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苏程 《科技文萃》2001,(5):47-48
在德国西部边陲小城特里尔,一条名为"布吕肯大街"、宽约4米的小巷里,一座静静的黑瓦白墙的三层小楼,门牌写明是10号,那便是马克思故居了。 在德国,纪念馆通常会有透亮的窗户,大门呈敞开状,迎接参观者的到来。而在我们面前的这座丝毫不起眼的房子,深褐色的大门紧闭,似乎是在向我们暗示,这里其实只是住着一户普通人家。但门外墙上挂着的马克思侧面头像却说明了整个房子的意义: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诞生于此。  相似文献   

2.
本篇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卡尔·马克思的葬仪》。一、马克思生平简介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第一国际(国际工人协会)的鼓午者和组织者——卡尔·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的特利尔城,他的父亲是律师,犹太人。马克思17岁在特利尔中学毕业后,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法律,课余时间喜欢研究历史和哲学.在柏林时倾向革命,加入过“黑格尔左派”(布鲁  相似文献   

3.
1883年3月14日,卡尔·马克思与世长辞。当时,各国社会主义者和进步报刊怎样悼念他,评论他?在隆重纪念马克思百年忌辰之际,回顾这段往事,可以给人以新的启示、鼓舞和力量。  相似文献   

4.
陈晓日 《现代语文》2006,(10):79-81
在小说《永别了,武器》的开始部分,有这么一段发人深省的段落,写的是当弗里德里希逃离军队后,整日泡在酒吧或妓院里,而没有去牧师家里。弗里德里希本人也觉得烦闷,他这样沉思道:“我的感觉跟他一样的不好,我无法理解我为什么没有去。那正是我想做的事情,我试图解释……我们为什么没有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我们从未这样过……他知道我是想去阿布洛兹的,他知道我们仍是朋友,虽然我们之间有分歧。他总是知道我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知道我能够忘记的事情。但是我后来才了解到这些。”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生前曾与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谈论过生死问题。他风趣而幽默地说:我们中国有句俗话,叫作“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我们说的“阎王”,就是你们说的“上帝”。我的“上帝”是马克思,我有很多事情要同马克思商量。 毛泽东引用的这句俗话,在我们中国知道的人不算少,但要问起它的来历,则又鲜为人知了。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风格就是马克思自己。他是一个彻底正直的人,除了崇拜真理之外,他不知道还要崇拜别的,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抛弃他辛苦得到的他所珍爱的理论,只要他确认这些理论是错误的。马克思不会虚伪,  相似文献   

7.
爱,我们不知道。不知道,才爱得更狂烈。这里说的是你知道的事,却也是你不知道的爱。不知道,我们还会去爱,但知道了,我们会爱得更好。你知道,请你也让他知道。  相似文献   

8.
今年(一九八三年)的三月十四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这个日子值得我们所有马克思主义者郑重的纪念。我们所以要纪念马克思的逝世,是因为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人类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在马克思逝世时,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对人类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基于这个学说,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教师,有人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还有人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偏颇。辛勤耕耘者无疑是农夫,收获者也是农夫,但在耕耘和收获之间却有很多讲究在里面,关键要看我们能不能找到其中的奥秘。如果是一个毫无经验的农夫,他不知道要到什么样的地方去耕耘,他更不知道要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来播种,他也不知道如何培  相似文献   

10.
在现实生活和历史教学中,常可以看到学生对生命(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动植物的生命)的敏感性越来越迟钝乃至漠视的现象。如此,我们又怎能把民族的希望寄托于一群高智商却“没有心肝”的人?(马克思&#183;韦伯语)康德曾说:很多人知道什么是真理,但他未必知道这为什么是真理,即使他知道为什么是真理,他也不一定会按这一真理去做。因为他缺乏内化的强大情感动力。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历史教学应弘扬积极的生命情感,这比单纯教会学生某些历史知识、技能,会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历史课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情感,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爸爸正在看电视,是他最喜欢的《功夫》,我知道现在求他什么他都会同意的。此时不去,更待何时?老爸。嗯?老爸,你知道吗?这学期我们班来了个很好的地理老师,他什么都知道,他去过十几个国家呢!嗯。我们班徐明霄也  相似文献   

12.
博客摘登关于"小四"我一直觉得,作为第三方不应该多说什么,因为我们只是通过一个角度去认知、了解,未必知道得那么详或者现在还喜欢他的朋友说一句:如果你曾经喜欢过他,那么即使现在不喜欢了,也不要去责怪他,也不要  相似文献   

13.
<正>"我们走着瞧!我这可算是恨上你了,恨上你们了!我再也不会回来了!"这是哈里去天堂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天蓝色的彼岸》讲述的是主人公哈里在车祸后去向了另一个世界。他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死了多长时间,他也曾试图回到他还活着的世界中去,并且对他的家人说一声抱歉。可是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他更加不可能说出那句埋藏在他心中好久的话。我们谁也不知道自己死了以后会是什么个模样,也许死后会等着去"天蓝色的彼岸"。可是当我们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以后,留给家人的却是无尽的悲痛。因此,我们更应该好好地活下去,抓紧时间做自己想干该干的事情,去珍惜身边爱我们的每一个人。不要像书中  相似文献   

14.
著述二则(续)○南怀谨老子五千字过关自古以来,有一个关于老子的问题:他晚年究竟到哪里去了?不知道。他死在哪里?不知道。在历史文献的资料上,只说他西渡流沙,过了新疆以北,一直过了沙漠,到西域去了。究竟是往中东或者到印度去了?不知道。在他离开中国时,有没...  相似文献   

15.
阿尔都塞推崇马克思的经验性方法,并以此建构他的思想整体。与阿尔都塞不同时期的思想整体的总问题紧密联系的,是他对于经验性方法的信仰、运用与发挥的不同阶段。本文将具有代表性的三个阶段归结为:1960年阿尔都塞在《论青年马克思》中得出的第一种推论,其能够保证经验方法的纯粹性,从而较好地贯彻了马克思的经验性方法的科学性;1962年阿尔都塞在《卡尔·马克思的〈1844手稿〉》一文中相继给出了第二种推论,推论二在前提与结论间呈现出某种"断裂";1963—1968年间,阿尔都塞就其思想整体的总问题,连续地误用经验性方法,从而得出备受质疑的"认识论断裂"的观点,他的"哲学与科学的关系"理论也就陷入了循环论证与思维逻辑的混乱。  相似文献   

16.
儿子的班主任生病住院了,我问他:“老师稿了,你们同学有没有哭啊?你们有没有去医院看看老师呢?”儿子很冷淡地说:“我不知道别人会不会去,我是不想去的,我只知道现在的代课老师很好,我们都很喜欢她。”  相似文献   

17.
正1直到今天,谢晋的小儿子阿四,还不知道"死亡"是什么。大家觉得,这次该让他知道了。但是,不管怎么解释,他诚实的眼神告诉你,他还是不知道。十几年前,同样弱智的阿三走了,阿四不知道这位小哥到哪里去了,爸爸对大家说,别给阿四解释死亡;两个月前,阿四的大哥谢衍走了,阿四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爸爸对大家说,别给阿四解释死亡;现在,爸爸自己走了,阿四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家里只剩下了  相似文献   

18.
柴静 《高中生》2012,(28):44
(一)在飞机上看书,无意中翻到一张照片。这个人我不认识,却在看到时愣了一下:很少能见到这样恬静沉毅的脸,真好看。看完才知道,我们这些知道李政道、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等的人,原本都应该知道他——他,是他们的老师。是他,破格选送年仅19岁的李政道去美国。李政道后来回忆说:"他决定了我的命运。"也是他,让还是初中生的华罗庚在清华算学系任  相似文献   

19.
"他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要到什么地方去。只要生命的火花还在闪烁,他就继续往前走;只要垂危的生命还在燃烧,他就要挣扎着活下去。他不愿意接受死亡,不,决不!"  相似文献   

20.
爱,我们不知道。不知道,才爱得更狂烈。这里说的是你知道的事,却也是你不知道的爱。不知道,我们还会去爱,但知道了,我们会爱得更好。你知道,请你也让他知道。孤独的人,喜欢看天上的星星他/她相信,此时此刻也在看星星的那个人,也许就是生命中的唯一。不止一个人对他/她说,同一个星空下,会有一个同样等待他/她的人。他们像遗落在两个角落的星星,在同一片黑暗中坠落,是为了在同一个时刻相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