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础教育参考》2003,(4):47-47
在新加坡前南洋大学先后担任数学系主任、理学院院长、研究院院长的郑奋兴教授认为,现代社会有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因此人们应该重新思考传统教育的观念,检讨从前对教育的态度和做法。  相似文献   

2.
<正>2010年7月,我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到新加坡海星中学和新加坡丹绒加东中学感受了一次不同的科学洗礼。在那里,我亲身感受到新加坡各中学清新浓郁的科学气息,感受到新加坡人热情文明的待客之礼,并深入了解了渗透科学发展观的新加坡的科学教育,应该说新加坡全体国民具有的科学素养就是新  相似文献   

3.
“把教育还给教育”,是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就职演说中提到的一句话。从国家决策者的角度,李显龙将两个“教育”并提,是因为他意识到了教育领域中的失真现象,并试图在政策层面使教育真正成为教育。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必须思考:我们现在的教育怎么了?真正的、理想中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参考》2007,(10):25-25,43
2007年8月3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发表石惠敏的文章,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是普及的公民教育,新加坡应该采取英国模式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根据传播学先驱哈罗德·D·拉斯韦尔(Harold D.Lasswell)所提出的大众传播赋有守望环境、联系社会、传递文化,以及后人加上娱乐、商务等正面功能,但事实上,人们对大众媒体的负面影响的批判讨论却从未间断过。  相似文献   

5.
纵观新加坡几十年来的双语教育,我们了解了新加坡教育的发展、新加坡制定的有关双语教育的政策及他们是如何实施双语教育的。这对我们今天实施双语教学实验是个很好的借鉴,特别是新加坡在实施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更为我们做好这项工作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6.
通过半个月的学习考察,聆听了新加坡南华中学校长符传丰博士等对新加坡教育体系和体制的介绍,深入新加坡的中学、小学和幼儿园的校园和课堂观摩了教育活动,与新加坡的校长、教师、学生们进行了交流,感受到了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政策的魅力,从而对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制度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为我国双语教学如何开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7.
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以来,一直十分重视教育,国家在教育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每年均以国民生产总值3%-4%的经费发展教育事业,经费投入仅次于国防,占第二位。其教育体系及设施可以和发达国家相媲美。2009年暑假,笔者有幸走进新加坡,近距离接触了新加坡教育,从几个细节感受到新加坡教育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8.
新加坡位于亚洲东部,尽管国土面积较小,但近年来经济发展却十分迅猛。经济的腾飞依靠教育,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以国家财政预算来衡量,新加坡对教育的投资仅次于国防。新加坡的教育目标是为每一个人提供均衡的教育,尽力完全开发学生学习潜能、思考能力,并通过培养学生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培养好公民。现在更加强调爱国和生存意识的教育。新加坡倡导双语政策,要求学生在学校里至少学习两种语言,即英语和母语。英语是新加坡  相似文献   

9.
新加坡经济上的腾飞和整个国家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其成功的公民教育,本文分析新加坡公民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特色,结合中国的国情,分析其中的有益因素,探讨新加坡的公民教育对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张忠宝 《教育》2012,(9):61
新加坡基础教育制度强调:认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注重多元教育。新加坡基础教育的实质就是因材施教,即实实在在地落实分流教育。这种教育制度得到了新加坡家长们的广泛认同。新加坡的小学教育期限为6年,新加坡规定小学五年级开设分流课程并进行分流教学;初中教育期限为4年至  相似文献   

11.
走向全纳教育--新加坡特殊需要教育发展概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加坡国土狭小 ,没有任何资源 ,唯一拥有的就是人。因此人才成为新加坡的唯一资源 ,只有充分发挥每一个新加坡人的潜能才能取得国家繁荣。经济的增长给新加坡有特殊需要者的教育向全纳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本文拟简单介绍新加坡全纳教育的起步和发展 ,以期对我国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2.
双语教育是新加坡国民教育的一大特色,双语教育政策的实施,加强了新加坡各民族间的团结与融合,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本文拟从新加坡的国情入手,分析在其独特的种族、历史等社会背景下,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加坡的教育发展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加坡之所以能在1997年位列世界第15大贸易国,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重视教育发展,致力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新加坡重视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新加坡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一)强调教育的高投入,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快“先富脑袋,再富口袋”是新加坡的一项基本国策。新加坡在二战后经济起飞的几十年间,无论哪一时期,都非常注意保证教育经费的大量投入,并且始终保持教育投资随经济的发展成比例增长。在新加坡,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  相似文献   

14.
短短几十年,新加坡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弹丸岛国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排名居前的发达国家,与其务实的教育体制,特别是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新加坡独特的教育体制培养了大批推动国家高速发展的精英人才,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来新加坡工作、学习,可持续推动新加坡的社会经济发展,使新加坡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中心,兼具东西方文化与智慧,也迅速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教育强国。从不同角度审视新加坡教育制度及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新加坡"狮子之城"化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迅猛崛起,其重要原因是新加坡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果断有效的基础教育改革举措.在制度层面,新加坡建立了完善的教育分流制度及双语教育制度;在文化层面,新加坡强调教育的民族化、历史化、本土化、多元化以及人本化;在时代层面,新加坡追求人的发展观和教育资源的电子化.探讨新加坡围绕基础教育诸方面因素的衍化,以期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16.
新加坡是位于东南亚的一个热带城市岛国。新加坡政府适应多种族、多语言和多文化国情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今天具有新加坡特色的双语教育,即以英语为主、兼修母语。双语教育是新加坡教育制度的基石,双语教育政策的实施,加强了新加坡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促进了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新加坡双语教育的概况。在新加坡,双语教育是国家教育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涵盖了教育的全过程。它不仅仅指学校实行双语教学,还包括整个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中双语的运用。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政策和新加坡的特有国情密切相关。新加坡现有人…  相似文献   

17.
2002年12月19日至26日,江西省教育厅中青年干部教育考察团途经香港对新加坡进行了教育考察。考察期间,考察团听取了新加坡教育部的情况介绍.访问了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澳洲理工学院.并分别和教育部及两所学校的有关人士进行了座谈。公务访谈之余,考察团成员还以多种方式和新加坡各界人士进行广泛的交流.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新加坡的发展历史、法律制度、经济状况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感受最深的是:新加坡在几乎没有任何自然资源的条件下,自建国以来就树立了以开发人力资源为立国之本的发展思路,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新加坡现有370所中小学,3所综合性大学,23000名教师。其教育制度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有着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新加坡中小学的公民道德教育及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9月2l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新加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加坡自建国以来非常重视公民道德教育,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学校德育内容、途径与方法,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在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抵御西方不良文化思想侵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加强我国学校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1.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  相似文献   

19.
新加坡高校教育的开展情况在亚洲地区是一流的,新加坡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对于提升新加坡高校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新加坡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人性化教育极为关键。高校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极为重视人性化教育在新加坡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本文在对新加坡高校教育管理概况做出简要介绍的基础上,就人性化教育的内涵及其在新加坡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介绍。  相似文献   

20.
试析新加坡华族母语教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新加坡华族母语教育基本状况,介绍新加坡政府的华文教育政策和目标,分析新加坡华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作者指出,教育的文化传播具有深层面的特点,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学术思想理论等深层次的文化,只能通过系统的教育进行传播,从文化继承的角度看,要根本改变新加坡华族民族意识淡薄,母语水平下降的局面,只能通过进行系统的母语教育才能解决。然而,新加坡华族母语教育的前景并不乐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