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永才 《高中生》2009,(4):43-44
判断词性法 很多文言虚词“身兼两类词性”.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在解题时.只要能确定虚词的词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高考一个比较固定的考点,每年必考,出现率为100%。其考查形式一般为三种:一是四项中同一虚词比较用法的异同;二是不同虚词比较用法的异同;三是四组八句,每组内两两比较,辨析其用法的异同。以第三种形式居多。考生在答题时往往只依据虚词在该句中的意思,而该句的意思多数考生搞不准确,从而导致答案准确率不高,做错的情况严重。笔者多年从事高三备考工作,就这个考点的答法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技巧,下面以05年全国各省部分文言虚词题为例,将本人的一点心得贡献给广大考生及同仁。  相似文献   

3.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高考一个比较固定的考点,每年必考,出现率为100%。其考查形式一般为三种:一是四项中同一虚词比较用法的异同;二是不同虚词比较用法的异同;三是四组八句,每组内两两比较,辨析其用法的异同。以第三种形式居多。考生在答题时往往只依据虚词在该句中的意思,而该句的意思多数考生搞不准确,从而导致答案准确率不高,做错的情况严重。笔者多年从事高三备考工作,就这个考点的答法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技巧,下面以05年全国各省部分文言虚词题为例,将本人的一点心得贡献给广大考生及同仁。1、下列各组句子中,…  相似文献   

4.
周建业 《广东教育》2010,(12):13-13
【经典回放】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2007年高考广东卷)  相似文献   

5.
黄丽华 《广东教育》2010,(12):11-11
【经典回放】 下列各短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何以至此 ②何罪之有 B.①夜以继日 ②宽以待人  相似文献   

6.
夏国荣 《新高考》2009,(12):19-20
学习文言虚词,一味地死记硬背效果是很差的,必须把用法、意义、例句结合在一起进行,抓住规律来记忆,效果才明显。可依据以下方法,以课本中典型的虚词为例,自己归纳其用法,寻找其规律。  相似文献   

7.
梁森灿 《广东教育》2010,(12):12-12
【经典回放】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②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  相似文献   

8.
“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每年高考考试的一个难点。从历年的考试情况来看,这道题的答题情况不很理想,其原因是文言虚词因依附的句子的变化,意义和用法也发生变化,考生难以把握。其实判别文言虚词的用法也是有一定的方法的,下面的方法就可以帮助考生快速而准确地判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9.
作文是中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决定着学生的成绩和命运。要想中考语文取得理想分数,作文中的情感因素绝不能少。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呢?作为我们农村语文教师在这方面又该做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文言文中常出现的四个虚词进行解说,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这些虚词的用法,提高对文言文的掌握。  相似文献   

11.
一、注意陈述主体是否一致在文言信息筛选题中,经常存在某些被选文句的陈述主体与题干不一致的情况,而这些文句大多数恰恰是应被排除的选项。因此,在筛选信息时一定要看所选文句的陈述主体是否与题干一致。如:例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2000年全国卷第15题)①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③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④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⑤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⑥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⑤D.③④⑥题中第③句“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一…  相似文献   

12.
一、看词义是否被曲解解答“对文意进行正确分析和概括”题的基础是:正确解词。因而命题者常以“曲解词义”的方法设置错误项。例:皇帝曾命令徐勣与蔡京同?段宄ρ怠罚靹抟辉偻拼牵豢嫌氩叹┕彩隆:罄丛谛靹藁叵缈赐〉那兹耸保叹┍阋院擦盅棵挥猩美氤⒌南壤商岢鲆煲椋实鄄⒉煌獠叹┑目捶ā?2004年江苏卷)此项中对原文的“亲”解释为“亲人”,属曲解。“亲”在文言文中一般指父母。二、看对象是否被更换高考文言语段有时涉及的人物较多,能否弄清每个人物各自的言谈举止而不混淆,关系到能否准确理解全文,因此,高考题…  相似文献   

13.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对虚词的考查,没有一个省份会直接考语法,而都是着眼于应用,要求考生根据文意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这样,在具体语境中推断虚词的用法就显得极为重要.下面结合2012年高考题谈一谈虚词用法及意义常用的推断方法. 一、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多种词性甚至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我们做题时,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以"可以作为实词,作"率领、带领"义,亦可以为介词,翻译为"把、用"等.再如:  相似文献   

14.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对虚词的考查,没有一个省份会直接考语法,而都是着眼于应用,要求考生根据文意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这样,在具体语境中推断虚词的用法就显得极为重要。下面结合2012年高考题谈一谈虚词用法及意义常用的推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高考语文在文言文阅读方面,近几年有一个常考的题型,那就是考查学生理解虚词的能力,其考查形式,通常是指出加点虚词在意义和用法上是相同还是不相同。怎样解答这种题目?我觉得除了要弄清考点规定的二十个虚词的用法以外,还应该掌握一些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6.
一、语法功能推断法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如:  相似文献   

17.
郭俊芝 《高中生》2010,(15):14-15
通读文段明大义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要想断句,先要把有关的文段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段乃至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若为记叙文,则先理出其记叙的要素;若为说明文,则先看出其对象和层次;若为  相似文献   

18.
郭俊芝 《高中生》2010,(5):14-15
通读文段明大义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要想断句,先要把有关的文段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段乃至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若为记叙文,则先理出其记叙的要素;若为说明文,则先看出其对象和层次;若为议论文,则先读出其论点和论据。在领会文段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断句。  相似文献   

19.
廖瑾 《广东教育》2013,(12):9-9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所谓常见文言虚词,具体是指《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下面仅就广东卷的命题特点和考查重点进行分析,并予以一定的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20.
文言虚词相对文言实词来说比较少,与文言实词相比还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文言虚词的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就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是文言虚词的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文章中会多次出现;三是文言虚词的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才能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