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海林 《新闻窗》2007,(1):21-22
“新闻写作散文化”一直是新闻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目前新闻写作实践中的一个潮流。新闻报道借助散文笔法,使新闻作品以鲜活的面孔呈现在读者面前,日益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和欢迎,并展示出这一报道方式的旺盛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3.
四、在新闻语言上力求新颖清新新闻语言力求新鲜、清新、新颖,也是精品写作求新、创新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作为一篇好的报道,一篇新闻精品,总得有几句鲜活而又特有的语言,读之流畅上口,听之生动形象,犹如阵阵春风拂面而来,让人感到爽心悦耳,而不是那种空洞、重复,毫无生气的陈词滥调,也不是生硬做作的学生腔和枯燥于巴的文件语言,使人倒胃口。这种新鲜语言散发着清新气息,别人没有用过,而你却创造性地表述出来了,从而为文稿增光添彩。报道语言求新创新,着重体现在下述四个方面:(一)运用表现时代特征的语言。俗话说,…  相似文献   

4.
对于基层报道员特别是初学新闻写作的报道员来说,在新闻写作过程中免不了要常借鉴他人好的新闻作品,但有些报道员在借鉴写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有些报道员急功近利思想偏重,满足于稿件能够见报就行,把借鉴当成了照搬照套,以至于闭门造车、移花接木、  相似文献   

5.
6.
7.
报道好已过期的重要新闻事件,是做好新闻工作的重要一环。但是如何报道好,的确有一个创新的问题。在现实工作中不难看到,有的记者,在报道过期的重要新闻事件中,只是重复那些重要的新闻事件,写出的稿子,总是没有新意。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有一首诗:“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唐朝一些文人墨客,由于没有创新意识,总是在吟唱战国、西汉时期的作品,所以,刘禹锡提出“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相似文献   

8.
9.
10.
江泽民同志谈到新闻工作时曾指出:“在坚持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的前提下,新闻工作者应当不断开拓新的报道领域,不断探索新的报道形式,不断采用新的报道手法,不断写出富有新意的优秀作品。”怎么实现江泽民同志的这些要求呢?用一句话来回答,就是新闻报道要创新。本文只就新闻文体写作的创新,略论一得之见。  新闻文体写作要创新,这是时代的呼唤。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社会前进的形势日新月异,新闻传播的飞速发展……在这样的新时代,有些实际工作的难点、群众关注的热点以及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敏感问题,往往同一些复…  相似文献   

11.
12.
马希顺 《新闻窗》2007,(5):54-55
我们说,写文章,一是要符合语法,解决通不通的问题,二是要符合逻辑,解决对不对的问题。然而,在新闻写作实践中,或立论缺乏必然的因果关系,以至于所表述的事实或推理不成立,产生错误的结论;或思维缺乏条理,致使所表述的事实交待不清、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的现象比较普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14.
秦红  陶然 《新闻传播》2004,(8):57-57
一般说来,以凝炼的文句提示新闻要旨、吸引受众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就是导语。但也有复合导语,即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然段落合成的导语的变种。  相似文献   

15.
16.
17.
新闻的散文化写作近几年来备受广大笔者关注,作为一种新式的新闻文体,它的出现,使得许多新闻写作者更加乐于尝试,因为它可以以最真实的态度体现出新闻事实的美感。许多比较敢于接受新事物的记者都会选择主动去写"散文化"新闻,由于其自身强大的感染力,使许多读者格外青睐。  相似文献   

18.
万联众 《新闻传播》2004,(10):29-30
当前,我国新闻写作的模式化、公式化现象相当严重,只是不愿意主动认识和承认这个痛苦的现实罢了。特别是当大批记者云聚一处采访某一个重大新闻事实时,这种模式化、公式化就表现得更加突出了。  相似文献   

19.
20.
采编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报纸新闻的质量,决定能否满足受众的基本需求及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文从报纸新闻编辑角度出发,用创新的思维分析报纸新闻写作中应该掌握的技巧,以满足新闻舆论"48字"方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