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育课程名称的改变,是整个教育体系课程改变的一个重要部分。体育教师的观念也必须随之转变,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实践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明确体育教学的任务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和谐发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要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引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创新的学习,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坚持以发展的态度来评价学生,强化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功能,通过多种评价手段,使学生最终能用自我评价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和锻炼。  相似文献   

2.
俞兴林 《广西教育》2007,(9B):48-48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新课程强调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其主要表现在:一是选择的教材内容,要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具有较强的教学因素;二是课堂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三是要注意以身体锻炼和技能教学为载体,把各项教学目标结合起来,并突出教学重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呼唤新评价。作为学校体育教学重要环节的学生体育学习评价,如何顺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构建"健康第一"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是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实践表明:体育学习评价需要有统一的要求和标准,但评价也应同时关注和鼓励弱势学生,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既要重视过程性评价,也应注重结果性评价。  相似文献   

4.
论新课程标准下我国高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标下,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注意:第一,强调高校体育课程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第二,重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第三,重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第四,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正确处理上述问题将使我国的体育课程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在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我们探讨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具有特殊的内涵,它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为发展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为基本理念,进而完成五大领域的目标。目前信息技术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应用信息技术呢?一、信息技术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作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体育与健康学习…  相似文献   

6.
学习评价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但也容易被忽视.以往通常把评价与考核、测试水平以及学习成绩等联系在一起,现在则应注重学生行为的改变,进步与发展,并对之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对学习评价中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进行有机整合,试图构建新课标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学习评价体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确立“健康第一”思想 培养终身体育习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身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人,确立“健康第一”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教学中要贯彻“健康第一”思想,实施多元化教学,满足学生运动需要,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关怀学生情感,进行积极地课堂评价;同时运用体育与健康资源,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最终落实新课标。  相似文献   

8.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康、和谐的发展,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使他们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为终身体育和适应未来工作、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  相似文献   

9.
周洁敏 《双语学习》2007,(11M):149-149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标准》还指出:教师的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教师开展对话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理解、鼓励并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同时要在恰当的自我思想的指导下,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观点与体验,引导学生自我认同,促进学生自我的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八个基本理念:淡化“竞技体育”的教学模式,牢牢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体育课程的功能开发,增强体育课程的综合性;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重视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改革体育考试和评价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系统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和内容上的转变 (一)教学目标的转变。“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课程标准》改革的基本理念,充分显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键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而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部分中小学校的领导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对体育教学的目的、意义存在片面认识,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较为突出。一些学校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学生的健康更是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3.
评价是与教学并行的重要过程之一。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在语学习中对自己的学习状态与价值加以反思,包括在探索知识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索自己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总结自己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赞赏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14.
人民健康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之一。从战略地位上看,健康现代化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化的第一要义,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动力之源上看,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健康现代化的实践是新时代健康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基本动力和发展动力。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筑牢健康现代化的组织保障;完善基础医疗设施,改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强化生命健康意识,提高防病治病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完善医疗制度体系,推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健康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5.
《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是“技术与健康之争”。本人不同意这一说法。《新课程标准》强调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不排斥运动技能教学。《课程标准》明确了新体育课程的性质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并专门设有“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框架。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17.
当前学生发展中存在着“没有自我”的问题,“没有自我”本质上是没有真实自我,是一种虚假自我。拥有虚假自我的个体仿佛戴着“面具”在生活,极大地影响个体的健康自我成长。与虚假自我相对应的是真实自我,真实自我是健康自我的基础。培养孩子的健康自我首先要让孩子拥有展示真实自我的能力,而自发性是真实自我以及健康自我的核心力量,教师应该鼓励并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以非线性教学和非标准答案等保护学生的自发性,创设可以表达真实想法、呵护学生自发性的班级文化和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18.
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过程。体育与健康教学要始终贯彻一个主题:健康第一,快乐体育,以学生为主。教师应重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终身体育的培养,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要,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自我效能感(Self—efflcacy)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的主观判断,它通过学生的选择、努力的程度、面对困难的坚持性与持久性、焦虑状况等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理学的重要科目,一直被视为反映学生能力的主要科目,因此也是影响自我效能感和被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的科目。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应关注学生思维,创造科学评价体系,平等沟通的氛围,减轻学生学习压力,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发展对策,认为高校实施体育健康教育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建立以人为本的体育理论体系;转变体育教学方法.优化体育教育手段;倡导自我教育与锻炼.实施课内外相结合的体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终身锻炼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