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起诉是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的结果之一,它具有终止诉讼的法律效力。对于符合不起诉条件的,人民检察院及时作出不起诉决定,这对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节约人力和物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被害人对不起诉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诉,也可以不经申诉,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这既兼顾了对被害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又维护了不起诉决定的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2.
于淑彦 《文教资料》2005,(26):147-148
在我国现行的刑事不起诉制度中,人民检察院在作出不起诉时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是法律严格限制相对不起诉的条件,强调相对不起诉的案件必须“犯罪情节轻微”;二是赋予被害人自诉权,“对人民检察院维持不起诉决定的,被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被害人也可以不经申诉,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这两方面对遏制滥用起诉裁量权的倾向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扩大了不起诉的范围,新增加了存疑不起诉条款,人民检察院对案件做出存疑不起诉决定后,将产生三种法律效力,同时,法律也规定了被害人对不起诉决定的两种自我救济方式,我国关于存疑不起诉与被害人自我救济的法律规定在时效,举证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应按照立法精神和原则对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4.
我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扩大了不起诉的范围,新增加了存疑不起诉条款。人民检察院对案件做出存疑不起诉决定后,将产生三种法律效力。同时,法律也规定了被害人对不起诉决定的两种自我救济方式。我国关于存疑不起诉与被害人自我救济的法律规定在时效、举证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应按照立法精神和原则对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不起诉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一项重要制度。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扩大了不起诉的范围、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增加了被不起诉人对不起诉决定不服可以申诉的规定。  相似文献   

6.
相对不起诉制度是指检察机关对于存在犯罪嫌疑且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依其职权而做出的一种不起诉处分。消极裁决权分割、利益居先和宽严相济是该项制度的理论基础。为了使该项制度得以贯彻,必须修改刑事诉讼法,不赋予被不起诉人的申诉权,且对于有被害人的案件,检察机关做出不起诉决定前,应征求被害人意见,赋予被害人知悉权。  相似文献   

7.
相对不起诉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国的相对不起诉制度无论在立法规定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均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文章认为应当立法取消人民检察院做出相对不起诉的权力,以避免该制度与无罪推定原则相违背,消除实践中的冲突。在刑事诉讼法做出修改之前,应采取措施保护被害人和被不起诉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为了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公民告状难问题,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五条规定"被害人如果不服不起诉决定的,可以不经申诉,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这是公诉转自诉法律依据.但由于立法在这一制度设计上的粗疏,公诉转自诉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关于不起诉被害人自我救济制度,各国立法各不相同。从我国立法的规定来看,我国不起诉被害人自我救济制度存在着对申诉机制重视不够、自诉案件范围宽泛、自诉担当制度缺失、证明标准过高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在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0.
1996年我国刑事诉讼法确立了酌定不起诉制度,赋予人民检察院不起诉裁量权。不起诉裁量权的运用关系着被害人、被不起诉人甚至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对不起诉裁量权的规范就突显其重要性。本文通过对不起诉裁量权源起历史的考察和各国对不起诉裁量权规范机制的对比基础上,反思我国不起诉裁量权规范的问题所在,以寻求完善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由于不起诉救济制度的设置过于框架化、原则化,影响了不起诉制度的可操作性、公正性。全文从被害人、被不起诉人和检察机关三者的关系入手,分析了不起诉救济制度的缺陷、阐明了法之公正本质对该制度的真正要求,从而得出:不起诉救济制度应是一项以平等保护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为前提,确保检察机关的自由裁量权的制度,因此,应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加强不起诉决定作出前和作出后的制约,以使不起诉救济制度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浅析不起诉制度的制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诉讼中的不起诉制度,对于节约司法资源、减轻人民法院的审理压力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但不起诉的使用不当又会破坏法制、放纵犯罪,所以实践中对其进行制约是很有必要的。与国外的几种不起诉制度的制约机制相比,我国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刑事不起诉制约机制,但不尽完善,特别是在对检察机关的不起诉决定的制约、人民法院的作用、不起诉中被害人的救济途径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思考与完善。  相似文献   

13.
刑事诉讼中的不起诉制度,对于节约司法资源,减轻人民法院的审理压力等有着积极的意义。但不起诉的适用不当又会破坏法制、放纵犯罪,所以实践中对其进行制约是很有必要的。与外国的几种不起诉制度的制约机制相比,我国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刑事不起诉制约机制,但不尽完善,特别是在对检察机关的不起诉决定的制约、人民法院的作用、不起诉中被害人的救济途径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思考与完善。  相似文献   

14.
不起诉的种类和依据不同。对被不起诉人的法律后果也不同。被不起诉人对检察机关作出的不起诉决定不服的原因很复杂,其申诉并不能引起必然的程序性后果。法律赋予被不起诉人对不起诉决定不服而请求被起诉的权利,并不与公诉权理论相冲突,而且有利于建立司法最终裁决的司法权威。  相似文献   

15.
随着酌定不起诉制度的日益完善,其适用范围逐渐扩大,适用率也会逐年上升,同时被不起诉人权利受到侵害的案例也会增加。然而,目前人们在该制度中更关注的是被害人的权利保护,却忽视了被不起诉人的权利保护,因此加强对被不起诉人的权利保护研究势在必行。通过事先预防检察机关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和事后救济被不起诉人的权利,不仅会反过来促进酌定不起诉制度设计初衷的更好实现,而且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不起诉决定书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刑事案件进行审查起诉后依法作出的,不将案件移送人民法院审判而决定终止诉讼时所制作的法律文书。  相似文献   

17.
附条件不起诉是我国刑事诉讼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2年修正版)》规定了对未成年人犯罪可以做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首次在法律上确定了该项制度。实施该制度,有利于提高刑事诉讼的效率及对相关权益的保护,同时体现出人性化的司法理念,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相互交融。但该制度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律制度中毕竟是新生事物,检察机关如何用好检察裁量权并实现有效保护涉罪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立法目的,是值得思考的。笔者就附条件不起诉的概念、现实意义、原则进行了探讨,并对检察机关如何操作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附条件不起诉是我国刑事诉讼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2年修正版)》规定了对未成年人犯罪可以做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首次在法律上确定了该项制度.实施该制度,有利于提高刑事诉讼的效率及对相关权益的保护,同时体现出人性化的司法理念,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相互交融.但该制度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律制度中毕竟是新生事物,检察机关如何用好检察裁量权并实现有效保护涉罪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立法目的,是值得思考的.笔者就附条件不起诉的概念、现实意义、原则进行了探讨,并对检察机关如何操作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1996年刑事诉讼法对不起诉制度作了重大修改,但修改后的法律对不起诉制度的规定还不够完善。作为不起诉制度核心内容的不起诉裁量权,也存在着被滥用的危险。如何完善不起诉制度和防止不起诉裁量权被滥用,这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国外这方面的成功立法经验,对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刑事诉讼不起诉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刑诉法关于“被不起诉人“的提法有待商榷;应赋予尽可能多的被不起诉人以申诉权;保证被害人的自诉权及其利益。认识不起诉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完善我国不起诉制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