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同声传译逐渐成为最流行的一种翻译方式.为了弥补同声传译员的人才缺口,各大院校都在筹划建设同声传译实验室以培养更多的同声传译人才.本文针对同声传译实验室的建设,结合语言实验室的建设经验,提出了一些颇具参考价值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对翻译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同声传译已被列为全球紧缺人才之一。许多院校在本科阶段翻译专业下增加了同声传译课程,还有些增设了研究生同声传译专业。如何正确定位本科阶段的同传课程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我国本科阶段同传课程的设置问题,结合同声传译的教学规律和原则,对该课程的本科阶段教学模式提出可借鉴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中国古典散文《桃花源记》的英译,并着重从翻译策略、具体词句的翻译及古典散文意境的传译三个层面谈谈笔者在翻译中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翻译的标准和技巧两方面对笔译和同声传译进行了初步的对比分析,认为笔译的理论成果能够对同声传译的理论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并推动同声传译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同声传译中文化信息冗余的功能性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冗余是信息论的重要观点,也是中外翻译界学者研究的重要视角。作为信息冗余的一种,文化信息冗余是同声传译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对同传译员现场的出色发挥造成很大的困难。通过对同声传译案例的分析,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剖析文化信息冗余的产生原因并探讨常见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张琳琳 《文教资料》2010,(35):34-35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所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传意翻译"理论是两种基本的翻译方法。语义翻译较客观,讲究准确性,屈从源语文化和原作者;而传意翻译较主观,更注重译文读者的反应,使源语屈从译语和译语文化,不给译文读者留下任何疑点与晦涩难懂之处。本文拟从纽马克的传译翻译和语义翻译角度,通过对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中国古典文学中文化意象翻译的方法和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尝试从功能目的论的角度对同声传译的策略进行研究。目的论强调翻译行为是一种交际行为,译员应该根据原语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使得语言的目的功能完美的体现,同时译入语达到更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同声传译是口译工作的巅峰,而现有的同传模式及译员数量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本文以语料库机辅翻译为基础,提出协作式的同声传译运作模式,并希望这能为同声译员的培训和实践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戈多 《小火炬》2021,(10):2-4
在“高大上”的外交部,有一个神秘的翻译司负责国家重要外事活动,外交文件和文书的英、法、西、葡文翻译工作;承担重大国际会议的同声传译和多语种翻译协调;承担机关高级翻译人员的专业培训工作。在这个神秘的翻译司里,聚集着隐秘又伟大的翻译天团,让我们来认识其中见位.  相似文献   

10.
黄珍珍 《学子》2014,(9):93-95
一、引言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和加深,交替传译工作在所有领域都成了一个方便的交流工具。“交替传译亦称连续传译,是指口译员在讲话人讲完部分内容停下来后立刻将其翻译给听众、译完后讲话人再继续讲,译员再译。讲话和口译交替进行,故称交替传译。”(林郁如2006)。交替传译笔记符号在交替传译的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周巍 《考试周刊》2011,(26):42-43
近年来,同声传译在中国的应用明显增加,已经成为现代国际会议普遍接受的翻译方法。本文在对近年来国内同传口译技巧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探讨了同传中的一些主要方法和技巧,希望能够给译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同声传译是一个简单又复杂的过程,其中技巧的运用是很重要的.同声传译的译员可以在顺句驱动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技巧的运用,达到同声传译的理想化.在这些技巧中,增补对于同声传译来说是很有效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翻译作为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翻译单位应是动态及多元的。德国功能学派认为,翻译策略与翻译单位的动态选择应充分考虑翻译过程中各个因素以及翻译目的。诺德进一步指出翻译单位是一种动态的功能单位。而同声传译,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具有更多的动态性,这客观决定了其翻译单位的选择更应是动态的。  相似文献   

14.
口译活动可以上溯到人类各种语言逐渐形成后的时期,是适应人类各民族相互交流和沟通的产物。人们正式采用同声传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纽伦堡战犯审判中。1953年“国际会议译员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口译人员社会地位的确立。国内口译研究承袭了国外当前几个主要口译理论学派的研究取向。目前影响较大的口译理论有三派:释意学派(Interpretive Theory)、信息处理学派(Information Processing)和认知学派(Cognitive—Pragmatic Analysis)。本文通过研究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的异同,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它们在商务会议中的不同应用,为读者揭开口译行业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5.
在同声传译这个复杂过程中,诸多认知心理活动参与其中,如知觉的形成,注意力的分配,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概念的形成等.事实上,同声传译过程也就是各个认知过程极其复杂、综合的体现形式.因此,利用认知心理学、神经语言学等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对同声传译过程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大脑的思维方式,印证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结论,同时对翻译研究的全面深化和翻译理论的建设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学翻译中"作者风格"和"译者风格"有着许多共同点和不同点,在相互关系的研究过程中尝试探索一条利用"传译作者风格"来研究译者风格的新途径。选取闵福德的译作进行例证研究,通过与原作进行对比,找到译者在"传译作者风格"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策略和方法来进一步探讨译者风格。  相似文献   

17.
张雯雯 《考试周刊》2008,(7):190-191
笔者分析了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各自的特点及区别.以及交替传译在同声传译培训中的作用及其优势,从理论及自身经验基础上反驳了同声传译培训不需要教授交替传译课程这一观点.并提出交替传译课程对同声传译培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认知理论,为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在建构主义视阁下,合格翻译人才的培养应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以市场为导向;以译者翻译伦理培养为重点;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非文学翻译人才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我常在电视新闻里看到某些国际会议场面,不同国家的人戴着耳机听着会议的发言,本以为是电脑完成的同步翻译,后来才知道,其实在耳机另一端,有一群翻译高手在进行“异口同声”的口译。他们所做的,就是“传说”中的同声传译,于是那仰慕之情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相似文献   

20.
话剧剧本来源于现实生活,反映时代特征,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成为了对外传译的难点所在。以文化翻译学派的主要观点为理论指导,以文化移植为主旨,试对《茶馆》中的各类文化进行文化解读和文化传译并找到了恰当的移植方式;移植源语的文化含义,直接移植再加修饰语,移植人或物的特征,意在改变文化难译的现状,以期为话剧的外翻做出贡献,对以往翻译研究中的忽略之处做以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