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宏 《中国广播》2014,(4):88-93
由芬兰国家电台哈里·胡赫塔马基采制的广播特写《乡下别墅--农村音画》获得了2008年欧洲奖广播特写类提名奖。特写像一部电影,用音响创造出一个个镜头。这个特写展示了芬兰夏天的农村画卷和芬兰人夏天在乡下度假的悠闲生活,它秉承哈里的一贯风格,不只是用音响展示,还在用音响思考,用音响记录芬兰的文化和传统,梳理芬兰人文化传统的演变和继承。  相似文献   

2.
论人物特写     
在人物报道中,人物特写是一种颇有特色的新闻体裁。它的特点在于:再现、放大。即抓住人物的一个局部,以及其事迹的一个片断、一个细节,突出地层现在读者的面前。当然,这种“放大”只是将真实的东西加以突出的描写。绝不能因为人物特写有“放大”的特点,而加以虚构、夸大。关于特写,高乐基曾说过:“说到特写这种文学形式时,我们就应该追溯一下‘画’和‘描’这两个动词,只要你考虑一下这个简短定义的实质,在你面前就会展  相似文献   

3.
评报数则     
(一)特写应有特定的镜头。目前报上挂特写牌子的栏目很多。但综观这些名为“新闻特写”的篇章,却很少有特写的镜头,不应名为特写。在我心目中,特写需要记者用眼睛去看、去观察,抓住事物一个镜头、一个片断将之再现,这才能名为特写。正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卷中所说:“所谓特写是通过形象化的描绘,再现新闻事件片断的新闻体裁。”这个定义下得十分准确,其中包含三要索:一、形象化的再现,即要有镜头;二是事件的片断或横断面;三是题材、内容要有新闻性。可是目前报上不少特写,一不形象,无特写镜头,二是洋洋洒洒,太长太杂,不是事件的片断,三是缺新闻性,不中看。相反,有些篇章虽不挂特写牌子,但具备以上几要素,仍可认作是特写,如7月26日光明日报头版陆彩荣采写的“历史记住您的爱——接收  相似文献   

4.
文章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这是我们文字工作者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新闻的范畴里,理性的逻辑思维适合于评论文章,情感的运用则更多地表现在通讯和特写中。而作为人物特写类的文章,情感的运用更为重要,因为人物特写给读者的是一个个有血  相似文献   

5.
特写特写这个概念,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文艺性特写。五十年代学习苏联,曾经广泛使用特写这个词。作为文艺性的特写,今天被一般人称为报告文学。一种是新闻性的特写。新闻性的特写亦称特写新闻或新闻特写。它又有两种:特写性的消息和特写性的通讯(通讯特写)。平时讲新闻特写或特写新闻,是把特写性的消息和特写性的通讯归入一类。  相似文献   

6.
新闻特写这种体裁,该怎么说它呢?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特写成了报纸同电子传播手段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外新闻大家如是说。特写是多种新闻体裁中最富表现力的一种形式——国内同行有此议论。其言也朗朗,其理也昭昭。然而,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不少人只是把新闻特写作为采写动态新闻的副产品:新闻特写之前是动态消息;动态消息之后才是新闻特写,或者只有动态消息而无新闻特写。新华社驻雅温得记者梁贵和真有点儿敢于突破,  相似文献   

7.
体意义上的新闻特写,是求助于多种字表现手法,并借鉴摄影中“镜头感”的传播功效的一种特殊的新闻体裁。既然涉及到镜头这样的字眼,我们就不能不研究一下关于特写的视角建构问题。在新闻特写的写作上,建构合适的视角是个关键的环节,如何选择一个好的切入点,直接决定着作对素材的把握程度和读对作品的直观感受。  相似文献   

8.
钟元成 《记者摇篮》2009,(11):44-44
什么是新闻特写呢?黎信编译的《西方新闻作品选》中有这样一段话,“可以打一个不十分恰当的比方:假如悦一般的新闻报道,是电影的令景镜头的话,那么新闻特写,就是一个或几个特写镜头,它把新闻事件中最生动、最感人的部分加以放大,让读者充分欣赏它的每一个细节,从而获得最深刻的印象。”这应该说是对新闻特写所下的比较恰当的定义。  相似文献   

9.
特写这一文体,一是肇始于电影学术语,强调截取新闻事件的一个精彩片段,重要的横断面,另外一种是美国五十年代兴盛特写文体,强调主观与客观事例的新闻旨趣。作为特写要在报道里张扬个性,体现一种风格。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命运化就是一种突破。《洛杉矶时报》在5月11日刊登了卡罗琳·科尔一篇文章《从一个神圣而又破败的地方向外看》(摘自《参考消息》2002.5.13),这是一则亲身体验形式的特写,从中我们可以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丹尼尔在其《特写写作技巧》中这样写到:“特写是一种带有创作性的,有时也带有主观性的文章,旨在给读者以精神享受,并使他们对某件事、某种情况或对生活中的某个侧面有所了解。”这段话从严格意义上讲,还不能算是对特写下的定义,但它却对特写的风格特色作了一个提纲挈领的概括。西方新闻界习惯于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把特写归属为除了消息和评论之外的所有新闻文体。 西方记者向来非常注重新闻特写写作。一来,为  相似文献   

11.
李江 《新闻前哨》2010,(5):102-102
新闻特写作为把电影特写与文学特写手法引进新闻写作领域的产物.它是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它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问。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作出形象化的报道。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在新闻媒体的竞争中,广播要达到生动、形象、感染人的宣传效果,必须在新闻写作上有质的变化,让一些“镜头化”、“目击式”、“素描法”、“特写式”的新闻发挥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12.
特写,是新闻报道中常见的一种体裁。它有两种类型:一是文艺特写,二是新闻特写。这两种特写常常容易搞混,要是搞混了,就会真假不辨,犯失实的错误。因为,文艺特写属于文学体裁,可以虚构;新闻报道不能采用这种体裁;新闻特写这种体裁要求完全真实,它们是新闻报道中一支轻骑兵,运用较多。  相似文献   

13.
长征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新闻通讯选评》(上、下册)分新闻、通讯特写两个分册。新闻分册共选入147篇作品,分三大部分:重大事件新闻、连续报道和社会新闻。通讯特写分册共选入65篇作品,分五部分:人物通讯特写、事件通讯特写、风貌通讯特写、政论通讯特写和长篇报道(著作)节录。它汇集了美、英、法、意、日、澳、西班牙、联邦德国以及苏、捷、保等国家记者的作品,写作时间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长达一个多世纪。其中有文学大师和名记者高尔基、杰克·伦敦、狄吏斯、伏契克、西蒙诺夫、爱伦堡、波列伏依、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斯诺、约翰里德、史沫特莱、法拉奇、李普曼等人的作品。翻读他们的作品犹如在进行一次历史的巡礼: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许多重要战役、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  相似文献   

14.
近两年的电视新闻报道中,我们常可以见到一种极具画面感染力的新闻报道方式——电视新闻特写。它抓住某一新闻事件中的一个片断、一个感人场景或新闻事件中的某些细节,用充满感情的解说和逼真感人的现场画面调动观众的情绪,将报道推向情感起伏的高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深受观众的欢迎。 特写本是电影中的术语,指人物或事物的细部镜头,在影视传播中主要用于加强传播的视觉效果,增强艺术感染力。作为一种新闻文体,特写在我国“五四”时期己出现,并在三、四十年代兴旺、发展,建国后更得到进一步充实。但特写一词在人们的脑海里一直是与报纸结缘的。我们对特写的了解也是从  相似文献   

15.
阅读某些新闻人物特写,我有一个发现,即新闻人物特写中的人物之言应加以控制,而人物之行应予放大。  相似文献   

16.
三、新闻特写的结构特征新闻特写的篇幅比较短小,其结构尤其精巧。是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来安排结构的。下面按文学创作中“起、承、转、合”的一般结构规律,剖析新闻特写布局谋篇的特点。1、起新闻特写的开头十分重要。它的开头有一定的时效性,而且要包含几个最重要的新闻因素。由于使用了文学色彩,它显得更为醒目。概括来说,新闻特写的开头有以下几个类型的写法:  相似文献   

17.
杨剑 《新闻传播》2018,(2):40-41
为了探索电视新闻特写采访与写作的具体策略,首先对现阶段我国电视新闻特写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新闻性与文学性两个方面对电视新闻特写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从主题、新闻性与文学性关系处理、立足于社会热点与国计民生以及趣味性四个方面对电视新闻特写的采访与写作技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种新兴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电视新闻特写应运而生.它既不属于消息类,又不属于言论类而独树一帜.它抓住新闻事件中的一个片断、一个感人场景或细节,用富有文采、充满感情的解说调动观众的情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倍受广大观众青睐.特写原本是电影中的术语,指把人或物的局部放大、凸现,以加强传播的视觉效果,增强艺术感染力.作为一种新闻文体,特写早在我国20年代初的印刷媒介上就已出现,80年代中期,报纸大力倡导写“视觉新闻”,使得新闻特写步入前所未有的兴盛时期、进入90年代后,电视新闻根据自身特点借鉴印刷媒体,发展形成了电视新闻特写这一新兴节目形态和报道形式,尽管她起步较晚,但一经出现即以其鲜活生动、短小精悍、情景交融、意蕴隽永等独特的魅力而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9.
特写本指电影中突出地拍摄人的面部或局部、一个物品或其局部的镜头。上乘的影视作品中,能给观众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清晰的视觉形象的,首推特写镜头。同样,特写作为一种新闻报道文体,通过形象描绘来再现现实生活中富有特征的片段,能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特写的功能首先在于它的现场感。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特别强调用描写的手法去再现报道对象。通过精心描绘,渲染气氛,达到情景交融,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笔者今年春节时曾前往大寨采访,发表了《春意融融大寨年》的特写式报道。其中写到:“院门上、窑洞前、楼门,一副副崭新的对联耀眼夺目;街道上,花炮纸屑随风起舞;三五成群的孩子们在院里玩耍、疯跑;炒菜和馒头的香味从各家传出。好一幅喜迎吉祥、欢庆丰收的农村风俗画。”“玻璃上‘三羊开泰’的窗花细致巧妙。窗台上那盆吊金钟郁郁葱葱,数十个花蕾正含苞待放。她与石家庄陆军学院女子方阵队的合影还挂在床头。转眼工夫,老宋回来了。”这篇新闻作品就运用特写手法,再现了大寨过年时的情景和人们欢乐的心情,令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特写的局部化能使读者对事情、事件了解得更清晰。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文体,特写就是要对报道对象的某些局部做突出的、重点的...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新闻摄影的发展,一批批摄影佳作给人耳目一新。仔细分析,在对一些大场面和大事件的处理上,都一改过去的传统模式,几乎都是以特写和人物取胜。 一、大场面与特写 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件出现的形式也是千姿百态,过去习惯的看法是有场面就好照,场面越大越过瘾,摄影记者到现场,一个广角镜头可以打天下,报纸对大场面也舍得版面,一览无遗,省事又省心。 具体记不清哪一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吹进一股新闻摄影的特写之风,“荷赛”、“普利策”的获奖作品,开始冲击我们的心田。在这些获奖作品中,不论是出场面的战争,还是出大画面的火灾、水灾,几乎看不到大场面,一律是特写镜头。特写,以一种不可抗拒的态势走近中国新闻摄影同仁的面前。人们开始关注特写,研究特写的奥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