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物故事 [桃园三结义]汉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在河北涿县,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偶然相识,意气相投,在桃园焚香祭拜,结为异姓兄弟,共创大业。三人从此生死与共,留下了千古佳话。  相似文献   

2.
论《三国演义》中的关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 《天中学刊》2002,17(3):39-42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义”和“勇”极为突出。其“义”乃儒家思想的结晶,表现为多种形式:忠义、信义、恩义、仁义和道义等。关羽之义与勇是融合在一起的,在小说中被加以神化。关羽骄矜的性格弱点也很明显。关羽 崇拜现象与中国传统文化、民众心理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关羽、作为三国群雄争锋时代叱咤风云的战将,生前为将为侯,随着历史的演义,死后却被封王封君、称圣称帝;登上中国神坛,罩上神中之神的光环,被奉为万能的华夏第一神,以致“庙食盈寰中,姓名走妇孺”。千余年来,为历代统治者和百姓万民,上下共仰;从华夏神州到东瀛海外,中外同奉,成为世人尊崇的偶象,形成了内涵丰赡,覆盖面极广的关公文化现象,为史所罕见。探究这一历史奇特现象的因果,辨识这一文化现象的神秘色采,是饶有意味和深长意义的。 历稽二十四史载籍,中华名将如云似雨,代不乏人,是不可胜记的。即在三国争雄时代,与关羽同时而被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部伟大的巨著,在我国人民群众中的流传和影响,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一部小说,要造成巨大的影响,首要的就是要塑造出突出的成功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描写,要以现代标准来衡量,并不怎么突出。它的人物是定型化的,自始至终,人物性格很少有发展和变化。这不但使人物性格不够丰满。而且也不符合生活真实。因为人物的性格,总是随着他活动的环境(社会的、甚至自然的)变迁而不断地发展着,变化着的。《三国演义》对人物的描写,既很少有细致深入的心理刻划,也很少有与人物相称的环境描写。可是自问世以来,《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却鲜明地活在人们的心  相似文献   

5.
关羽在《三国演义》中属于最为震撼人心的形象之一,其表现出来的情感力度亦是最为人所称道,"神勇"与"忠义"的高度结合既让他拥有神化般的光辉成就,又是他最终走向死亡的矛盾原因,其情感具有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6.
一.真实历史中关羽形象的内涵与力量 历史上名将无数,但如关羽被尊为“武圣”,奉为神明,庙宇塑像遍布海内外、香火至今尤盛者却是寥寥无几。关羽的形象,从历史的真实走向民间的传说,并最终成为立于庙堂的神明,这在众多历史人物的流传中实属罕见。究其原因,首先就是关羽性格中所具有的理想道德,关羽性格中的忠义、信勇不仅使他拥有了深厚而广博的民间基础,更是满足了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关羽并非《三国演义》中的主角,但从小说问世以来,关羽却越来越受封建统治者重视,越来越受民间尊崇,甚至被抬高到“关圣”、“关帝”的地位。究其原因,是关羽的“义”既符合封建统治者以“义”迷惑、驾驭民众的需要,又符合百姓间交往重义轻利的心理。  相似文献   

8.
勇猛善战,武艺高强《三国演义》中对关羽的神勇备加推崇,塑造了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英雄形象.小说一开始便让其显出英姿勃勃、豪气冲天之威: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他之所以逃难江湖,是因为仗义为民除害,杀了倚势欺人的豪霸,而这正是一个忠义神勇的大将军的形貌;官渡之战初期的白马之战,他曾在万军之中斩了袁绍的大将颜良,声名大振,有万人敌之称.  相似文献   

9.
<正>《三国演义》又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被称为“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合称“四大名著”,明清时期甚至被称为“第一才子书”。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插图选粹"空城计"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马谡失去街亭,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很快逼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众寡悬殊,诸葛亮无力应战。他随机应变,大开城门,放下吊桥,登上城楼镇定自若地焚香操琴。司马懿误认为城中必有伏兵,命兵马尽皆退去。画家以俯瞰角度展现双方一河相隔对阵的不同态势,张弛之间突显战局的诡异莫测。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表现出演义小说对于《三国志》等史料的独特视角,特别是小说对于人物事迹的延展处理,本文以关羽为例,在此选取许田打围及讨董卓两处加以分析,略论《三国演义》的史料延展之法。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之义”的特点是:平民性;实用性;纯洁性;政治性;集团性。这些特点,是在《三国演义》世代累积的创作过程中,由那些时代的作用合力而形成的。是时使之然,势使之然。桃园之义的进步意义,首先体现在传统的民本思想。其二表现在刘、关、张患难相扶、忠贞不渝的情操。其三它体现了一种新型的理想的君臣之义。总之,其实质是把“仁、“信”、“悌”等传统道德相当程度地人民化、理想化了。使之升华到一种崇高的境界,达到为后世楷模的效果。在《三国演义》中,既有顺应历史潮流之“义”,又有违背时代趋向之“义”,义的价值、层次高低不同,具有多元化的性质和驳杂的特点,它是多项“义”的混杂体,其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是不能忽略的。刘、关、张兴于桃园之义,袤于桃园之义;蜀汉之业成于桃园之义,败于桃园之义。桃园之义前期是团结、胜利的旗帜,后期成了走向衰亡的路标。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是根据陈寿《三国志》及斐松之所注的历史材料,并按照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叙述顺序,在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讲史话本和戏曲的基础上写成的.因此,《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塑造就有了这样一个特点:即《演义》中的人物大都是历史人物,《演义》既要根据历史,又要作为艺术创作不同于历史,运用匠心化历史为艺术创作。作者罗贯中为达到这一目的,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其中包括在史实的基础上围绕人物形象来提炼情节。本文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比较,从关羽形象的塑造来看罗贯中是如何提炼情节的。…  相似文献   

14.
追溯义的源流,并以此指导分析两部小说仪的内涵与发展。探讨义在集团生活、集团政治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集团内仁义、忠义风范的展现,求证两部小说的共同性。同时,探讨义在集团内部发展上所起的不同作用以及义与忠、仁、孝等结合上所处的不同地位。评价义在两部小说中所体现出的不同性质和局限性,兼之分析作者的创作思想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三国演义>对荆州战役发生、发展和变化、结局的全过程描写,与史籍记载的对比、印证,论述了荆州战役的生动、真实的艺术描写给予读者充畅审美享受中具有的"以史为鉴"、"喻世明言"的作用,批驳了"大意失荆州"说之非.  相似文献   

16.
东方弧 《初中生》2011,(34):14-17
本文精华:历史常有被误读的时候,特别是一些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的推波助澜,更让后人难识当时真面目。譬如陈世美,多冤的一个人呐——明明是个不错的清官,却被人编排成抛弃元配的绝情人。这类  相似文献   

17.
《初中生》2011,(12):14-17
历史常有被误读的时候,特别是一些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的推波助澜,更让后人难识当时真面目。譬如陈世美,多冤的一个人呐——明明是个不错的清官,却被人编排成抛弃元配的绝情人。这类事情,在《三国演义》中是一点也不少。不信?且听作者怎么给你道出其中的所以然。  相似文献   

18.
宦官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帝制的产物。他们作为我国古代社会一类特殊人物,利用其特殊身份,干预国家政治,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反映,如《三国演义》创作中,罗贯中紧扣历史脉搏,对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宦官专断擅权、误国殃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刻画了他们的行为特征,开创了历史演义小说描写宦官的先河,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19.
20.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 ,其内容既有和史书相符的部分 ,又有与史实不符而虚构的成分。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将此概括为“七分事实 ,三分虚构” ,这是就其大概而言 ,并非精确的统计数字。《三国演义》这种虚实错杂交融的写法 ,很容易使读者把史实与“小说家言”混淆一起。为了“核实”《三国演义》中的“虚构”成分 ,笔者翻读了西晋著名史学家陈寿所著的史书《三国志》。根据《三国志》的记载 ,将《三国演义》中“虚构”的几个事件“更正”如下 ,以飨读者。“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三国演义》中讲述了在赤壁大战时诸葛亮“草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