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河北省省会一些生活类报纸在“炒卖一条大学生跳楼自杀的消息。连篇累牍的追踪报道,可用“不厌其详、不厌其烦”八个字来概括不但把死者生前的社会关系、各种版本的传闻交待得一清二楚,甚至一些报纸连某校、韩某某这样的称谓都不再含糊了,直呼其真名实姓,把死者仅存的一点  相似文献   

2.
人们在菜场、鱼行、饭店、食品店乃至文具、百货店的价目牌上,看到了错别字,常常投书报社,呼吁改进。听一友人说,其实报上的错别字也是时有所见的,甚至一些销量颇大的报纸也不例外。日前因找资料而翻阅了上海一些报纸,果然所言不妄,错别字纷至沓来,映入眼帘。诸如把墨鱼(乌贼)错成“目鱼”,绿豆错成“录豆”,香莴笋错成“香乌笋”,螺蛳错成“螺丝”,长把鸭梨错成“长巴雅梨”,萝卜错成“罗卜”,黄蕉(苹果)错成“黄焦”,  相似文献   

3.
对正在噌噌长大的南方都市报吹吹冷风,或许不是一件坏事。对诸多媒体采编或经营中这样那样的一些不规范说说“闲话”,应该也不是什么坏事。虽然不好说管多大用.只要能引起当事人和疗救的一点注意,也就足够了。”报纸应向时政期刊学什么”.“新闻的卖相”.“女性在网络传播中的缺席”等,问题新,又不乏独到见解,值得细读。  相似文献   

4.
如此看来,常祝人的“万事如意”、“心想事成”,未必真是好话。对喜欢胡吃海塞者,或许该祝其患轻度胃溃疡或者严重过敏体质;对控制不住要开快车者,或许该祝他得某种运动障碍病;对爱好出入红灯区者。或许应当祝其疲软无能……让其“不要太得意”,更不要万事如意、心想事成才好。要克隆一个著名外交家,得给这“举目无亲的孤儿”克隆一个与样本同样的成长环境(人群),样本的父母和重要社会关系一个也不能少,而如果让克隆人的父母也真跟外交家的父母一样,还得纵向地克隆外交家父母的父母……结论是,“你得克隆整个世界。少一点也不成。”  相似文献   

5.
一张优秀的报纸,必然是好的内容和好的版式的有机统一。遗憾的是,在办报实践中,一些报纸既说不上有好的内容,也说不上有好的形式;一些报纸把“内容为王”的观点绝对化,根本不注重版式设计。我们认为,形式不仅是内容的载体,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讲,形式就是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办好报纸,必须重视版式设计。“可以呼吸的版面”,就是一种值得大家尝试的版面类型。  相似文献   

6.
报纸要让读者爱看,这是所有新闻工作者的追求。比起其他一些社会类报纸、文化类报纸,企业报在让读者喜欢上或许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我认为,企业报是给企业职工看的,增强企业报的“平民意识”,是让职工喜欢我们报纸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或许有人看了文章的题目会感到奇怪:报纸当然是编辑办的了,记者写稿,编辑编稿,然后印出来,就是报纸。怎么可能是报纸来“办”编辑呢?话是一点也不错的。从报纸的“生产流程”来说,报纸是“我”生产  相似文献   

8.
我每天都要翻阅一下报架上的各类报纸,但总免不了有专栏图案上的错别字跃入眼帘。专栏图案错别字,中央级报纸有,地方报纸也有;党报有,专业、企业报纸也有。这些错字并不是一些深奥少见的字,而是一些常见多用的字。如有家省级法制报将“考”写成“”,一家地委机关报把“比赛”的“赛”一撇一捺都丢了。每每看  相似文献   

9.
俗话说;谣言是短命的,谣言不攻自破,造谣者可耻。看了1989年第11期《中国记者》刊登的《“北京风波”中港台报纸造谣40例》,愈发感到在去年春夏之交海外一些报纸不择手段地大量刊登谣言,其可笑、可鄙、可恶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现在,时间和事实这两把利剑已把它戳得稀烂。奇文共欣赏。它给我们提供一个见识的机会,由此而带来的启示或许对今天、今后都是有用的。首先,我们从这些谣言“新闻”中可以看到,海外人士乃至西方世界受到了何种欺骗和愚弄。这正是为什么许多善良的人长期对我国政府采取的果断措施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反对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0.
消息是新闻的主要形式,通常人们把消息称为新闻,是报纸上常见的一种文字体裁。它在我国目前的报纸上刊登时,一般都冠以“新华社×月×日电(讯)”或“本报讯”、“本报专电”等字样。一些比较简短的新闻,也有不带这些字头的。自从有近代报纸以来,传播新闻,就是报纸的首要职责。正如胡乔木同志所指出的:“报纸本是新闻纸”。起初,报纸上的新闻,每条只有几十个字,没有标题。后来,“其题目均为四字成语,逐日更  相似文献   

11.
报纸发表时评受出版周期限制,因此比起网络评论来不免多受一些掣肘.尽管在发表时评方面,报纸“跑”不过网络,也不如网络“跑”得轻松,但这不是报纸“躺倒不干”的理由.报纸是守望社会的“雷达”,一份有操守、有良心的报纸,面对重大事件、热点新闻不应该沉默不语,或者过于“沉得住气”.  相似文献   

12.
一字之差 造成失实 某晚报上曾刊登过一则消息,某村村民因烧山不慎引发山林大火,不仅造成山林损失,自己也不幸遇难。事发后,记者很快赶到现场采访,文章也是以提醒大家注意安全为主题,发稿前还请当地乡政府领导审稿把关,应该说不会有问题。可是稿子见报后,当事人却来报社反映报道失实了。报纸上的死者名字是“廖石仁”,可真的“廖石仁”是死者的哥哥,死者叫“廖石人”。哥哥廖石仁几年前就与子女一起住到县城去了,  相似文献   

13.
在一些精神产品的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中间,出现了“一切向钱看”,把精神产品当成商品的现象。报纸,这个具有强烈阶级性的舆论工具,居然也有人主张要商品化,说什么“报纸是一种商品,是读者花几分钱买来的商品。因此,报纸要满足读者的需要,要对得起读者的几分钱。”这种说法对吗? 我们不否认,报纸的流通和其他商品有某些共同点,人们要花钱买。此外,就“对不上号”了。从价值上看,报纸同商品  相似文献   

14.
国际互联网是不是一种新媒体?它对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冲击有多大?“网”的影响力人们或许难以精确预测,但在感性上受众无疑已实实在在感到了“网”的力量,这张撒向全球的“大网”,正把越来越多的知识受众卷进它的传播圈。 几乎每家上网的报纸目前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如  相似文献   

15.
我每天都要翻阅一下报架上的各类报纸,但总免不了有专栏图案上的错别字跃入眼帘。专栏图案错别字,中央级报纸有,地方报纸也有;党报有,专业、企业报纸也有。这些错字并不是一些深奥少见的字,而是一些常见多用的字。如有家省级法制报将“考”写成“(?)”,一家地委机关报把“比赛”的“赛”一撇一捺都丢了。每每看到这些字,作为同行,我确实感到不安。报纸,从文字学讲,是现代汉文字的教科书。因此,报纸专栏图案文字不仅要规范化,更  相似文献   

16.
要学会读报     
写这个题目,人们或许会不以为然地说:“一个通讯员如果连报纸都不会读,哪还能拿笔杆子写报道吗?”其实会不会读报,对一个通讯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一个通讯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美国著名记者杰克·伦敦把会不会读报作为当新闻记者的必备条件,曾向他的学生发出这样的忠告:“你想当一名新闻记者吗?那就得阅读报纸。”事实上只要不是文盲,都可以读报但不一定会写报道。一个通讯员会不会读报,不只是一个文化水平问题,重要的是“会”。在读报中发现一个新的世界。报纸,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维系着社  相似文献   

17.
在报纸和广播电台的新闻报道中,经常可以读到、听到这样一些行话和简称:“采取特殊措施大力发展二轻工业”,“要千方百计把二轻工业抓上去”,“二轻工业战线”如何如何等提法。有时,也还可以听到、读到“二轻”及其派生出的几个提法。所谓“二轻工业”,就是生产消费资料的轻工业中的一个部分。我觉得报纸和广播也这样  相似文献   

18.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针对一些记者热衷追逐领导的现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说了一番颇为中肯的话:“请记者们把目光放在普通代表身上,不要老盯着领导;要多反映基层代表的声音,让他们多上报纸多上电视,不是官大就有新闻,也不是职务高就有新闻。”此话令我的两眼为之一亮,顿生同感。“基层代表”来自基层,或许他们的理论水平、逻辑思维、表达能力不如领导干部强,但让他们“原汁原味”的话语“多上报纸多上电视”,不仅体现了对基层代表的尊重,而且可以通过宣传,让更多的人听到更多实在的基层声音和观点。这对发扬民主、集…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一些朋友把中央及所属各部门领导的报纸喻为“条条领导的报纸”,把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的报纸称之为“块块领导的报纸”。有些地方报纸编辑部的同志谈起舆论监督报道来,总这样诉说着:“唉,相比之下,条条报搞舆论监督好办,块块报搞起来难啊!”  相似文献   

20.
最近参加了一次被称为“政府行为”的全国性报纸质量检查活动。检查的内容包括舆论导向、编校质量等多项内容。现就采编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归纳于后,或许对我们减少差错,提高报纸质量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