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简要介绍2个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HTSC)系列:CuBa2Can-1CunO2n+2+δ,即Cu-12(n-1)n, 简称Cu-系;和(Sr,Ca)n+1CunO2n(Cl,O)2, 即“02(n-1)n”Cl,简称Cl-系。2个系列均含有多层[CuO2]平面,具有高的超导临界转变温度(Tc)。Cu-1234 相的Tc117K,“0212”-Cl的Tc 80K。特别是Cu系具有良好的高温高磁场超导性能。Cu-1212与YBa2Cu3O6晶体同构,加之仅含碱土和铜的氧化物,组份经济,操作安全,Cu-系因此具备诱人的应用开发潜力。与常规的HTSC不同,Cl-系的层间构成是卤化物,而非通常的氧化物。根据这一结构特点用“顶角氧”掺杂实现了“ 0212”Cl的Tc80K的超导转变。研究表明“0212”-Cl具有与全氧化物HTSC可比的超导性能,预示了对卤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群研究和开发的乐观前景。  相似文献   

2.
刘建昌  余丽军  严岩  左煜  邓红兵 《资源科学》2009,31(6):1022-1030
污染物的排放方式对水环境容量的大小至关重要,不同的水环境容量条件对应不同的旅游业规模和布局,不同的旅游业规模和布局又对污染物排放方式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根据不同污染物种类和排放模式,对泸沽湖水环境容量的一般值和保守值进行了估算,在不同水环境容量条件下模拟了旅游业人口容量的情景,并与传统方法计算的旅游人口容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按完全混合模式(集中排放模式)条件下的总磷水环境容量,计算的保守旅游人口容量为15.8×104人/d;以2004年现状排放量、扩散半径30 m条件下的总磷水环境容量为基础,计算的保守旅游人口容量为3.3×104人/d;按照可游览面积法计算,确定的保守旅游人口容量为3.95×104人/d。从保护湖体水环境的角度来讲,建议选择较低的旅游人口环境容量,即以分散模式布局旅游业、且以总磷水环境容量为基础计算的旅游人口容量为最高值控制旅游规模,即3.3×104人/d,可有效保护湖体水质。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野外地质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地球化学热力学方法研究了Cu、Ag的迁移形式。研究结果表明,铜在热液中主要以CuCl42-、Cu(H2O)42 、Cu(S2O3)46-、CuS46-、Cu(HS)42-、Cu(SbS3)410-形式迁移;银在热液中主要以AgCl2-、Ag(S2O3)23-、Ag(HS)2-、AgS23-、Ag(SbS3)25-形式迁移。铜银矿床是在含矿热液物理化学条件发生改变的情况下铜银化合物发生解析作用而成。  相似文献   

4.
HL-1M装置的加料和密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介绍了HL-1M托卡马克装置3种加料方式所得的密度特性结果。用弹丸注入(PI),超声分子束注入(SMBI)和常规脉冲送气(GP)获得等离子体电子密度Ne 分别为5.3×1019m-3,8×1019m-3和7×1019m-3。前者获得的能量约束时间τe却比后者高30%以上。由Hα信号及软X信号(SX)的时 空分布分析表明,能量约束差别是加料粒子沉积区域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5.
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面临着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任务和国际碳减排压力。因此,准确的碳排放数据对于评估“双碳”目标和国际履约非常重要。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推荐将二氧化碳(CO2)观测与大气反演结合来“自上而下”地校验“自下而上”的碳排放清单,并指出加入大气14CO2观测可以更准确地校验碳排放清单。放射性碳同位素( 14C)是化石源CO2最准确的示踪剂,已被国际社会广泛推荐用于碳排放评估。文章基于大气14CO2观测的国际发展趋势和国内的紧迫状况,建议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大气14CO2观测网络;开展培训,统一相关标准,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尽快开展14CO2观测与大气反演相结合的研究。以此使我国的碳排放研究水平与国际接轨,并提高碳排放数据的可靠性,进而服务国家的“双碳”目标和气候外交谈判。  相似文献   

6.
玉米是中国大陆地区“北粮南运”的主要农产品品种,玉米区际贸易量约占玉米总产量的1/3。玉米区际贸易通过隐含在其中的“虚拟资源”流动对区域水土资源平衡产生的重要影响。玉米虚拟水和虚拟耕地资源流动量分别达到(387~500)×108m3和(929~1 125)×104hm2,两者占到玉米流出区和流入区水、土资源总量的2.6%~10%左右,说明玉米虚拟资源流动已经成为我国区域水土资源配置的重要形式。虚拟资源流动缓解了南方地区的耕地短缺,提高了全国的水土资源生产效率,却因虚拟水资源的逆向配置拉大了水土不平衡的差距。其原因主要有: ①北方玉米生产的比较优势提高了平均生产效率,这种高效率通过玉米这一载体的流动传递给了南方; ②水土两种资源的含义和属性差异所导致的经济重要性不同; ③降水资源对北方的玉米生产具有重要贡献。玉米虚拟水土资源流动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耕地资源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最具限制性的因子,而水资源对北方地区尤其是华北地区生产发展的约束也不可忽视。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南水北调”工程对于改善区域水土资源平衡具有积极的意义,“北粮南运”与“南水北调”同时并存的矛盾局面也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国科技期刊责任编辑署名的现状,探讨其表达形式及注录位置的规范化。[方法]登录中国知网中的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随机抽选10个学科共计200种科技期刊,对其责任编辑的署名情况、表达形式及位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我国科技期刊责任编辑的运行模式大概分4类:篇责任编辑、期责任编辑、篇+期责任编辑和栏目责任编辑,责任编辑的署名率比较高,达69.5%,其中期署名比篇署名普遍。同时我国科技期刊责任编辑署名的表达形式比较多,位置各刊也不一致。[结论]各刊应重视责任编辑的署名,对其表达形式和注录位置还需标准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医学论文中成组t检验的P值错误,分析错误原因,并提出相应措施。【方法】 选取236种医学期刊,每种期刊选取1项成组t检验,核验其P值,应用χ2检验、Mantel-Haenszel法、二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P值错误。【结果】 236项成组t检验中,50项存在P值错误。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相比,P值错误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71,P=0.027);给出具体P值组与未给出具体P值组相比,P值错误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440,P<0.0001)。将是否给出具体P值作为混杂因素,比较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P值错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03,P=0.10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方差齐(OR值为0.470,95%CI为0.230~0.961)、是否给出具体P值(OR值为5.459,95%CI为2.311~12.89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医学论文成组t检验P值错误较多。为及时发现P值错误,期刊编辑应当重视对统计学方法应用条件的审查,要求作者给出统计描述以及统计推断的具体结果,能够利用简单易学的统计学软件核实P值。  相似文献   

9.
方创琳 《资源科学》2008,30(11):1602-1611
中国正在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快速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加剧了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寻找替代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改善我国城市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又是世界上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这为改变我国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提供了技术和经济上的可能性。本文通过分析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我国风能资源与风电基地建设的空间布局格局,提出了我国风能资源开发与风电基地布局的“入”字型空间模式,采用GIS技术选择出与大规模非并网风电紧密相关的七大无碳型高耗能产业基地;提出了由“七点两轴”组成的我国大规模风电开发的点轴空间模式,即集中建设东部沿海风电产业带和三北沿线风电产业带,重点建设东北基地、环渤海基地、长江三角洲基地、珠江三角洲基地、内蒙古东部基地、酒泉基地和北疆基地七大综合型高耗能无碳产业基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综合型高耗能无碳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电解铝工业、氯碱化工产业和海水淡化制氢产业的设想,提出了高耗能无碳产业基地建设目标及节能减排目标,规划到2020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0 021×104kW,占全国同期发电装机容量(按照12×108kW计算)的8.35%,占全球风电总装机容量的8.15%。其中非并网风电装机容量3 100×104kW,占风电装机容量的30.93%。七大风电基地的装机容量将占全国风电装机容量的91.7%,占全国风力发电量的96.53%,占全国非并网风电装机容量的8581%。到2020年我国风力发电量达到2 104×108kWh后可节约原煤11 153×104t,可减排CO2 21 044×104t,SO2 168×104t,NOx 105×104t,粉尘1 052×104t。该研究为科学引导我国高耗能产业基地与大规模风电基地耦合布局,为进一步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热液成矿作用过程中的硼同位素示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产于块状硫化物矿床中的富硼矿物——电气石的硼同位素研 究表明,δ11B值变化范围十分大(δ11B=-27~+18‰);认为硼同位素它是研究热液成矿作用过程,示踪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环境的强有力地球化学工具,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