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写稿已经十年了。每篇稿子我都抄写得整整齐齐,给报社、电台编辑处理我的稿子提供了方便条件。在这方面,我有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抄写稿件做到整齐规范,是对编辑劳动的尊重。我们通讯员的稿子从进入报社到被采用,要经过登记、分稿、筛选、修改、组版、排字、校对等多道手续。如果稿件字迹潦草或用字不规范,就会给编辑、排字工人和校对增加许多麻烦。听说有的报社就有这样的规矩:凡字迹潦草  相似文献   

2.
工人参加组版工作,不要说在旧社会没听过,就是在咱们新社会里,也是件新鲜事。去年下半年,我被政治文化部聘请参加了组版工作。起初,我总认为:组版是有学问人干的事,咱们工人没文化,那能干得了。就拿我来说吧,从小家里就很穷,上不起学,很早就到工厂里给资本家做工。干了二十多年的排字工人,虽则有一点实际经验;但是,要让我搞组版,这不是打着鸭子上架,为难我啦!有些爱和我开玩笑的同志,一见面,偏要叫我“刘编辑”,我听了后,就像周身触了电似的,脸上总感到热忽忽的。接着,编辑部要我去参加一个会,研究版面的编  相似文献   

3.
赵超构同志在1982年《新民晚报》复刊时提出一个动人的口号,要把报纸办得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作为宗旨和目标。十多年来的事实证明,这个目标经过《新民晚报》全体人员同心协力的努力,圆满地实现了。现在《新民晚报》已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多的报纸之一,更难得的是它的读者绝大多数是自掏腰包订阅的,这在全国是少有的。这说明,它获得了广大群众的真心喜爱,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这样的成绩可圈可点,令人叹服。毛泽东主席在1957年谈报纸工作时说过:“报纸是要有领导的,但领导要适合客观情况,马克思主义是按情况办事的,情况就包括客观效果。群众爱看,证明领导得好;群众不爱看,领导就不那么高明吧?”  相似文献   

4.
先学做新闻编辑,还是先学做新民晚报编辑?就我自己的体验,认为还是“先学做新民晚报的编辑”好。每一个报纸都有它自己的特殊性,编辑工作有它自己的一套特殊规律。初学新闻编辑的人,得先有感性知识,掌握自己报纸编辑工作的特殊规律,才能有比较深切的感受,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从而去掌握新闻工作、包括编辑工作的一般规律。新民晚报原名新民报晚刊,解放前就已在上海出版。如果从1929年新民报在南京创刊的时间算起,它  相似文献   

5.
有的人认为,通俗读物编辑最好当;可根据我几十年编通俗读物的经验,却深切地感到,当好一个通俗读物编辑很不容易。其所以不容易,是因为通俗读物编辑不仅要像其他编辑一样,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专业知识、文字修养和判断能力,还要具备一些特殊的业务素质。 特殊的业务素质,也就是通俗读物对编辑的特殊要求。都是什么特殊要求呢?我体会有以下  相似文献   

6.
晚报的事业红红火火,晚报的读者群越来越庞大,甚至晚报的编辑、记者们也自然而然或多或少地沾了点“牛气”。然而,晚报的质量到底怎样?晚报的总编、编辑、记者的新闻观念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为了探个究竟,笔者对1997年《新民晚报》、《羊城晚报》、《钱江晚报》、《北京晚报》、《齐鲁晚报》5种近500份报纸的一版、二版的头条新闻稿作了  相似文献   

7.
编辑人员在确定选题、审读加工诸项工作环节中,无不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意识:为什么要编这本读物?编给谁看?应让读者从中获取点什么?究竟采用什么形式表现才最易为读者接受,并受到他们的欢迎……这些,均是编辑应自觉注意的问题,是编辑工作的主导思想,它无一例外地贯穿于整个编辑工作的始终。少儿读物作为向少年儿童传播文化知识的媒介,其编辑人员应具有怎样的意识呢? 首先,我认为应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8.
在编辑工作中为什么要做研究工作? 研究工作,实际上每个认真工作的编辑都是在做着的。在编辑部里,所谓研究,并不是专门的一种工作。它是整个编辑工作的一部分。不过,有的人做得多一些,有的人做得少些;有的人做得质量高一些,有的人做得质量差一些;有的人采取这种形式来做,有些人采取那种形式来做。我们党报的编辑是党的工具;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一种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的工具。这种工具在工作中间不能只是简单地重复机械的动作,不是简单地把已有的材料堆积起来,而是要不断地创造和增加新的精种财富。这种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大小,是同研究工作做得多少成正比的。所谓编辑工作,包括一些什么内容呢? 最基本的就是“辑”和“编”。“辑”,就是把群众的劳动、斗争、生活和思想的各种材料收集起来;“编”,就是把从群众中来的各种材料加以选择、组织、加工,把它们提高一步,再通过报纸或其它新闻工具把它们传播到  相似文献   

9.
动笔之前     
这几年,我在新民晚报一版《未晚譚》专栏上写丁一些小言論。这个专栏的小言論不是我一个人写的,我写得多一些就是了。下面談談我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10.
改版前我干了5年文化版主编,改版又干了半年了,二者相比较,我的感觉:变化还是很大的。最直观的感受是工作量增加了。现在我每周编7个新闻版,每月编30个版左右。以一个版5000字计算,每月要编发15万字。我经常一天要在办公室坐十个小时以上。尤其是周一和周三的晚上,同时编两个版。记者出去采访下午陆续回来,晚上集中到达我手上。一开完编前会,美编又要催发稿子。这个时候恨不得有三头六臂。工作量增加了感觉倒不一定是累。我觉得,编辑是最无私的职业,跟厨师有点像——在厨房把一根胡萝卜雕刻成一朵花,这个过程往往是愉悦的。而且,厨师最大的快乐是他做出的一桌子菜被食客们吃得一千二净,  相似文献   

11.
新民晚报是一份“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报纸,非常注重社会新闻报道,这是对的,而社会新闻中的大头又是一些案例报道或法治新闻,在这点上我发现晚报编辑很善于作题。排除那种低级庸俗的趣味不谈,他们在作题上还是挺讲究适当的技巧与“噱头”。比如,常常一些一般性的案例报道到他们手里,标题可以作得很吸引人又很客观。  相似文献   

12.
我是南昌陆军学院的新闻干事。记得初次来军报时,一些老新闻干事便来传经:“找编辑编稿,这是第一步,第二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找版面编辑。因为编辑编的稿件太多了,而版面有限,不找版面编辑落实,最终会前功尽弃。”我想也是这个道理。院校组编辑姜宁了解我这个想法后,也许看到我这个“朽木”可雕也,于是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今后采写稿件,我给你制订一个标准,就是要写我们编辑不得不编发的稿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什么是编辑不得不编的稿件呢?经过一段时间的采写实践和编辑的不断开导,我逐渐开窍了,注意从报纸上学…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读到上海学林出版社社长写的一篇文章,在文内有这么一句话:“编辑是天底下最好的职业”。这句话,给我们当编辑的带来了慰藉,带来了喜悦,带来了自豪! 编辑是时代的记录者,是历史的记录者,他们所编的报纸,影响着千百万人的思想和行动。编辑是一个好职业,但成为一个好编辑却并不容易。那末,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称职、有所作为的编辑呢?或者说,我们要提倡当一个什么样的编辑?我认为有那么十三条。  相似文献   

14.
乌鲁木齐晚报赴上海新民晚报学习交流采访团全体成员,圆满地完成了为期两个月的学习任务,不久前返回乌市。为提高采编人员的业务素质,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学习新民晚报办报经验,乌鲁木齐晚报于今年5月下旬派出编辑部主任张涛、记者部副主任尹继民等六人前往上海取经。在新民晚报社两个月学习交流期间,取经者分别在新民晚报新闻编辑部、经济部、政教部、文化生活部、专刊部和群工部,与新民晚报同仁共同采访编稿,学习他们的办报特色和办报经验,相继在新民晚报发表消息、通讯叨篇。新民晚报在社会新闻版专门开设“新疆记者看由城”专…  相似文献   

15.
一分钟今年曾到过几个省份,有机会浏览过几份省级的大报。我发现有的省报办得虎虎有生气,宣传改革开放,促进观念更新,信息量大,生动可读;但也有的……不是有一种微型作品叫“一分钟小说”吗?如果把一张大型报叫作“一分钟报纸”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记者、通讯员、编辑、排字工人、印刷工人、校对、发行及其他行政、辅助人员,干的基本上是无效劳动。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他乡遇故知”是与“久旱逢甘雨”并列的人生乐事,然而拿起一张80年代的  相似文献   

16.
我当了多年编辑。工作时常想,采写新闻有公认的五要素,组织版面能否也找出五要素呢?拙文把版面“五要素”试提出来,以求与新闻界同仁共同研讨。一要有一个好头条。头条是每个版的带头稿,抓不到一个好头条,整个版就立不起来,显得没看头。因此,版面编辑要花精力选头条、编头条。  相似文献   

17.
终生难忘的集体创业艰难,古今如此。但据我的经验,在我们的事业中,有党的坚强领导,有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创业可以不象人们常说的那么艰难。《人民日报》创办之初,编辑,行政、印刷三个部门,合计不过100多人。筹办时间很短,采编稿件,装备电台,组建印厂……大家席不暇暖,但是忙而不乱。1946年5月14日,象打仗一样,冲锋号响了。清晨,排字房同志们全体提前上班。采编人员有的写稿编稿,有的到工厂帮助校对。伙食班做了最好的饭食:面片加肉丝。总编辑张磐石改评论,看大样,指挥整个机器紧张运转。报纸篇幅不多,只有对开四版,工  相似文献   

18.
编辑的图片眼光与编辑手法应金泉强化新闻摄影这一“翼”,新闻界议论得较多的是:总编辑如何起好关键作用?摄影记者如何自强?而事实上,编辑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编辑,尤其是组版编辑,处在报纸的“总装车间”,是选用照片的第一道关。编辑能不能巧妙地运用编...  相似文献   

19.
我们翻阅《新民晚报》,几乎天天都读到林放同志的文章。据说,他写文章快而精,有“倚马可待”的功夫。许多写作爱好者问林放:“您写文章有什么诀窍呢?”林放诙谐地回答:“什么诀窍也没有!”“凡事都是逼出来的,熟能生巧。”林放1934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经济系,本与中文系、新闻系无缘。初学写东西,困难重重,有时半天写不出一行字,苦得很呐!但他坚持读写结合,苦练不怠,提高很快。毕业后,他到南京的《朝报》当了编辑。《朝报》是刚创刊的商业性报纸,工作很紧张。一个人编国际版,每天还要交一篇言论,晚上七  相似文献   

20.
问:我经常给报社投稿,但至今还没有与编辑见过面,你能否谈谈编辑的心理? 答:你想了解编辑的心理这很好,人们常说:做生意的要了解行情,写报道的要掌握版情。版情是什么?我的理解是编辑的意图。编辑的心理学我没有研究过,但是从我多年当记者与编辑打交道的过程中,感到编辑是非常喜欢好稿子的,而且对于鲜活的货(稿)也舍得给好版面。编辑会识货(稿),你写了好稿一般是埋没不了的。不能因为一篇应该见报的稿没见诸报端,就笼统地说编辑没水平。人们常说,编辑是无名英雄,天天为“他人做嫁衣”,确实如此。他们辛勤的劳作应该受到记者、通讯员和读者的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