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捧着张兵先生这本厚达800多页的小说研究专著——被我戏称为“大书”——不由人不油然生敬。我说它“大”,当然不仅指60多万字的篇幅,更指内容的厚重。《张兵小说论集》(张兵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是在小说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张兵先生20多年辛勤耕耘的产物。书中阐发思想,总结艺术,澄清事实,考订真伪,屡有真知灼见。这些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同行的重视。话本是张兵先生用力最勤同时也是收获最丰的领域。早在八十年代,他就确立了以话本为中心的研究方向和目标。他曾经出版过《宋元话本赏析》、《话本小说史话》、《宋元…  相似文献   

2.
“我写《书话》,继承了中国传统藏书家题跋一类的文体,我是从这个基础上开始动笔的。我的书话比较接近于加在古书后边的题跋。……中国古书加写的题跋本来不长,大都是含有专业知识的随笔或杂记。”这是唐弢先生《晦庵书话》“序”中的一段文字,它概括说明了唐弢先生所作书话的渊源、写法、特点和性质,可以认为是唐弢先生书话写作实践的一个经验自白。唐弢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杂文家和现代文学史家,也是书话作为散文之一体的最早实践者之一。他写的书话文笔简约,知识性强,既富有见解,又新颖别致,代表着当今书话写作潮流中典雅派的风格。并且,由于《晦庵书话》的写作具有深刻的学术和文  相似文献   

3.
在编辑先师魏建功先生文集的过程中,我认识了作为学者、语言文字专门家的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从先师的文章中我得知,仲甫先生在狱中写的《实庵字说》,每在《东方杂志》上发表,钱玄同先生即于东安市场书摊“争先寻求,津津乐道,喜至功家清谈。从违取舍,间有发明。”文字学方面的文章,能  相似文献   

4.
文章改易要精心──张中行先生一席谈伍立杨仲秋的一天下午,和张中行先生相约,去拜访他。中行先生已是八十五高龄,但他文章的高产,个人惊奇。近几年,他相继出版了《文言与白话》、《顺生论》《负暄琐话》及续话、三话等七、八本著作,单篇文章更是风行天下,读书人辄...  相似文献   

5.
近承吴小如先生惠赠其新著《霞绮随笔》(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作为《名家心语丛书》第二辑推出的《霞绮随笔》,是吴小如先生近一年来所写文字的一本自选集。所收文章都不长,大都是两千字上下的短文,稍长的也不过四五千字,但文短而精彩,很吸引人。《霞绮随笔》共收65篇文章,分为三辑:第一辑《书房臆话》,第二辑《书序与书话》,第三辑《忆往思旧》。作为一本自选集,自然代表了吴小如先生的学术观点和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虽然作者称这些文章是“即兴之作,并无太多学术价值”,但涉及学术话题的文章,却是很有学术意味,很有学术价…  相似文献   

6.
全景式新闻采写琐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的最后几年中,我特意 分别与几位青年记者合写了《灾后反思话水利》、《世纪之交看林业》、《保护好我们的生命线——耕地》、《迎接海洋世纪的挑战》、《走向太平洋——中国开放十五年》、《中国科技发展新的里程碑》、《中国通信的历史性跨越》、《香港明天会更好》等多篇通讯,这些通讯篇幅都很长,长的有近万字,最短的也有三四千字。这些长篇通讯虽然很占版面,但是,一经播发即  相似文献   

7.
正1989年,人民日报出版社主任(社长)姜德明兄要我编一本老作家孙犁先生的小说集,此前他对我说过:"你的几十首诗和散文,都是孙犁经手编发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的,那时我写书话挨批,你用笔名写作还得奖。"我找出当年《天津日报》剪报,粗略一数,竟有二十五篇之多,孙犁先生要付出多少心力!  相似文献   

8.
正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相似文献   

9.
《有话则短 无话则免》、《“杞人”忧“地”》、《来一个“精官简政”》……看到这些涵义隽永、耐人寻味的小言论题目,无不感佩作者的机敏和睿智。大家知道,这些小言论题目都是作者将某个成语或俗语改换一两个字而成的。如“有话则短,无话则免”,原来的俗语为“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杞人’忧‘地’”原来的成语为“杞人  相似文献   

10.
我的母亲     
去年初叶至善先生重病住院期间,他写的《父亲长长的一生》一书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至善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也是他晚年倾注全部心血用散文笔调写出的、充满爱心和理性的传记著作,受到读者和研究者的重视。其实,至善先生在写作父亲传记以前,曾经作了充分的酝酿,甚至想到如何把握一部长篇传记的创作。因此他先写了《我的母亲》一稿,作为写长篇传记的“试笔”。后来这部分的内容大部揉进了父亲的传记中。遗憾的是,因健康原因,《我的母亲》一稿没有时间继续写下去。本刊得到至善先生家属提供的这一遗稿,由本刊首次全文发表,以纪念至善先生逝世一周年,并飨读者。——编者  相似文献   

11.
刘沽修先生将其1989出版的《汉语成语考释词典》扩大为长达七百万言的《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通过我的学生黄宝生先生和郭良望女士,索序于我。原书有吕叔湘先生序。我何人哉!焉敢与叔湘先生并列!所以十分惶恐觳觫。李白的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正说明了我的心情。但是,最后我还是答应了,原因是,我似乎有一些话要说,想借题发挥一下。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三联书店陆续出版的一套有关书的书很引起读者的兴趣。先是拿到重排本陈原的《书林漫步》和增订本唐弢的《晦庵书话》,不久,李一氓的初版本《一氓题跋》和黄裳的《榆下说书》也问世了。但郑振铎的《西谛书话》预告了二三年,却迟迟不见出书。我询问过时任该店总经理的范用先生,他笑嘻嘻地说:“快了,别着急,不仅这本,还有好几本呢!”  相似文献   

13.
与有些人相见次数并不多,但他的一些话也许会令人铭记一辈子,陈原先生就是这样一位长者.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陈原先生应聘担任《译林》杂志的编委,我就是由此结识他的.1980年春,《译林》创刊后觉得已聘的编委多是翻译界的,希望增聘几位出版界专家.当时江苏省出版局副局长鲁光向我推荐刚与她一齐出访英国的陈原.我虽早知陈原的大名,但那时《译林》因刊登《尼罗河上的惨案》,刚刚无辜地被人向高层领导"告了一状",因而正面临很大的压力,我担心请陈原当编委恐有难度,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到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14.
国内的书话经过半个多世纪来的发展已经约略可以分为两派了。一派以旧书(即线装古籍)为“话题”,喜谈买卖、借刻、校勘及版本、藏家诸书林掌故,一派以新书(旧平装及再版本)为“话题”,所谈不出现代文坛的书人书事。但唯独有一人能够不立门户地在书话作品中说旧话新、融古化今,这就是为书话家奉为“书话主人”的著名文学史家唐弢先生。唐弢先生的“书话主人”的形象,是通过他的《书话》集子建立起来的,并以《晦庵书话》为其代表。是书的前四个部分,主要是谈  相似文献   

15.
贵具艺文情趣的中国书话作品,不仅在内容上有独到的笔墨,而且在版式装帧上也往往多有可赏可玩之处。北京三联书店在80年代陆续推出的那套小32开本的,包含有《晦庵书话》、《西谛书话》、《榆下说书》等的“书话丛书”,即是书话集出版款式的佳品,具有收藏和鉴赏价值。我所收藏的唐弢先生于1984年春题赠的毛边本,即为雁斋主人奉为藏书中的珍品。  相似文献   

16.
张景一     
《今传媒》2004,(5)
原名张景第,河南灵宝人。陕西省书协会员,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西安分校理事。景一先生的书法以行草见长,以行横见功夫。其书艺结构如龙腾虎跃,有筋有骨,气势宏大,神采飞扬。《龙》、《虎》是其代表作之一。2004年8月26日,在“全球华人华侨黄陵大祭祖活动”西安南门广场入城仪式上,张景一先生被组委会推荐向大祭祖活动宣传大使、影视巨星成龙先生敬献由他书写的《龙》字,向全球炎黄子孙展示了龙的传人大凝聚、大团结的共同心愿。图为景一先生向成龙先生敬献《龙》字和《成龙祭祖》条幅的情景。张景一  相似文献   

17.
《老圃遗文辑》。杨阴杭著,杨绛整理,钱钟书题签。繁体竖排,硬面精装,45万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印数3千册。 杨绛先生在该书前言中论述道:“我父亲杨阴杭(1878-1945)字補塘,‘老圃’是他常用的笔名。所谓‘遗文’的‘遗’,不是‘遗留’的‘遗’,而是‘遗失’的‘遗’,捡拾到的只是一部分。”《老圃遗文辑》中除—篇长文辑自《东方杂志》外,其余文章全部辑自于《申报》上。  相似文献   

18.
读过林辰先生所著《神怪小说史》之后,印象最深的,就是在这部著作中他要说自己所要说的话,要写出真正是自己的研究新见和研究心得。有新见、有心得的地方,就说得多一点,无新见、无心得的地方,就说得少一点,正所谓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而不是如时下的一些著作那样,  相似文献   

19.
韩莹 《今传媒》2004,(4):50-51
今年5月23日是张岱年先生的95寿诞之日。北大、清华两校的众多弟子为先生祝寿,并举办张岱年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为纪念先生从教70年,应北大朋友之邀,今年3月中旬,我两次到先生家为他老人家拍照,并采写了近两万字的《仁者寿》长篇专访。  相似文献   

20.
唐人曾以“二梦”(《金陵春梦》、《草山残梦》)“秘录”(《蒋后主秘录》)共 18大集行世、6 30万字长卷写尽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红尘兴衰、帐前帏后 ,乃至旮旯隐私 ,而在五十、六十年代风靡海内外 ,造成一时洛阳纸贵。“唐人不姓唐 ,姓严。”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严仪先生对笔者说 :“唐人是笔名 ,他的真实姓名叫严庆澍 ,五四运动发生那年 ,即 1919年出生。我原名庆治 ,是他唯一的胞弟 ,但他长我 10岁。我们是江苏吴县人 ,在太湖边的洞庭东山镇上长大。”太湖东山一严姓严氏世居苏州吴县东山镇。这东山便是突兀伸展于浩渺太湖碧波中的东洞庭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