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鲁迅的名字祖父给鲁迅起的名字叫周樟寿,字豫山,因为同学叫他雨伞,改为豫才。祖父还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叫阿张,因为当时祖父在北京做京官,收到父亲报告生了儿子的家信,刚好一位姓张的官来拜,因此祖父叫鲁迅为阿张。我的小名叫阿嵩,也是因为收到家信时,有一位带有嵩字的旗人来访的缘故。周树人的名字是鲁迅到南京以后,一位在水师学堂当提调(即舍监)的远房叔祖周椒生给他起的,取“百年树人”的意思。给我起的名字叫鉴人,取“以人为鉴”的成语,后来鲁迅觉得鉴字笔划太多,给我改为建人。  相似文献   

2.
冷学宝 《师道》2011,(3):40-42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因“豫山”与“雨伞”近音,遂改名为豫才,1898年在南京上学时又改名为树人,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时,署名鲁迅。从此。鲁迅这一名字.令世界为之艳羡。而用“鲁迅”作笔名,是取其“鲁钝而迅行”之意,又因为母亲姓鲁,而古代周鲁又是同姓之国。  相似文献   

3.
新春话年画     
刘家弟 《学子》2004,(12):67-68
一、年画的起源与发展我国的民间年画的历史很久远。年画的起源据《淮南子》曰:“炎帝于火而死为灶”(注:炎帝神农,以火德王天下,死祀于灶神)。《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周礼·祭法》:“(王)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门,曰国行,曰泰厉,曰户,曰灶。”据古籍中记载,灶与户是同时出现。“户”即门神,“灶”即灶君。灶君有了图像后逐渐变为“独坐灶王”、“双坐灶王”、“三头灶王”,“绿头灶王”这是满族供奉的。门神演变到今天,有了武门神、文官门神,还有鸡与猫门神。早期的有战国墓湖北曾经己墓的门神河南密县汉…  相似文献   

4.
鲁迅幼名阿张、长庚、周樟寿、豫才,学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  相似文献   

5.
王逸注《离骚》之“帝高阳之苗裔兮”云: (楚)武王求尊爵于周,周不与,遂僭号称王。始都于郢,是时生子瑕,受屈为客卿,因以为氏。 汤先生《离骚今注》引此作“受屈为卿”(原注:“《章句》《补注》各本误作‘客卿’,此据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王逸注校改”)。屈先生《屈原氏族考》说此同,而谓朱熹驳王逸此说未为得,其云: 王逸《章句》中“受屈为卿”一句,世传诸本,“卿”上多一“客”字,“客”字乃是衍文,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王逸之说,即无此字,是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这样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当之无愧的旗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在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他于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  相似文献   

7.
唐俟这个笔名主要用于《新青年》杂志上,首见于新诗《梦》。“俟”为等待的意思,诸家所说相同。“唐”字,周启明认为是“功不唐捐”之“唐”,即“空”的意思,杨霁云也曾同意此说(见许广平《略谈鲁迅先生的笔名》)。但不少人不同意这种说法。我认为这个笔名的主要意义即在于“俟”字——所以又可简称“俟”,同“鲁迅”的主要意义即在“迅”字上是一样的。鲁迅在1921年9月9日致宫竹心的信上就说:  相似文献   

8.
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下,鲁迅是反革命文化“围剿”所追逐、侦察、迫害的主要目标。鲁迅写文章不能署自己的本名,曾用过的笔名也不能多用,甚至连租赁住房,都要借助于化名。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鲁迅重视斗争艺术,进行韧性战斗的革命精神。为什么有时用周豫才这个号呢?因为“周豫才”比“鲁迅”稍不触目;又为什么要用“裕斋”这个化名呢?因为“裕斋”为“豫才”的谐音,比“豫才”更少有人知道,更稍不触目,更能有效地迷惑敌人,保护自己。鲁迅当时跟周建人说得很清楚,裕斋这号是曾经用过的。可是周建人没有问,鲁迅也没有讲这个化名何时何地曾经用过,因此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连周建人同志不久前还说:“别的地方没用过这名”(见《略谈鲁迅》,一九七六年十月北京文物出版社版《鲁迅研究资料》第一辑)。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在其《小说旧闻钞·聊斋志异》条下说:“王渔洋欲市《聊斋志异》稿及蒲留仙强执路人使说异闻二事,最为无稽,而世人偏艳传之,可异也。”设鲁迅先生所批评的王渔洋“欲市《聊斋志异》稿”,其说现在亦很盛。为澄清事实,本文为之一辨。王渔洋千金买《聊斋》,其说由来已久。最早,可见于乾隆丁亥三十二年(一七六七)的《聊斋志异》十八卷本。当时,横山王金范任职长山县令,他根据流传于周村的《聊斋志异》抄本,分类编选了《聊斋志异》十八卷本。书成后,由长洲宋默庄给写了《跋》,其中说:“《聊  相似文献   

10.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伟大的学家。一生使用了许多笔名,如“神飞”,“唐俟”、“巴人”等,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鲁迅”这一笔名。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杂文的一面旗帜,聂绀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师。杂文大家夏衍在《杂文复兴首先要学鲁迅》(《新观察》1982年第24期)中,说他自己写杂文“先学鲁迅,后来是学绀弩,绀弩的‘鲁迅笔法’几乎可以乱真。”当我们把鲁迅先生的杂文《灯下漫笔》(高中语文第三册)与聂绀弩的《我若为王》(第二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庄子     
一九三三年十月鲁迅与施蛰存由于“《庄子》与《文选》”的问题用笔杆子干了一仗(鲁迅事后说:“我和施存蛰的笔墨官司,真是无聊得很。”)争锋是“一般青年应否去看《庄子》与《文选》以作文学上的修养之助”、“在古书上找活字”。鲁迅是持否定意见的;并拒绝承认《庄子》《文选》等古代文学遗产对他自己的文学修养的积极  相似文献   

13.
鲁迅诗四首     
《辅导员》2011,(13):29-29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袁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相似文献   

14.
[作者档案]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申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04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 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 年5月开始用“鲁迅”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代表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生平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鲁迅”是他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首次使用的笔名。鲁迅幼时受过诗书经传的教育,稍长又喜杂览。因常随母探望在农村...  相似文献   

16.
语文大视野     
语文大视野鲁迅造字鲁迅造的字,最有名的便是那个“猹”字了。在小说《故乡》中,闰土讲述过一种小动物偷吃西瓜的故事,关于这种小动物,章衣萍曾问过鲁迅,鲁迅说:“大约是‘獾’一类的东西。”(章衣萍《青年集》)鲁迅曾在1929年5月4日致舒新城的信中说道:“...  相似文献   

17.
一“朱”字本义,今传宋徐铉等奉诏校定本《说文解字》(简称《说文》)释为:“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清代治《说文》几大家均据宋本“朱”训,或主木或主赤。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肯定“朱本木名。引申假借为纯赤之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简称《通训》)对宋本释“朱”照录,未置可否;明确肯定“浅于绛(深红)……曰朱。”其基本意见实与段同。而王筠《说文句读》注文(简称《王注》)则将段注引申义定为本义:“赤心木,犹言木之赤心也。朱固训赤,而不定是木。”  相似文献   

18.
茅盾是公认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作家,同时他也是堪与鲁迅媲美的短篇小说作家。在新发现的鲁迅与斯诺谈话记录手稿中,斯诺问鲁迅“最好的短篇小说家是谁?”,鲁迅就说是“茅盾、丁玲……”。1980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上下两册)收入茅盾短篇小说作品51篇,约56.8万字。198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茅盾全集》第八卷(小说八集)、第九卷(小说九集)收入茅盾短篇小说作品54篇,新收入的作品是《自杀》、《泥泞》和《牯岭之秋》三篇,约4.7万字,加上原有的作品,茅盾短篇小说的总字数约为61.5万字。  相似文献   

19.
1《.鸿门宴》中的“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之”,课下注释⑧解释为:“做关中王。之,指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带。”这句话,一般认为“王”应破读为“wàng”,作动词,解释为“称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003年最新修订版,以下此书同此版本)中对此字的解释为“(二)wàng1.〈动〉称王;统治天下。《史记·高祖本纪》:‘吾与诸王约,先入关者王之。’”既然如此,那么应当在“王”和“之”之间加上“于”字,是“王(于)之”,这是一句省略了介词的倒装句,译成“在这里称王”,说成注释中所说的“做关中王”也可以。或者也可以不看作省略了“…  相似文献   

20.
今人汪宗衍先生《读清史稿札记》一书中有《王士祯一史前后三名》一篇文章,说《清史稿》前后条例不贯,王士祯(1634—1711)一名有三种叫法,又说“与其名字谥号计之,近十称矣。”计汪文所说王士祯的字号共有九个:阮亭、士祯、士禛、士正、文简、贻上,渔洋、新城尚书、带经堂(依出现先后为序)。其实王渔洋的名字还有“士徵”,别字则有“子真”“豫孙”,别号又有“香祖”“桐花”“三绿”等,以下依名字、封谥、别号来分述由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