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这面镜子》中,李琦用最真实语言描绘自己从年轻到现在的样子:“这面镜子真诚实,如同言语无忌的儿童/它一下照出我鬓边的白发,白发在黑发里不合群的样子,如人群中落寞孤单之人。”诗中第一段写镜子是最会讲实话的人,  相似文献   

2.
杨绛21岁东吴大学毕业后到清华大学深造,25岁留学英国牛津大学。《阴》这篇散文,是她初到牛津时所写,发表于美学家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创刊号,后收进散文集《杂忆与杂写》。  相似文献   

3.
我手上捧着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就是陈雪良先生的教育随笔选。收入这个交集的文章有近200篇,40万字。另有专著、作品四、五十种。著述如此丰厚,在教育界是不多见的。我与他交往多年,他是编辑,我是作者,仅“君子之交”。但每每与他见面、交谈,就受到鼓舞、激励和鞭策。他的勤“耕”不辍,“不让一日闲过”,真是让人叹服。他每天都要写下千把字、几千字,不论逢年过节、出差在外,或是身体不适,概无例外。正如郑逸梅先生在为陈雪良著作作序时所说:陈雪良“课余之遐,兼事写  相似文献   

4.
我喜爱杨朔的散文。他独具匠心地把诗和散文结合起来,以精巧的构思,浓烈的诗情,凝炼的文笔,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鼓舞人们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这几年,我们常常呼唤着杨朔的名字。对于象他这样已经走向成熟,已经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我们自然怀着一种热切期待的心情,希望他能够重新拿起那支彩虹似的画笔,描绘祖国的春天。虽然我们清楚地知道,这已经不可能了。但是,艺术家的生命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他用生命的力量创造艺术,因而只要艺术存在,他的生命便也存在。读着最近出  相似文献   

5.
从那个没有确切年代的传说开始,老子留给历史的就始终只是一个背影,然而,老子因为留下了《道德经》,他又成了古老中国的一面图腾,是神秘东方的一线灵光。千百年来,仁智互见,在无尽的文化乡愁中,也激发了后人的无穷灵性与智慧的交感。虽然《道德经》各种校订本高达3000余种,阐释老子的著述更是汗牛充栋,而当我读到马睿的《话说老子》(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绿》,构思精巧,行文别致,把读者带进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中。梅雨潭的绿,是那样的奇特、传神,是那样的不同凡响,令人神往。过去,人们更多称道作者精当地使用比喻手法,我认为应该惊叹的是作者对联想的妙用。当作者沉醉在潭水的绿中以后,他觉得这绿仿佛是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潭水泛起的波纹,他觉得象少妇拖着的裙幅;潭水绿得光滑、明亮,他觉得象涂着明油一般;绿得软、嫩,他觉得象鸡蛋清;绿得纯净,不杂尘滓,他又觉得象温润的碧玉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散文《雪》,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精妙绝美的写景散文,它对于陶冶青少年优美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写作能力,都是很有裨益的。《雪》写于1925年1月18日,发表于1925年1月26日《语丝》周刊第11期,后来作者收入散文诗集《野草》。在《野草》中,这是最明白、浅显、易懂、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一篇。  相似文献   

8.
叶友香 《现代语文》2006,(8):121-121
余秋雨先生的散几年前就零零星星读过一些,这个暑假又买来一本他的自选集《秋雨散》来细细品味。“好书不厌百回读”,确实如此,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为作“常常几个月埋首于砖块般的典籍中”苦苦搜寻资料的这份耐心、恒心所感动;为作“精骛八级、心游万仞”的联想和想像而赞叹:为作行云流水、舒展自如又充满理趣的语言而拍案。他将学与历史巧妙地重叠、将客观与主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没看过《秋雨散》的人大概很难想到,那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刻的含义。  相似文献   

9.
从小爱读散文,读毕淑敏:眼前淌过一条融满真性情的小溪;读贾平凹:空中飘着辛辣味,耳际回荡着陕北男儿豪爽的铮铮呐喊;读孙犁,身被荷香围绕;读冰心,心被挚爱浸润。沿着名家的足迹,我一边聆听他们的呓语,一边欣赏大自然的风景。我的生活如一弯平静的湖水,总觉得还少了点什么,而读余秋雨的散文仿佛一粒石子投入到了湖心。  相似文献   

10.
镜子,绝不会掩饰任何人的缺点,它就像是个忠实的朋友,永远让你看到一个真实的自我,而心灵的镜子更会令人受益无穷。 小说《镜子》写的故事很精彩,也很令人深思。他比处长高  相似文献   

11.
12.
读出散文的散文味,去读林语堂的广博,去品谢冰心的清新,去了解陆蠡的自我剖析,去感悟史铁生的艰难成长。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在比较中欣赏散文真纯的美。  相似文献   

13.
漫步到西湖旁,眼前蓦然出现了一片无际的绿色。荷叶层层叠叠,比肩接踵,高高亭立于碧波之上的荷花,婆娑起舞,娇艳欲滴,于是顿觉润心畅怀。又猛然想起季老已伴着荷香飘逝,  相似文献   

14.
公元一六四四年,在我国历史上也可算是风云多变、惊心动魄的一年。正月,明末农民军最杰出的领袖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李自成改称“大顺王”,建元“永昌”。它的建立,预示着明王朝末日的到来。二月,农民军就以摧枯拉朽之势,直捣北京。三月十九日凌晨,明朝末代皇帝崇祯走投无路,终于在煤山自缢而死。中午,李自成率领农民军胜利地开进北京,统治中国人民达二百七十六年之久的朱明王朝从此覆亡了。中国历史又处  相似文献   

15.
一九二四年朱自清先生任教于浙江温州,以那里优美的山水风景为题材写了一组散文,名叫《温州的踪迹》。《绿》就是其中的一篇。它描写了温州附近梅雨潭的风光。这是一篇把诗的抒情浓厚、画的境界优美,和散文灵活多样的表现力熔于一炉的写景佳作。任何事物都有它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点,风景也是这样。为了把某处风景准确、清晰地告诉读者,就必须抓准风景的特点来写。《绿》这一篇写梅雨潭就是如此。作者通过自  相似文献   

16.
范培松的《中国散文史》既以雄健的学术气势着意于叙述的大视野和大格局,对百年中国散文的历史作出了全面而深入的描绘和分析。同时叉注意小心求证、在微观把握上做足功夫,宏微相间、知感交融、反思独到。是这部著述的最大亮点。在20世纪历史进程中结合多种因素叙述散文的发展及衍变,包括对散文文体的思考和认识,体现出作者文学史观的宏观和深刻。资讯详实、实证性强、论述有理有据、关注内心、感性把握,体现人文关怀,是其微观体察和认知的特点。该著还体现了知识分子独立的学术理性,以鲜明的观点、独到的见解和严格的批判精神.静观和反思20世纪中国散文的潮起潮落。《中国散文史》是对“垃圾化”文学史泛滥的警醒.以及时文学史写作伦理的真正坚守。  相似文献   

17.
攀蜀道,忆孔明;登雅阁,思兰亭。涉巴山蜀水,览千古名流;煮酒论英雄,挥毫扬正气。读《秋雨散文》知古今。从那青石纹路的封面上,我感受到了古老的中国文化特有的古朴神韵,思绪也随之延伸开去……我来到承德那四面盘山的避暑之地:木兰围场里满清贵族骄狂的杀气,迎面而来,一片康  相似文献   

18.
冰心写于五四文学革命时期的抒情散文《笑》,是极富诗情画意的散文精品。这篇散文极其精粹简洁,全篇虽然只有六百余字,而作者却以精巧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三幅情浓意蕴的清美图画,并以“笑”为贯串全篇的红线,以  相似文献   

19.
20.
《米什莱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是从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儒勒·米什莱写下的一系列博物学记述的散文著作中选译出的代表作,分为《鸟》、《虫》、《海》、《山》,以及《意大利的冬天》、《妇女》、《我的少年时代》等12辑,题材广泛,语言优美,描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