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的基本方向和重要动力。碳税是达到既定碳减排目标成本最小的减排政策工具。本文以西部十省市的数据为蓝本,对我国开征碳税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对我国西部地区征收碳税能够减少石化能源的消耗,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但同时也会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增长并且扩大资本和劳动要素的收入分配差距。因此,政府在征收碳税的同时应该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平衡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碳税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主要经济手段之一,碳税税率的确定是有效实现碳税功能的关键。应用庇古税原理,在不同的假设条件下,得到最优和次优的碳税税率模型。当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要考虑不同商品税率的差别、税率水平的波动以及税负转嫁等情况。  相似文献   

3.
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探索——中国应对低碳经济之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多的减排方法中,碳交易和碳税同为间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手段,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和采用。碳交易和碳税各有优缺点,哪一个更适合中国尚无定论。由于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严重滞后,处在全球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层,因此,我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发展碳交易市场,走好低碳经济时代的增长之路。  相似文献   

4.
工业革命以来,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由此引起显著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改变,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解决全球变暖的温室效应,重点是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要从技术减排和经济减排两方面实现.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能源效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技术减排.经济减排有征收碳税和碳交易市场两种手段,实施后都对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我国应结合具体国情,选择适合的经济减排手段.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及其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已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开征碳税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抉择,是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热点问题.碳税这一经济手段在促进温室气体节能减排起到了很大环境效益,但碳税的开征也必然带来一些负面效应.本文在阐述碳税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碳税的积极效益及其存在的局限性,同时对我国构建碳税制度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研究碳税政策下基于制造商、零售商、消费者构成的供应链系统减排策略选择分析,考虑在碳税影响下建立制造商进行减排技术投入、再制造技术两种减排决策模型,基于Stackelberg博弈理论,运用逆向求解法对减排成本系数、再制造投入技术系数进行分析,最后运用Matlab2016进行模型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政府实施碳税政策能够减少企业的碳排量,但是同时也会相应降低企业利润;减排技术的投入对企业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但是对企业利润有负向影响;再制造成本的投入可以减少碳排放,同时如果在较为合理的碳税下,也可以对企业的利润起到正向作用。回收价格对制造商利润和零售商利润、碳排放量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研究制造商具有公平偏好,零售商无公平偏好;制造商无公平偏好、零售商具有公平偏好和制造商与零售商都具有公平偏好3种情况下的供应链减排决策,研究表明随着公平偏好的不断上升,供应链减排量不断下降,同时还发现公平偏好会影响碳税的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应该是以"民"为本,这被现代经济理论所验证。目前,我国进行的税收体制改革,也应该是以民为本的税制改革。针对环境恶化和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本文从民本经济的角度,提出利用征收碳税的途径实现我国二氧化碳的减排,对于实现以民为本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二氧化碳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其过度排放已造成了一系列严重恶果,碳减排得到国际重视。我国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双重减排压力,构建我国碳税法律制度意义重大。本文从立法原则、形式选择、法律要素设计等方面,对我国碳税制度构建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一些拙见。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介绍了芬兰、挪威、丹麦、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碳税实践情况,探讨这些国家碳税制度的征收范围、税率、减免政策、配套措施、税款用途等问题,认为我国开征碳税应处理好三方面关系:碳税开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同地区和产业在碳税征收过程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关系。本文的研究对我国碳税制度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碳标签可以标识产品生命周期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具有更低碳排放量的产品可增加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从而促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产生减排意愿。基于供应链视角,采用博弈论方法对供应链的减排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上下游企业的减排贡献与技术减排能力成正比,即在碳排放标签政策的市场调节下,减排资源将向减排能力强的企业转移。同时,领导者企业将支持而跟随者企业可能抵制碳标签政策的实施,政府在碳排放政策制定中应对跟随者企业给予适当的倾斜。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方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以碳排放权为核心的碳交易在全世界的蓬勃发展,在会计上如何确认并处理碳排放权是每个国家都无法避免的问题。通过比对国外碳排放机制,分析我国碳排放事业的现状,论述了碳排放权在我国应确认为无形资产,并列出碳排放权作为无形资产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3.
在对安徽省1999-2012年碳排放量进行估算的基础上,分别开展了安徽省FDI规模与碳排放量、安徽省三次产业FDI分布与碳排放之间的相关性评估.结果发现,安徽省FDI和碳排放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FDI变化是碳排放量变化的原因.进一步研究发现,只有第二产业FDI和碳排放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且第二产业FDI变化是碳排放量变化的原因.最后,测算了安徽省第二产业各行业FDI的碳排放效应,结果发现制造业FDI对安徽省碳排放量增加的影响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研究基于碳排放测算模型,从滁州农业生产中4个主要方面的碳源,测算了滁州2000-2009年农业碳排放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Kaya恒等式变形对滁州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自2000年以来滁州农业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效率总体呈现上升态势,碳排放强度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生产模式因素、生产资料效率因素对碳排放量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效果不够显著,分别累计实现15.66%、97.05%的碳减排;而经济规模因素、人口规模因素则对农业碳排放具有较强推动作用,分别累计产生195.86%、16.85%的碳增量。  相似文献   

15.
对安徽省1998-2013年农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利用改进的Kaya恒等式与LMDI法对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解,并分析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情况。结果表明:效率因素和劳动力因素负向驱动农业碳排放,产出因素和结构效应则正向驱动碳排放;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从2006年以后实现脱钩,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趋于缓和。因此,建议从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革农业生产模式和改变农业生产结构三方面促进农业生产减排。  相似文献   

16.
转变生活方式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碳经济属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是继农耕与工业文明后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又一次质的飞跃。但目前我国存在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高碳生活方式,如何转变人们的生活观念,如何减少单位GDP能耗、降低能源碳排放强度、提高能源利用率,已经成为全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低碳生活方式走向低碳经济是人们为自身生存与发展提出的必选之路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由于碳排放权资源的稀缺性,过高的碳排放权拍卖价格将极大地增加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从而迫使企业考虑投资以降低碳排放成本。针对低碳产品敏感的消费者建立产销模型,由竞拍企业的碳排放权需求函数在统一增价拍卖中形成拍卖均衡,以企业自身收益最大化为决策标准,给出最优减排决策。结论表明:碳排放总量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拍卖均衡价格的高低,碳排放权拍卖总量的控制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技术进步是影响碳排放的关键因素,分析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为了解碳排放变化规律、制定减排政策提供了依据。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了中国的技术进步情况,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了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发现,本期和上期技术进步负向影响碳排放,且本期影响要小于上期影响,即技术进步可以减少碳排放,但存在一定的时滞;人口和人均GDP与碳排放呈正相关关系,人均GDP和人口每增加1%,碳排放会分别增加0.284%和0.346%;同时,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在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和西部地区本期及上期技术进步减少了碳排放,中部地区本期和上期技术进步增加了碳排放。因此,为了实现减排目标,中国应重视技术进步的减排作用,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同时要加强碳排放的监测和监管并注重增长的质量,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审批和转移。  相似文献   

19.
碳排放权交易的环境效应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京都议定书》认定的碳交易机制,在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开放经济下,若真实收入的边际损失弹性大于1,两国之间的排放交易将导致世界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目前国际上已形成多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但是各个交易市场之间流动性差,有待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也逐步建立并迅速壮大,庞大的贸易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在增长规模需要中国积极参与多边气候协商机制,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和产业扶持政策,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推动碳排放交易的市场机制的完善和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发展低碳经济,而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保障。利用2000-2012年河南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对河南省三次产业的碳排放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第二产业碳排放量最大,其中工业是主要的碳排放部门,第一产业碳排放量最低。针对河南省三次产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特点,提出了发展低碳农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树立低碳理念,推动第二产业优化升级、重视低碳技术研发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