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军阿里》一书最近出版后,许多人问及我西藏采访体会,一下子勾起我心中的情感。其实,这些年,我曾6次赴藏区采访。但最难忘的是四年前的一次惊心动魄的采访,因为那一次差一点将命丢在雪域高原……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市报人》2005,(11):30-31
张青个人简介:1965年12月,出生于湖北当阳市。1984年7月,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1988年6月,大学毕业后进入西藏。  相似文献   

3.
家乡出了个大英雄---武圣关羽,家乡有全国最大的武庙---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自小就耳熟能详关羽的许多故事,少年时期即喜读《三国演义》,先是为“三国连环画”着迷,崇拜关羽、赵云、马超等英雄,稍长读罗贯中原著,更是爱不释手,为曹操、诸葛亮等人的智谋所折服,一度认为《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杰出的一部。自然,一直将《三国演义》视为三国历史,后长大经过学习,方知《三国演义》并非三国史,对《三国演义》学术界有七实三虚之说,较之《三国志》其中移花接木、无中生有、虚伪夸大者甚多,仅在《三国演义》中择其有关羽形成文章中加以辩证,文中错误不当之处,祈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4.
今天这次研讨会,是新华日报培养名编辑、名记者的重要举措之一,我们计划每半年举办一次这样的个人研讨会,在报社内部营造浓厚的业务研讨氛围,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提高办报质量。这次沈峥嵘作品研讨会,我们事先选取她从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期间的20篇优秀人物通讯提前发给了大家,以便于今天的研讨和总结。这些作品有的是沈峥嵘个人所写,有的则是与人合写。我们今天研讨的重点是探索如何创新新时期党报的人物通讯报道。  相似文献   

5.
今天这次研讨会,是新华日报培养名编辑、名记者的重要举措之一,我们计划每半年举办一次这样的个人研讨会,在报社内部营造浓厚的业务研讨氛围,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提高办报质量。这次沈峥嵘作品研讨会,我们事先选取她从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期间的20篇优秀人物通讯提前发给了大家,以便于今天的研讨和总结。这些作品有的  相似文献   

6.
瞿薇 《新闻实践》2010,(6):58-58
随着“图文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新闻照片的关注度也在提高。新闻照片在拍摄的时候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的效果。所以,新闻图片制作就是如何让新闻照片色彩还原,层次丰富,以达到一个理想的印刷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西藏这13天,我真没待够……”2000年10月中旬,当我从西藏返回部队时,常跟同事亲朋发出如此感叹。当时,适逢丈夫部队在西藏驻训,我便带着女儿利用国庆假期走进西藏。名为探亲,实为魂牵梦萦的世界屋脊。  相似文献   

8.
祖国的边陲西藏,是个富于传奇色彩的地方。不久前,记者采访了中国西藏信息中心总编辑张小平。  相似文献   

9.
说实话,对党报人物通讯,在平时的工作中并没有太多的思考,只是本着兴趣和习惯去采写,很多时候,用的是笨方法。所以接到研讨会的通知,诚惶诚恐!这些稚嫩的新闻作品,远没有达到“被研讨”的地步。好在,这个研讨会切中的本质话题,是党报人物通讯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比起国力强盛的汉唐两代,史学家不无嘲讽地称赵宋王朝为"弱宋"。而南宋王朝更弱,它以1126年金人入侵南迁始,至1279年又在蒙古铁骑践踏下宣告灭亡。战争的阴霾始终笼罩着南宋政权,而统治集团内部的和战之争亦始终没有停息过。生活在南宋前期的张孝祥和张元干同被视为开辛弃疾爱国词派先声的重要的爱国词人,但值得注意的是,张孝祥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数字出版成为万众瞩目的新兴行业,不过,在超过千亿产值的繁荣背后,数字出版却呈现出另外一番天地。本文从官方统计数据出发,对“数字出版”的概念和范畴进行了重新界定,并采用田野调查、量化分析等手段还原真实的数字出版产业情况。  相似文献   

12.
电视纪录片将镜头对准人的生存状态和世界的变化演进时,纪实影像以一种具象的方式,并通过视觉表征体系,建立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联系纽带和沟通渠道.还原与表现作为影像表征的手段,竭力呈现主体的真实和自然状态,并借助于符号指向传达意义和审美价值判断,从而引起受众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13.
刘毅 《新闻战线》2012,(8):65-66
"当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当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在"走转改"活动中,我实地探访"天下第一站"——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气象站,采写了《西藏安多:海拔4800米的守望》。雪域高原守望者们的故事,感动了  相似文献   

14.
1983年9月,在“清除精神污染”的大背景下,丁玲、曾克等老作家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的讨论会上,对作协党组的文艺方针及组织政策指名道姓地提出了尖锐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王求 《中国广播》2009,(8):68-68
到过西藏的人,不会忘记那开遍雪域高原的格桑花,因为那是属于西藏的花。她盛开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带,不惧严寒,不怕酷暑,漫山遍野,红透雪原,被藏族人民视为幸福之花、吉祥之花;她像祖祖辈辈生长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一样,用生命的怒放,装点着自己的家园。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胡适热一波又一波,吃胡适饭的人也越来越多。仔细回头去看,学人和大众真正重新认识胡适的价值,是20年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但里面又有多少凑热闹的成分,这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收集整理了2004年到2012年发生在国内的16件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谣言,在此基础上展开谣言的人物关系分析.首先,谣言中所涉及的人物主要有干部、警察、学生和农民工等,谣言利用各种手段虚构了很多子虚乌有的人物.其次,从人物所属群体看,主要集中在两个群体:一个是以警察、干部和富商为代表的强势群体;一个是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弱势群体,群体之间存在竞争和对立,具有社会心理机制的“替罪羊”效应.再次,根据格雷玛斯的符号矩阵,谣言中人物的对立体现为角色差异、身份对抗和伦理上的善恶对决.  相似文献   

18.
为了纪念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今年早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组织了20多名记者,奔赴雪域高原采访。这组以“五十年、五十人、五十个故事”为“主题词”的大型系列报道《雪域高原格桑花》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民族之声及中国广播网推出后,引起了听众、网友和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作为该组报道的参与者,笔者在编稿之余也留下了许多思考。这里就如何在纪实类报道中发掘与重塑人物形象和大家作探讨。  相似文献   

19.
正西藏曾是李国柱同志魂牵梦绕的地方,虽然她已调离西藏40余年,退休也已20余年,但她仍满怀深情地关注着西藏,仍然跟随着时代的步伐,以"老西藏"精神,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拼搏。退休20余年来,她还像在职时一样按时作息,有时还废寝忘食。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西藏的历史,了解西藏和平解放的过程和西藏的社会主义建设,她多年笔耕不  相似文献   

20.
大型系列录音报道《雪域高原格桑花》通过50个采访对象的真实经历,反映出西藏自治区民主改革50年来的时代、社会和历史变迁。它以平视的角度,通过为听众讲述一个个普通的、身边的故事,告诉受众一个真实的、现实的西藏。稿件一经播出,受到各方好评。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组具有明显广播特色的系列报道,最大的亮点是在讲述中完成了人物的细节再现,为受众展示了一幅幅生动丰富的西藏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动态图画。具有较强的听觉冲击力,避免了传统的说教式宣传,正是这组系列录音报道能达到入耳、入脑、入心实际效果的关镎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