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同姓不婚”是佤族一项重要的婚姻制度,同姓婚禁忌是佤族婚姻文化的重要内容,但佤族社会中却仍然存在同姓婚。以沧源县班奈村佤族同姓婚禁忌为例,分析了佤族同姓婚的含义以及同姓婚禁忌的根源、班奈村同姓婚个案及其相关仪式、班奈村同姓婚引起的亲属称谓调整,班奈村存在同姓婚的根本原因,并指出班奈佤族在其婚姻文化进程中遵循了自然选择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江三木罗"是今日佤族歌曲中的一个重要韵脚,表达一种欢快喜悦的情绪,但其含义与其产生之时相比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其产生之时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透过佤族人民对"江三木罗"的传唱可以体验到佤族人民追求公平、平等、公正的那种民族性格。从对"江三木罗"含义的演变入手,探讨佤族人民追求公平、正义的精神理念。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勐卡镇大马散村佤族婚俗为例,分析了在整个婚姻仪礼的过程中,男方家在不同的时期要杀四头猪一头牛的惯习,对佤族社会结构的超稳定性以及这一惯习在佤族家庭和社会网络中都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人的择偶模式从传统时代的"包办婚姻"向现代社会的"自由择偶"的转变。佤族的择偶模式却从来都是"自由择偶"。一些学者通过研究找出了中国传统社会形成"包办婚姻"的因素,是以"父系父权"家庭制度及其一系列衍生因素决定的,但是这些因素也普遍存在于佤族社会中,佤族社会却形成了"自由择偶"的传统。由此提出:从妻子对家庭经济贡献的维度解释包办婚姻的形成更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5.
佤族清戏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戏剧活化石",清戏本源自中原地区、江南一带汉族戏剧,最终却在中国西南边疆——云南腾冲佤族民间得以保存和发展,这是佤族人民对中华文化作出的一项巨大贡献。通过叙说佤族清戏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现状,并对它重要的文化价值进行阐述,以期这项瑰丽的民族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6.
木鼓文化是佤族的标志性文化。沿用学界常用的文化"三分法",佤族木鼓文化之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以及精神层面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均以有人涉足。总体而言,时间段集中于民国之后至解放初期,研究者主要集中于民族学和历史学学科。这些研究成果可为佤族木鼓文化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但从研究现状来看,佤族木鼓文化研究过程中研究视角仍有待拓宽、研究范式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佤族第一位作家董秀英的中篇小说《马桑部落的三代女人》讲述了阿佤山解放前后新、旧交替的重要历史阶段中几代佤族女性不同的命运。时代在更替,社会历史在变迁,"马桑部落"女人跨世代的命运中贯穿着的却同样是感伤。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神话中的洪水和同胞婚姻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洪水是神话创作者用以灭绝人类的工具,是他们为同胞婚姻设定的必要条件,与历史上的洪水灾难并无直接联系;神话中的同胞婚姻不是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同胞婚姻的再现,而是人类潜意识中同胞婚姻欲望的表现。神话中的同胞婚姻以"世界上只有同胞二人"和"天意许可同胞婚姻"为前提,旨在强化现实生活中同胞不可结婚的普世原则。  相似文献   

9.
看到"道德课堂"这个词,我首先想到的是恩格斯的那句名言:"没有感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为什么不道德,因为这样的婚姻不能给夫妻双方带来快乐、幸福。婚姻不仅需要法律的保障,也需要情感的支撑,两者缺一不可。合法性、情感性是婚姻的两个基本属性,实际上缺乏任何一个属性的婚姻都是不道德的。  相似文献   

10.
王海鸰作为"中国婚姻的第一写手"为我们贡献了一大批婚姻樊篱下的女性人物形象,尽管各自的婚姻之路不一,但中国传统意识的束缚,最终致使她们殊途同归——走向失败的婚姻。  相似文献   

11.
以西盟佤族为着眼点,分析了佤族人口的分布及文化素质,指出了提高佤族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是降低贫穷、创造财富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强调重视佤族人力资源的开发,加快佤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当务之急和治本之急。  相似文献   

12.
佤族外来节日不仅与佤族传统节日一起构成了佤族当代节日文化多元并存的开放格局,而且日渐成为佤族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探寻佤族外来节日传入背景及其对佤族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影响,对保护和开发佤族节日文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毕节地区布依族有着共同的婚姻礼俗范式,在其婚姻礼俗中积淀着浓厚而丰富的布依族思想、文化内涵,昭显着布依族的民族精魂;同时其婚姻礼俗又支持、坚守、作用于布依族的民族精魂,因而共同的婚姻礼俗范式体现出毕节地区布依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从而保障了在现代社会交融中,毕节地区布依族对自己民族的认同,由此体现出毕节地区的布依族仍是一个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鼓楼是侗族文化的物质标志 ,它的产生与侗族古代婚姻制度的形成以及定 (论 )姓结亲、破姓结亲、姑表结亲等婚恋形式的出现有着紧密关系 ,通过对鼓楼与侗族婚姻制度与婚恋形式的关系的研究 ,有助于我们对鼓楼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大理市上关镇、周城和下关三地近两年内家里办过喜事的三十户人家作实地调查,试图反映大理白族婚俗的沿袭与变化程度。大理市洱海上游的上关镇和白族村——周城白族婚俗沿袭的比较多,而洱海下游的下关变化较大。大理市白族婚俗在婚姻制度、嫁娶类型和婚礼程式上有一定沿袭,在订婚、结婚、交彩礼和回门四个方面有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有关婚姻家庭关系的立法一直是蒙古族古代法制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成吉思汗《大札撒》到《卫拉特法典》,蒙古族有关婚姻家庭关系的立法一直受到重视,并随着蒙古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和改进。同时,作为同期社会关系的缩影,蒙古族有关婚姻家庭关系的立法就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了蒙古社会发展变迁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清朝自人关统治之始,便禁止蒙古族和汉族互通婚姻。但随着清朝对边疆的渐进统一,蒙汉交往逐渐频繁,蒙汉通婚成为大势所趋。乾隆五十二年(1787),乾隆帝断然取消禁令,允许蒙汉通婚。嘉庆帝亲政后,于嘉庆六年(1801),再次禁止蒙汉通婚。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化过程中,吐鲁番维吾尔族婚俗在的服饰、场地、乐器、结婚时间、双方花费、婚礼持续时间和婚礼程序等方面发生了变迁。究其原因,有政治、经济、思想等多种因素影响。吐鲁番维吾尔族婚俗是吐鲁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采取增加资金投入、进行保护性开发、保障当地群众合法权益、加强数据库建设、建立婚俗博物馆等措施,对吐鲁番维吾尔族婚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回族的婚姻习俗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它既受到了伊斯兰教的影响,又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因此,回族的婚姻习俗在结婚、聘礼、婚礼的意识以及离婚再嫁和一夫一妻制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回汉之间的通婚,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并且一直严格遵循着双方必须是穆斯林的准则.  相似文献   

20.
回族作为一个外来民族。它的婚姻形式有回族内部通婚和回族族外通婚。族外通婚中回汉通婚位于首位,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回汉通婚比例有所提高。回汉通婚有其历史原因,也有婚姻观念和生活空间变迁的原因,并且这种通婚表现出历史性、时代性、民族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