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黎靓 《小作家选刊(小学)》2011,(11):21
画卷,一铺开就给人以美的享受。——题记早晨喔喔喔——,几声鸡鸣像是从遥远的天际传来,打破了冬日的宁静。沐浴着徐徐微风,到田间一看:生菜挺着大肚子,带着露珠亲吻后的印记,悠然自得地左摇右晃;香菜倒是去烫了头发,一层一层舒展开来,褶皱规规矩矩地排列着;大白菜精神饱满,比常胜将军更加威风凛凛,洋洋得意,田间那一缕缕淡黄就是它的花儿留下的风采;旁边那几株矮矮 相似文献
2.
刘黎靓 《小学生作文辅导(作文与阅读版)》2011,(7)
早晨
“喔喔喔——”几声鸡鸣像是从遥远的天际传来,打破了夏日早晨的宁静。沐浴着徐徐微风,到田间一看:生菜挺着大肚子,带着露珠亲吻后的印记,悠然自得地左摇右晃;香菜倒是去烫了头发, 相似文献
3.
4.
蔡千喜 《小学生之友(智力探索版)》2010,(4)
下午,方老师正在上课,他那五岁半的小儿子跌跌撞撞地从外面冲进教室里来。爸,快……妈叫你回去收谷,要下雨了。小孩在众目睽睽之下叫着。方老师愣住了,他望了望窗外,才发觉天变得黑沉沉的。他脸色沉了下来,心里 相似文献
5.
李三辉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5):98-101
伴随着社会转型,乡村社会的生活基础、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忌讳的出场频率和作用效果已发生转变,但熟悉社会仍然是乡村社会治理的最大基础。需要重新认识乡村忌讳在乡村生活中的三个面相,挖掘其在安全教育、道德规范、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文化治理功能,探寻乡土与现代、制度与文化交织互促下的乡村社会秩序力量,让"记忆"在推进乡村社会治理中被记住。 相似文献
7.
刘树元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34(6):5-9
进入新世纪以来,杨静龙推出了涉农题材的系列小说。这些作品直逼当下农民工进城的社会现实,以沉静不惊、诗意潺潺的笔触,描摹了这个群体单调苦涩、奋斗挣扎的底层生活。作品是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现实生活水墨画卷,处处深刻地表达了作家深厚的人文情怀以及对社会现实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9.
乡土,是当代散文书写的一个重要场域.在汹涌的城市化浪潮的裹挟下,乡村的贫瘠、荒凉、落寞已经越来越触目惊心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作为散文作者,面对这样的现实,自然会生出无限感慨.因此,追怀、铭记乡村尘俗生活的自然、朴野、宁馨、温情的一面,便成为诸多感怀、沉思散文中的重要脉络.从这个意义上讲,李雪峰的<偷秋>一文可算是一篇佳作.它以细致的笔触描绘出颇具童趣的乡村偷秋的民俗风情图,展现了"村庄人"朴素、本真的个性,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生动、优美,弥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10.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乡村教育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为了培养适合乡村学校的教师,政府特别重视发展乡村师范,并规定了乡村师范学校独特的职能和培养目标。乡村师范学校的兴办,不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乡村学校师资缺乏问题,而且对乡村社会改造、经济发展、文化建设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金然 《小作家选刊(小学)》2010,(3)
我来到大伯家的门口,呼吸着乡村特有的清新空气。院前有一棵不知名的树,它默默地开着那形似芙蓉的花,引得几只甲虫驻足痴望。一只芦花鸡用惊异的眼神打量着我,一只黑头花身的猫懒洋洋地晒着太阳。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期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隔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改变了乡村社会的社会结构以及乡村人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乡村学校教育在组织管理、课程与教学方面与乡村社会形成隔离;乡村人口流动以及社会环境变化导致乡村家庭文化传递功能削弱;现代电视媒体在乡村社会普及阻碍儿童对乡村生活的体验,这些因素导致乡村儿童与乡村社会逐渐呈现出一种隔离状态。这将不利于乡村儿童的健康成长与乡村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需要人们对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的关系进行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3.
14.
徐岩涛 《新语文学习(小学作文)》2010,(1):71-77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创始人,最伟大的小说家之。马克思把他和萨克雷等并称为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相似文献
15.
16.
乡村教师的乡村社会身份是县以下学校任教人员依据城乡二元结构所共有的身份认定。乡村教师乡村社会身份的自我认同是隶属乡村客观属性与追求乡村社会价值吻合的结果。然而,受主客观、历史与现实、国家政策与个体因素制约,乡村教师普遍在认知上理性拒绝、情感上主观排斥和行动上客观逃离乡村社会身份。为保障乡村学校教师的有效供给,开展高质量乡村教学,需减弱“外地化”师资供给方式、在乡村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中渗透乡村理念,积极干涉和解决乡村教师的生命成长需求。 相似文献
17.
乡村学校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构成,承担着在乡村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文化培根的重要使命。作为一种整体性的文化营造,乡村学校文化建设需要跟理想的乡村社会建设联系起来,一方面传承农耕文明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有效的文化记忆;另一方面需要结合新时代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创造一种新时代的乡村文化。长期以来,囿于知识教学的固化和城市文化的强势,乡村学校的文化建设出现了边缘化、脱嵌化和外在化的倾向。走进新时代,乡村学校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建设的必然选择,需要在理念上注重文化建设的整体性;植根理想的乡村生活,注重城乡文化间的融合;注重师生文化建设的主体性身份,提升其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8.
马爱菊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117-120
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一部分,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层面。明确农村社会的主体和对象是农村治理的基本问题,对农村社会分层结构的分析目的在于把握结构变迁中各阶层的社会需求特征,调动各阶层参与农村治理的方式和途径,使农村社会达到良治,进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摆脱传统人治社会的影响,建设法治社会;使国家各方面制度科学有效运行。因此,将农村社会分层与现代乡村治理结合起来,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49年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不仅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对世界格局也发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但学界对于这一年的研究却长期失于单一,尤其是在民众社会生活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南京大学张仁善教授的专著《1949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的面世,使1949年中国社会的研究前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20.
郭凌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3):16-22
乡村旅游的发展打破了乡村的封闭性,推动其从封闭走向开放,乡村的经济发展与外部的广阔地界联系在一起,村民关注的目光不再限于封闭的乡村,村民超越乡村自治提出了更高的民主参与要求,这些要求推动了中国乡村从传统的村民治理向现代公民治理发展,乡村治理在乡村旅游发展的推动下开始了重构,并且重构后的乡村治理反作用于乡村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