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荣伟 《物理教师》2006,27(11):28-28
初中物理中的短路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下册)《教师教学用书》曾两次在教学目标提到短路.一次是上册第五章第二节要求学生认识通路、断路和短路,了解断路和短路.一次是下册第七章第四节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短路的危害.可见,短路作为电路的一种状态还是非常重要的.短路作为电路的三种状态之一有两种形式:一是用导线直接把电源的两极连接起来,即电源短路,这是绝对不允许的.还有一种是用导线将用电器的两个接线柱连接起来,即用电器短路,若此时的用电器还和其他用电器串联,则此时…  相似文献   

2.
同课异构必须注意三点:一是教学内容同,教学形式异;二是立足文本,同中存异;三是合理定位,深浅有度.以下是对《关雎》同课异构课课堂教学的描述. 课例一:审美取向的教学 教师在学生读懂《关雎》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音韵美和情思美.知识教学方面,教师简要介绍了与《诗经》有关的文化常识及重章叠句在诗歌中的作用. 课例二:知识取向的教学 第一教学环节,教师由点到面,在引导学生个性表达的基础上归纳《关雎》的思想内容;第二教学环节,教师明确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及“比”“兴”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硅》一章的教学实验补遗重庆市巴蜀中学(630036)刘怀东现行高中化学课本一、二、三册,共19章计有106个教师演示实验和27组学生分组实验,其中高二《硅》这一章,既没有一个学生实验,也没有一个教师演示实验.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体验,从硅这一章的教学...  相似文献   

4.
杨奕杰 《贵州教育》2011,(17):45-46
“电阻的串联与并联”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中的内容,其教学目的是根据欧姆定律以及电路的特点,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根据实验现象体会等效电阻的含义,了解等效的研究方法。下面是某位教师教学此课的片段:  相似文献   

5.
今年我校初一(2)班参加了《GX》教材的实验.笔者在实验中,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数学代数一册中的第一章代数初步知识,第二章有理数,第三章整式的加减,与《GX》初中实验教材代数第一册中的第一章有理数,第二章多项式进行了比较.下面仅就其中几点作些粗浅的探讨.一、《人教版》第一、三章内容,相当于《GX》第二章内容.《人教版》第二章内容相当于《GX》第一章内容.从形式上看,须要讲授的内容差不  相似文献   

6.
探究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通过相互合作,应用探究方法,主动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正确运用探究式教学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以八年级第二章《物态的变化》第二节《汽化和液化》为例,简单谈谈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 一、精选案例,激发兴趣 案例是教师在课堂上惯用的教学素材,也是探究式教学的开始,高质量的案例是教学理念与生活资源的完美融合,包含了足够的教学信息,能够有效触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诱发求知欲,为探究学习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选修2—3》的第三章是“统计案例”的学习,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及《教师教学用书》中,均提出了对本章学习的具体要求和教学建议.对于统计案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要求学生领会统计思想在分析和认识客观现象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学生从直观上感受方法的合理性,但不要求从数学上给出严格的论证;  相似文献   

8.
<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反映我国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凝聚一批专家和一线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探讨活动,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特成立《中学教学参考》学术联盟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第二条国内教育单位、中学、教育科研机构及相关单位均可加盟成为《中学教学参考》学术联盟理事会的成员单位。第二章权利和义务第三条理事会成员单位享有下列权利:1.在《中学教学参考》的醒目位置刊登理事会成员单位名称。2.经常获得《中学教学参考》所提供的国内外教育信息。3.优先在《中学教学参考》上发表符合刊登条件的文章。在本刊发表的文章可作为中学、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评定职称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物理第二册第十三章《电场》的一章教学中.由于涉及许多比较抽象的概念,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这一章时都感到难学.教师同时也感觉到很难讲清楚,但是,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采用类比的办法,这一章的教学难点就会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0.
<正>《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数学课程"要讲推理,更要讲道理",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逐步形成的过程.去年十月,学校组织了一次课堂教学大赛,笔者在这次课堂教学活动中,以人教A版《数学》选修2-1第二章第二节"椭圆的定义"为课题上了一节基于"数学本质"的数学概念生成课,受到了听课教师的好评.本文概  相似文献   

11.
《光的反射》是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内容。日常教学中,该节内容的呈现往往以演示实验为突破口,学生先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再开展实验进行验证,教师的主导性较强。探究性实验教学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大胆猜想、自主设计,独立开展实验探究。基于此,立足教学实践,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并进行针对性反思。  相似文献   

12.
谈《电子技术基础》虚拟实验室的创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直以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是以理论课教学、课程实验和课程实习等教学环节构成。我在实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结合理论教学的进程,利用计算机的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Cir鄄cuitMaker6创建了《电子技术基础》虚拟实验室。虚拟实验作为实验教学的补充,使学生增强对电路的认识,掌握电路基本原理、元件参数及各种仪器的使用和测试方法。《电子技术基础》虚拟实验室可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演示,学生通过这个平台在课外参照有关习题更改电路和元件参数进行电路仿真。虚拟实验可随时调整和修改元器件参数,使每个人都能亲自动…  相似文献   

13.
肖静 《科学教育》2009,(6):69-70
随着二期课改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深入,生命教育纲要的贯彻,初中生命科学成为学生素质教育阵地之一。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既学会学习的方法、习得知识,又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因此我对在生命科学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实验进行初步的研究。八年级《生命科学》第一章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环境条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测量肺的容积”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中的一个探究实验。其目的是通过练习测量肺的容积,培养学生转移空间的思维能力。然而在教学中,教师运用教材上的提示对学生进行测量引导时,学生对课本的提示提出了质疑,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与学生们共同探讨该探究方法的案例。  相似文献   

15.
化学实验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却出现某些课堂为了探究而探究,看似充满了实验探究、热闹喧哗,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在化学探究过程如何使学生能将实验探究中习得的经验性、感性知识提炼、分析、归纳进而形成上位概念,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笔者以《化学必修2》(人教版)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原电池的教学过程为例.  相似文献   

16.
<正>2007年暑假之后,北京市开始使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A版与B版,全面实行新课改.怎样使用新的教材?怎样实施新课标?这些问题摆到了我们高中数学教师的面前,尤其是面对新教材中的新内容,需要我们研究教学设计,从而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得到更好的效果.本文正是从这一点出发,设计了人教B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第二章中的2.4.1"函数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人教版选修2—1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椭圆的几何性质(一)》进行了教学设计,强调以生为本的理念,在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学生的合作探究下,实现高效课堂的创建.  相似文献   

18.
《酸碱盐》(初中《化学》第五章)是初中化学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本章的重点是酸、碱、盐、氧化物的通性和它们的相应反应规律,以及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这又是学习初中化学的一个难点。我在这一章的教学中作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一、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长期以来,演示实验总是教师做、学生看。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观察和操作,我把一部分演示实验交给学生做。首先指导“化学实验活动小组”的学生提前做,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上讲台做演示实验。比如,教学硫酸、盐酸及其性质时,先让两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对数学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增加了数据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是指会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能从大量数据中抽取对研究问题有用的信息,并作出判断.高中数学教科书人教A版必修3第二章《统计》和湘教版选修2-3第8章《统计与概率》都是培养学生数据处理能力的好题材,本文将阐述笔者在培养学生数据处理能力方面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相似文献   

20.
徐斌 《教学月刊》2014,(7):34-36
正最近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听了某教师执教的一节物理课,课题是《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人教版物理教科书,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教师在讲授用参考案例二来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不做任何铺垫,非常突兀地说:"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平衡摩擦力,将木板的一侧垫高……"学生们一片茫然,不明就里.究其原因,教师已经知道了该实验要平衡摩擦力,所以在教学时总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很快地获得这一知识,而不是让学生自发地觉得需要"消除"摩擦的影响.物理教学常常是一种"为了教师"的状态而不是"为了学生"的状态,教师习惯性地站在自己的认知角度、而不是站在学生认知心理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本文就为何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