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自尊水平的大学生在正向、中性和负向三种从众行为实验情景中的从众情况。方法:对90名大学生被试进行自尊水平测试(SES),并针对与实验情境有关的问题,调查被试者平时在此方面的态度和行为,然后分三组分别进行三个情境实验。结论:自尊水平对大学生从众行为有影响,且存在方向性:高自尊者易发生正向从众行为;低自尊者易发生中性和负向从众行为。  相似文献   

2.
杨博 《华章》2013,(23)
从众心理作为影响学生个体参加体育运动的一种外部动因,通过探究从众心理对在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可以更好地发挥从众心理在促进大学生积极锻炼的良好效应,并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学生从众行为及其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学生作为一个特殊阶段的群体,从众行为突显。因此,从当前青少年学生的消极从众现象着手,具体分析何为从众行为、青少年从众行为的主要类型、特点、影响因素及成因,就从众行为对青少年成长带来的影响提出了具体引导方案。以期有效利用从众,使其有利于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关于从众行为的跨民族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运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对学龄初期蒙、汉儿童,城、乡儿童的从众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学龄初期蒙、汉儿童之间从众行为无显著差异;城乡儿童从众行为差异显著,这种差异性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逐渐明显;学龄初期儿童从众行为无性别差异,儿童的从众行为有随年龄增长而减少的趋势;学习成绩、班级职务等因素对低年级儿童的从众行为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众行为,也称从众倾向、从众心理,是指在群体活动中,人们发表意见,采取行为时往往要随从大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也就是说在群体中,个人有企求与其它大多数人们相一致的现象.这种俗话说的“随大流儿”现象就是社会从众行为.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群体中大多数人们的行为往往就决定了个人的行为,而体育运动的组织和竞赛,都是以群  相似文献   

6.
基于消费者从众心理视角,从个体、群体、情境三个层面分析影响消费者抢红包从众行为的因素,构建消费者"抢红包"从众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并提出相关假设,利用SPSS19.0和AMOS17.0软件对所建模型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模型中各研究变量对抢红包从众行为的影响强度。研究发现:消费者抢红包活动的态度习惯、参与度以及群体一致性对其抢红包从众行为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7.
《邢台学院学报》2016,(3):172-174
地方高校大学生作为特定的群体,研究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从众行为可以使我们更有效地开展学生教育工作。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学习从众行为问卷对地方高校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从众现象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自编的大学生学习从众行为问卷信效度较高,问卷由受暗示性、趋利从众、趋弊从众三个维度组成,趋弊从众要高于趋利从众,从众行为普遍发生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性别、专业对从众行为有着显著性的影响。在分析成因的基础上提出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积极的从众行为,避免消极从众行为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当代大学生消费从众、学习从众、入党从众等五种从众行为进行了调查,在调查基础上从传统文化中的群体归属意识、特殊的社会大环境、大学生特殊的群体生活、大学生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四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从众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原因。  相似文献   

9.
金钱心理与不道德工作行为:管理人员和大学生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机抽取204名企业管理人员和395名大学生为被试,运用自编《金钱心理问卷》和《不道德工作行为情境问卷》,调查分析管理人员和大学生的金钱心理类型及其发生不道德工作行为可能性的差异。研究发现:金钱崇拜者和金钱不满者与金钱排斥者、金钱冷漠者相比,更可能在工作压力的情境下从事不道德行为;金钱冷漠者和金钱排斥者比金钱崇拜者更可能受到不道德组织氛围的影响;大学生比管理人员在工作压力、从众、组织氛围等情境中更容易发生不道德工作行为。  相似文献   

10.
从众行为也称遵从、相符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改变自己的态度,放弃自己原先的意见,而产生和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通过采用问卷法、测查法对3~6岁幼儿从众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幼儿从众行为无显著的性别差异;幼儿的从众行为有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智力水平对幼儿的从众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幼儿父母的年龄、职业、教养方式等对幼儿的从众行为有明显的影响;幼儿更易接受同辈群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课堂中客观存在着学生的从众行为。学生的从众行为具有二重性。当前中小学生课堂从众行为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养成、影响校本课程的制定和实施及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等方面。教师应通过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鼓励性”班风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减少诱导性信息的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同时注意班级群体骨干的培养等方面对学生从众行为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作为虚拟网络生活的主体,从众心理对其网络人际交往、社会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同时,道德盲从也会使大学生丧失自我道德判断的能力,对其道德社会化产生消极影响。因此,高校应利用好从众心理效应,积极促进大学生道德水平提升,助推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3.
从众行为是学生中常常出现的心理现象。教师关注从众行为的消极影响,并引导其向正确方面转化,对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围绕中职生心理问题分析的专家学者已经作了多方面精辟的论述,但大多侧重于分析心理问题及其成因。本文着重分析诸多心理行为中的两个有代表性的心理,即从众心理与逆反心理。在德育工作中应加强对学生从众心理行为及逆反心理行为的正确引导,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比较研究,提出了案例教学中学生应定位于主动学习者、积极合作者、善于表达者、有效倾听者和勇于辩论者的角色,进而分析了案例教学中学生可能产生主动学习、团结合作、积极竞争的积极行为及应避免产生的从众、排斥、搭便车的消极行为。  相似文献   

16.
1从众行为原因表现从众行为,一般指群体成员的跟从群体的倾向行为。在组织中个体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他人的影响,而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跟从他人的倾向,当个体发现自己与组织不一致或与组织中大多数人  相似文献   

17.
青年教师的从众行为是在其群体规范压力下违背自已意愿而产生的完全相反的行为。表现在发表意见、采取行动时往往“随大流”。这种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意义,又有消极影响。要充分发挥青年教师从众行为的正向作用,校长必须给予正确诱导。首先是以向导之。根据青年教师的思想行为还处于未定型期,可塑性大,其群体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很容易转化为个体思想行为的特点,校长应坚持用国家教委、  相似文献   

18.
矫正学生消极从众行为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极从众行为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今天,帮助学生克服消极从众心理势在必行。本文对学生从众行为的形成、原因、表现类型、解决办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00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更多元,独立意识较强,思想政治素质具有显著特异性特征。大学生在个体价值观念实现与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易受到从众心理干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全面认识到从众效应对教育客体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把握从众心理正负效应,掌握从众规律,在从众行为生发的各环节运用干预模式,加大常态化育人工作力度,顺利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基于此,阐述了从众效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并提出了从众效应生发中的干预模式,以期充分发挥从众效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正向作用,提高教育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相似文献   

20.
葛英 《文教资料》2014,(18):62-63
高校图书馆存在不合理的占座行为。从心理效应角度分析,图书馆的占座行为主要涉及定位效应、从众效应和破窗效应,可以依此对读者占座行为进行引导和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