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新闻史家曾推测汉代已有邸报,但未能在献中找到确证。从已经发现的材料来看,邸报起始于唐代,是由藩镇在京师设置的进奏院发布的,“唐藩镇皆置邸京师,以大将领之,谓之‘上都留后’,后改为‘上都知进奏院’”。进奏院是中央与地方之间信息沟通的枢纽,进奏官邸吏代本镇呈递章奏、请示汇报,同时也把政府所公布的诏令、奏章及任免事项抄录下来,报告诸藩,于是有了邸报的产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宋代新闻传播史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进奏院和进奏院状报方面.宋代新闻传播主体,即进奏官的研究略微偏少.宋代进奏官,在宋代新闻传播中,掌管着信息的上传下达,扮演着重要角色.进奏官通过抄录和雕印的方式传递信息.朝廷对进奏官传递的信息,无论是在时间还是效率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与规定.进奏官违反了相关规定,要受到严重惩罚.在宋...  相似文献   

3.
唐、五代时期,进奏官始终代表藩镇利益,不仅发行进奏院状,还负责地方与中央之间的信息传播工作,深度参与政治并有诸多非法行为。宋代不仅收缩进奏官的职务范围,强化官文书的保密性以防进奏官泄密,还不断细化对进奏官违规传播行为的惩罚措施,降低进奏官的待遇水平。从唐经五代到宋,进奏官由主动的传播者和强势的参政者转变为被严格控制、地位低微的"传声筒",这是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下控制政治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唐代的状报     
冯媛 《兰台世界》2020,(5):141-144
状报起源于唐代,是伴随着进奏院的产生而出现。进奏官把获取到的关于朝廷信息和其他地方藩镇的动态,编辑成状报传递给各自所在的藩镇,让节度使可以及时得到消息,并且作出对自己有利的判断。状报成为唐代中央和地方联系交流的媒介,对信息沟通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唐代的报纸传播与说书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凤梅 《现代传播》2004,(1):135-136
一、报纸 :新闻传播唐代在许多方面都有创新 ,报纸的出现开辟出专业性的新闻传播史。中国最早的报纸 ,通称为邸报。其名实关系须稍事分疏。关于汉代有无邸报 ,人们还有争论。窃以为虽无实物证明 ,但邸报之由邸发往藩的发行途径、传送情报的性质是与后来成熟的邸报完全相同的。唐代的进奏状起初也是只给自己的主子看 ,说进奏状是报纸 ,则汉代的邸报也该算报纸。反正都与现代大众传播的报纸不同。但现存的第一张报纸 ,还是出现在唐代。邸 ,本是战国时诸侯国在京师的客馆 ,在古汉语语境中 ,它还有王侯府第、旅店、茶馆酒店诸多意思。报 ,则有宣…  相似文献   

6.
唐代进奏院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进奏院述略李彬在唐代的官方传播网络中,进奏院一直是新闻史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因为,方家们普遍认为,中国最古老的报纸可上溯到唐代,而“唐代报纸的孕育和发展,是和唐代邸务和藩镇制度的发展紧密联系的”。①另外经方汉奇先生最早考订并确认的一份现存最古老的...  相似文献   

7.
“报”的传承与期刊的出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报刊媒介有其内在特殊的历史发展轨迹。先秦时期虽无报刊,但有图书、符传递信息。图书大致分六类,孔子分别编述,为之“六艺”或“六经”。其中《春秋》,就近乎国家的新闻媒体,被王安石称为“断烂朝报”。虽然“断烂”,但毕竟是“朝报”。应该说是一种最简陋最古老的“报”,是藏于宗庙、扬于王廷的文器。到了汉代,中国已出现公布于众的“布告”、“露板”或“露布”,用来传播重大新闻讯息。侯王官府在京设“邸”,属吏抄简书帛,以“通奏报”。唐代出现了传播政治新闻的进奏院“状报”或“报状”。公元8世纪,唐宣宗时中书省专管收发或拟…  相似文献   

8.
进奏院在中国古代尤其唐宋时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传播机构,进奏院从唐代到宋代经过了最为重要的变化发展。在这一时期内,进奏院的职能更加集中专一,成为专职的信息传播机构,中央对于进奏院的管理控制形成并完善,信息保密制度逐渐建立并发展,同时,进奏院的信息传递也趋向于规范化。综合以上四个方面,以进奏院为核心的信息传播体系在唐宋时期的变化发展,呈现一种专业化的进程。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新闻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作为信息传播体系核心的进奏院无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们一般认为,唐代具有自由采写权的进奏院官,已经是新闻记者的雏形了。但作为新闻的采访和写作者这个意义而使用的“记者”—词,其在中国的出现则是近代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宋代政治在"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制衡思维下,其传播管制重复冗繁,且相互掣肘.进奏院作为唐代制度的残留,是地方权力楔入中央政府,参与信息分发的产物,却在宋初被保留了下来,并在改革中赋予了新的意义.但作为原本的防范对象,进奏在行政系统中并没有获得与其重要职责相匹配的地位,无论其监官还是办事人员在政府序列中都处于较低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官报——邸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红 《出版史料》2005,(3):124-125
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邸”是西汉时朝觐京师的官员在京的住所,后来作为地方官员驻京的办事机构,是地方和中央之间沟通信息、传播信息的联络机构。由邸吏向地方传达朝政的“报告”或“情报”,这些官方文书(“报告”或“情报”)就称为“邸报”。西汉时的邸报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官方文书发布制度,只是供地方机关长官及其幕僚阅读与了解,唐以后才逐渐成为政府的公报,由各地节度使派驻首都的进奏官负责向地方传发,它是我国官报的雏形。邸报不是一个报的专名,而是中国古代封建官报的通称,是封建王朝传知朝政和地方官员了解朝廷政情的工具。有时…  相似文献   

12.
刘晓伟 《国际新闻界》2023,(10):160-176
唐代进奏院状报是古代报纸研究的重要对象,既往研究多关注其名实性质,少有关注其背后的政治信息博弈问题。安史之乱后,唐代皇权衰落,进奏院状报随地方势力的崛起而公开出现,皇权无力遏制只能予以承认,进奏院状报便成为藩镇所掌握的合法媒介。但历史的复杂性在于,皇权在这个过程中并非是完全被动的,中央政权的信息也借由这条公开合法的媒介途径延伸,产生了信息权力博弈的问题。这种信息权力机制形成的关键时点,大约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在此之后,皇权通过进奏院状报传递政治信息已然制度化。皇权与藩镇在进奏院状报的政治信息博弈中形成的信息权力机制,正是二者微妙共生格局的一种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唐尚书 《新闻世界》2009,(8):145-146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的传播环境下进行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安史之乱后,唐中央集权制式微,藩镇割据现象屡见不鲜。本文通过梳理敦煌历史文献资料,分析晚唐归义军时期敦煌同外界(其它地方政权以及唐王朝中央)政治、经济等信息传播,诸如驿传制度,邸吏和进奏院,客司,僧人使者等,试图揭示唐帝国中央同地方藩镇之间信息传播方式的一般性和敦煌地区的传播方式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新闻传媒(即新闻传播机构)与新闻受众(即新闻接受者),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结构。从传统意义讲,新闻传媒始终主导着“话语权”,媒体扮演的角色类似漏斗,只有经过它的筛选传播到新闻受众的新闻素材,才能够产生传播效应。受到集中关注。但随着电子媒体发展的日新月异、日进千里。新闻受众的地位渐渐从“被动”变为“主动”。  相似文献   

15.
周韬 《新闻爱好者》2004,1(7):36-37
新闻舆论管理是国家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最能体现新闻管理水平的,是要有一套适合国情的新闻法制体系。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的新闻传播机构分为官报和民间报纸。官报主要是政府设立的官报房出版的邸钞,官报的发行,要经过三个环节:通政使司、六科和提塘。通政使司收受官僚题奏。明降谕旨和经皇帝允许下发的臣僚题奏,送达六科,由六科公开发抄,再由各省在京提塘抄录传送到各地。  相似文献   

16.
孙光海 《网络传播》2005,(11):28-29
9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这是我国规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一个重要规章。早在2000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曾发布了(《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这为规范我国互联网新闻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敏 《新闻爱好者》2004,(12):47-47
古人云:“力贵齐,智贵捷。”一个优秀的新闻传播,必须具备灵敏的新闻嗅觉,从而及时、敏锐地认知新闻信息。这种嗅觉就是所谓的新闻敏感,即新闻记能迅速地识别和判断新闻事实价值的能力,亦是记对新闻事实、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鉴别、判断能力,或说,是发现和捕捉新闻线索的能力。西方新闻界通常称新闻敏感为“新闻嗅觉”,或称“新闻鼻”、“新闻眼”。  相似文献   

18.
汉代有着频繁而活跃的信息传播活动,它承前启后,既集先秦传播活动的成就于一体,又开启了唐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先声,它在我国古代新闻事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邸置的建构、新闻信的出现、纸张的发明与传抄机制的形成、信息发布审查机制的首创等等这些为后来古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成熟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并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它给后来古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带来的启示是:发达的通信系统是保证政令信息畅通的重要条件;多样化的传播手段是信息及时公开的重要保障;完整的信息传播机制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9.
河南在唐代就已有报纸流行唐代是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朝代。和现代的词义已经十分接近的“新闻”、“编辑”、“传播”等新闻事业的常用词汇,都始于唐代。以“开元杂报”、“敦煌进奏院状”为代表的、从官文书中游离出来的原始状态的报纸,也都始于唐代。唐代也是河南有报纸的朝代。宋人尤袤撰《全唐诗话》卷二有段记载说:“(韩)时已迟暮,不得意,多家居。一日,夜将半,客叩门急,贺曰:‘员外除驾部郎中,知制诰,’韩愕然曰:‘误矣。’客曰:‘邸报:制诰阙人,中书两进君名,不从,又请之,曰:与韩’。时有同姓名者为江淮刺史,又具二人同进。御批曰:‘春…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6,(15):18-25
《战国纵横家书》是1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代纵横家苏秦等人的书信和说辞。本文认为《战国纵横家书》中的上行文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新闻信。《战国纵横家书》上行文书具有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等新闻价值属性,"5W"要素较为齐全,同时还体现了中国早期的劝服传播理念以及两面提示、恐惧诉求等传播技巧。本文认为,《战国纵横家书》的上行文书已初具现代新闻故事结构,孕育了中国的早期新闻文体。上行文书的传播活动推动了策士与战国各诸侯国君间的信息交流,是唐代进奏院状的先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