生历程中,应举是表层的现实追求,苦吟是深层的精神信仰,这两点决定了贾岛由僧还俗、终生苦吟不辍的独特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17.
是僧!是俗?     
[案例]: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第3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贾岛,我向学生介绍道:贾岛是唐代的一位诗僧,作诗字字斟酌,句句推敲,以苦吟出名。接着又让学生快速阅读了本册教材第9课《推敲》.文中这样写道:“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  相似文献   

18.
贾岛的人生有两个核心追求,一是应举,二是苦吟.前人对这两点论述较多,但是把这两点分别同其早年长时间的佛徒生涯放在—起考虑,就会发现这段经历对其应举与苦吟产生的不同影响.一方面,曾多年为僧的贾岛为何久困科场而执著不悔?原因在于诗名成为他新的信仰;另一方面,多年的佛门生活使贾岛可以把一种坚忍的苦行精神转移到诗歌的创作之中,这是苦吟习惯出现的根源.蛄论是在贾岛的人生历程中,应举是表层的现实追求.苦吟是深层的精神信仰,这两点决定了贾岛由僧还俗、终生苦吟不辍的独特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19.
徐昌才 《初中生》2006,(25):36-37
唐代以"苦吟"著称的诗人不少.王维苦吟,闭目凝神,信步而行,不觉掉进醋缸;浩然苦吟,心力交瘁,形容枯槁,不觉眉毛脱尽;李贺苦吟,精雕细刻,日锻月炼,不觉两鬓斑白……在唐代苦吟诗人当中,最突出、最惨苦、最有意思的还要数诗人贾岛.  相似文献   

20.
《教师》2009,(16)
古人写诗词,特别注重炼字锤词,力求出现一字传神的精妙境界,诗眼便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之处.这传神之笔的得来,有时是诗人在不经意中妙手偶得;但很多情况下是在"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中苦吟所得,从贾岛的"推敲"到王安石的吟"绿",如此字词皆饱含着诗人的良苦用心,是诗人殚精竭虑、反复斟酌而写成的.诗眼往往能集中、凝炼、鲜明、生动地体现诗的神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