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学校纪律制度问题有两个方面的现象值得我们去关注、探讨:一是中学生的违纪现象的普遍性一直是困扰着中学领导和教师的一个严重问题,其中尤以初中生为甚。二是在现实的学校纪律制度中,一方面是教师强调纪律的重要性,竭力维护纪律  相似文献   

2.
有些必须遵守的学生的纪律规则是让学生自己讨论决定好还是由学校行政或教师规定好,这是纪律教育中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由于有些学校的校长、教师,放松了对学生的品德纪律教育,他们或她们对违犯纪律的学生也不知道怎样教育的好;学校里,未订立严格的学习制度、生活规则等,教师也没有或者很少的向学生提出明确、坚决不容反驳的要求,什么是应该做,或什么是不应该做;各地教育行政领导机关,也未能及时对学校的纪律教育工作进行具体的领导和帮助,因此,本省各地有些学校在学习纪律上的问题是很多的,严重地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兹据我们所获有的材料,将有些小学校纪律松弛及紊乱的情况综述于后,以引起大家的注意。  相似文献   

4.
面对急速变革的教育现实和个性化学习者愈来愈多元化的教育需求,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呼唤着适合我国国情与现实基础的理论支持、现实探索和法制保障。在众多学者、专家的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研究成果及实际探求基础上,对诸如现代学校制度的科学内涵、现代学校制度中新型政校关系构建规则、国家政策文本为我们预设的探索现代学校制度的实践空间三个问题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5.
学校纪律是为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为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和自由权利的实现而制订的学校规范、规则和规章。学校纪律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实践中存在混淆纪律教育与规训的现象。纪律教育不同于规训,学校在纪律教育实践中,应树立正确的纪律教育观念,克服"管理主义"倾向,合理运用奖励和惩罚,避免纪律教育异化为规训。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的纪律教育也在不断转化。学校的纪律教育,实行的是自觉教育,这种自觉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觉纪律的形成不单是行为训练的结果,而是学生道德发展的一个方面。因此,纪律教育必须符合儿童道德发展的规律。一、引导学生制定纪律规则是形成纪律的一个重要环节纪律教育的目的并不完全在于使学生刻板地按规则的条文行事,而是要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规则所蕴含的道德信念,并以它作为指导自己行为的原则,在变化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选择。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于规则的  相似文献   

7.
学校纪律实践是学校所进行的纪律活动和行为的总称,它以社群性的应然规范问题为起点、以组织性的制度组合内容为过程、以协调性的人际互动关系为落脚.其合理性的内容关涉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两大层面,前者诉诸对"成本——效用"的权衡与"程序——规则"的匹配,后者体认对自由的保障与尊严的关照.然而学校纪律实践中存在着工具合理性"膨胀化"与价值合理性"消解化"的矛盾,体现为"机械式"与"独霸式"的实践形态.因此,要实现学校纪律实践中工具与价值的双重合理性,关键在于手段有序高效与个体能动自由的平衡维持,以及程序正义恰当与个体尊严价值的相互根植.  相似文献   

8.
学校生活离不开学校纪律。从学校纪律的意涵与价值追求来看,它旨在改善学生行为习惯,促进学生道德人格发展,并构筑和谐有序的学校生活。但在教育实践生活中,学校纪律常常脱离教育目标,忽视学生成长需要,致使纪律演变成一种控制手段和规训工具。为了化解学校纪律的现实困境,实现其应然价值,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与改进。其一,立足于学生发展需要,维护学生基本权益。其二,提升学生道德认知,促进学生自由发展。其三,基于学校生活特点,追求美善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就是一种追求育人效率的教育创新实践。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创新效果不佳甚至与初衷相悖,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创新观念、知识结构以及学校内部评价制度存在问题。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应从教师和学校两个层面共同来解决。  相似文献   

10.
杜威从教育哲学中的经验视角出发,以思维规则为基准点,将当下的实际经验活动视为纪律的逻辑起点和现实特性,为纪律赋予了多维度的生产性意义,从行为规则的固化与钳制中“裂变重生”,在实践世界中重新赋予了纪律正向性的教育价值与意义。从“二元论”到“生产性”的思想演进是从传统纪律观到杜威纪律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缩影,存在着一种求索—断裂—重构的逻辑理路。在这种意义上,杜威的纪律教育哲学彻底脱离了传统哲学二分法的认知方式,重构了纪律哲学的出发点,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发生在当下的运动时态,也必将是一项连通过去与未来的经验性活动。  相似文献   

11.
教学规范是人为制定的,要求所属社会成员遵守的一种思想规则及行为规则,通常表现为纪律及仪式.教学规范与自然形成的习俗不同,它由某个权威机构先行制定,在学校生活中,教学规范主要表现为6种形态,即制度形态、组织形态、学科形态、意识形态、事务形态和物质形态.下面从一次阅卷谈一谈数学学科规范教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纪律思想是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涂尔干看来,纪律精神包含了两大要素,即对生存的常规性的偏好和对各种欲望的节制,而恰恰是这两大要素赋予了纪律以发展性价值。这一发展性价值表明纪律是以促进儿童的内在发展为其存在的根本目的的。因此,涂尔干所持的是一种发展性纪律观。涂尔干的发展性纪律观对于今天学校纪律理念的转变无疑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这主要表现为:学校纪律要从工具性纪律向发展性纪律转变,学校纪律在根本上要以协调我己关系为己任,学校纪律要在教师指导下让儿童自主参与确立。  相似文献   

13.
王芳 《辽宁教育》2010,(10):24-25
教室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室环境如何体现学校制度、班级纪律、学校精神、班级精神,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布置。  相似文献   

14.
<正>教学规范是人为制定的、要求所属社会成员遵守的一种思想规则及行为规则,通常表现为纪律及仪式.教学规范与自然形成的习俗不同,而由某个权威机构先行制定,在学校生活中,教学规范主要表现为6种形态,即制度形态、组织形态、学科形态、意识形态、事务形态和物质形态.下面我从一次阅卷谈一谈数学学科规范教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在学校生活中,学生对群体规范遵从的水平最突出地体现为遵守学校纪律。纪律是群体为维护共同利益并保证工作、生活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要求各个成员遵守的某种准则,它对人的行为施加外部控制。就群体而言,纪律总是以奖惩等外部手段来执行的。就个人而言,遵守纪律可能出于服从或认同,而当纪律转化为个体内部的要求的时候就成为自我约束,或自觉纪律了。自觉纪律不仅是学校生活所必须,而且也为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所必须。因此,自觉纪律是儿童人格发展、道德发展、知识技能学习和个人安全所必须,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学校生活中,纪律是实…  相似文献   

16.
王澍  杨进 《中学教育》2010,(4):31-34
纪律之于人的发展十分重要,是学校教育的必要手段和重要任务;学校一般在知、情、行三方面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然而其中却存在着通过灌输、诱惑、惩罚等手段规训学生,混淆纪律教育和规训的现象。因此,必须对纪律教育和规训进行区分,通过引导学生建立规则、累积学生的积极情感经历和扭转对学生的人性假设,真正实现对学生的纪律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学校纪律生活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当前学校纪律生活存在两种失范典型——一味顺从纪律与盲目反抗纪律,这两类情况都是对纪律精神的误解,不利于学生的人格成长.纪律精神含有的要素:行为的一致性与习惯所构成的"常规性",其合法性来源于赋予纪律命令能力的"权威性".它并非与人性冲突,相反,它符合人性的内在要求.在学校纪律生活中,应首先考察学校纪律本身是否符合促进学生学会自我控制的要求,其次应引导学生在智识上产生对纪律精神的真正认同,最后应正确发挥教师的权威示范功能.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与制度建设相结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度建设是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条件。这是因为,荣辱观本质上是一种道德观念;制度本质上是一种行为规则;一定的道德观念需要一定的行为规则来维护。要实现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制度建设的有机结合,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法律制度建设、纪律制度建设、日常管理制度建设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WTO争端解决机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使得上诉机构在审理程序中面临着现实困境。由于赋予上诉机构以事实审理权,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事实审与法律审界限不明的问题、弥补单纯法律审的不足,还在实际效果有效性、法律规则支持性、争端解决机制设立初衷符合性上具有明显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因而有必要赋予上诉机构以有限的事实审理权,再结合发回重审制度的建立,为实现司法资源的节约、争端的有效解决与正当程序的保护共赢提供法律和制度的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一、什么是制度化学校德育 自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科学教育学”的概念以来,科学化就成为学校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目标,学校教育中的科学主义和技术主义观念占据了统治地位。学校德育也以自然科学为效法的榜样,趋向于追求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表现出对德育制度中显性规则部分的极度推崇。较为普遍的是从规范的约束性出发,诉诸规章制度、纪律和行政管理手段,寻求一种科学的管理态势。这突出表现在学校德育形成了一个由细密的德育制度构成的德育制度管理体系,其触角深入到学生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严厉的纪律规范对学生进行监视、惩罚和全面的控制,不允许有任何怀疑和抵抗,以“塑造”心态强制地使学生发展成特定类型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