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庭坚学习杜甫,既有继承也有创新,继承在于句法,创新在于风格。比较明代复古诗人学习格调的理论与实践,黄的学习是得当的,也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2.
对于黄庭坚的词,历代评价颇不一致,褒之者如陈师道云:“今代词手,唯秦七、黄九耳,唐诸人不逮也。”(《后山诗话》又如李清照云:“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词论》)贬之者则如陈廷焯云:“黄九于词,直是门外汉,匪独不  相似文献   

3.
秦观、黄庭坚在绍圣元年以后,词作的内容和风格都出现了转型。二人感伤苦闷与故作旷这的创作心态、含蓄典雅与疏宕奇崛的艺术风格体现了北宋中后期词人创作从“歌者之词”向“诗人之词”的转变,对南宋以来的词坛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宋人论诗,并称苏、黄,说明苏轼和黄庭坚的亲密关系和他们在宋代诗坛上的重要地位。苏、黄并称的习惯沿袭了数百年之久,也说明这两位大诗人在文学史上的深远影响。和多才多艺并取得多方面成就的苏轼相比,黄庭坚有其独特性,他一生致力于诗歌形式的探索,作品很有特色,因而诗名很高,得到众多后辈诗人的推崇与敬仰,被尊为“江西诗派”之宗师。  相似文献   

5.
颠覆与指斥:浅谈王若虚对黄庭坚诗歌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若虚诗歌批评注重创作与风格的“天全”、“自得”,因而对不合其审美理想的黄庭坚诗歌多有指责,主要体现在:颠覆黄庭坚宗杜说;以苏黄比较来扬苏抑黄;对黄庭坚具体诗作指疵;对黄庭坚诗歌理论的指斥。这些论评,尽管其中渗透着王若虚个人的诗学趣尚,存在指责失当之处,但相较于宋代的黄庭坚诗歌接受,它具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内容,并进一步从细部特征上探讨黄庭坚诗歌,成为黄庭坚诗歌接受史的一大转折。  相似文献   

6.
黄庭坚不幸落入“北宋党争”的漩涡中,升降沉浮,蒙受冤屈。后期的黄庭坚,逍遥而不消沉,更多转向诗歌与书法的发展,使之成为一名杰出诗人和书法家。  相似文献   

7.
论黄庭坚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庭坚虽以诗名世,但他在北宋词坛上独标一格,称得上是一作手。不过时人与后世对他的词评价颇多分岐。晁补之谓“黄鲁直间为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乃著腔子唱好诗也”(《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陈师道则认为:“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耳,唐诸人不逮也。”  相似文献   

8.
论黄庭坚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庭坚虽以诗名世,但他在北宋词坛上独标一格,称得上是一作手。不过时人与后世对他的词评价颇多分歧。晁补之谓“黄鲁直间为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乃著腔子唱好诗也”(《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陈师道则认为:“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耳,唐诸人不逮也。”(《后山诗话》)将他与秦观相提并论,归入于本色当行的词家之列。其后李清照也将山谷列入能“知(词)别是一家”的词人之中。而清代的陈廷焯却以为“黄之视秦,奚啻之与美玉”,“黄九于词,直是门外汉…  相似文献   

9.
孙芳 《高教研究》2005,21(2):76-79
和整个人类的命运一样,茫茫历史长河中,中国文人命运多舛。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是一位旷世奇才: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在唐诗之后开辟了宋诗新的天地;他是豪放词派的开山鼻祖;他同宋代的著名书法家蔡襄、米芾、黄庭坚一起,号称“苏、黄、米、蔡”;他与画竹名家文同同为“湖州画派”的代表;他具有高度的音乐素养,他的作品中,  相似文献   

10.
苏轼是我国宋代名的学家。诗、词、皆工。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开有宋一代诗歌之新风气;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为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一生仕途屡遭贬谪,其缘由皆与“新旧党争”有关。  相似文献   

11.
赵洪涛 《语文知识》2004,(12):28-28
大家熟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但很少有人知道北宋诗人黄庭坚把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隐括成了《瑞鹤仙》词。全词如下:  相似文献   

12.
大诗人黄庭坚说过:“诗成无象之画,画出无声之诗。”许多吉涛词的描写极富画面的美感,我在这里想探讨的是在语文诗词赏析课中,以绘画作为媒介切入,从绘画美学的角度探幽发微,既赏诗情,也悟画意。  相似文献   

13.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中,号东坡居士,亦称“大苏”,或“二苏”(苏洵长子景先早卒)。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出自一个传统文学世家,早年受到较好的文学熏陶。他善诗善画,善词,善书法,文章更可与韩柳并肩。他的诗现存四千七百多首,取材广泛,立意新颖,既具有宋诗的一般特色,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既有现实主义的精神,又体现了浪漫主义风格。他的书法、绘画也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他的书法被列为“苏、黄(黄庭坚)、米(米芾)、蔡(蔡襄,一说蔡京)四大家”之首。…  相似文献   

14.
北宋中后期,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声势浩大,影响深远。尽管由于新旧党争的关系,不见周邦彦与苏轼、黄庭坚等人有何交游,但这股雄劲的文艺思潮必然会对周邦彦词的创作产生影响。这可以从周邦彦与苏轼文人圈及江西派人士之间的关系;从后世大量论词杂著里对他创作的相关评价,并与黄庭坚相关的诗论词论相比较;从黄庭坚、周邦彦在创作和风格上与杜甫的渊源等几方面看出。  相似文献   

15.
晏几道是北宋中期著名词人。在柳永的推动下,当时慢词之风盛行,小山却醉心于今词的创作,且取得了最高的成就。究其原因就是小山顺应了当时文学发展的大势,借鉴了黄庭坚的诗歌“句法”理论,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今词创作中,大大丰富和深化了今词的抒情手法和功能,从而将今词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小山词作中的“诗人句法”具体可以概括为:比兴寄托的抒怀手法;跌宕顿挫的结构布置;“点化”、“诗眼”的造句技巧。  相似文献   

16.
千百年来的褒贬毁誉,对于北宋大诗人黄庭坚来说,也许是一种历史的殊宠。山谷的诗作与诗论留给后人的争议直到今天也并未了结,相反地,思维方式的更新和超越,把这个古老的话题引入了崭新的天地。就黄庭坚的诗论而言,如果仅是盯在“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无一字无来处”来做翻案文章,未必能翻出多少新的“花样”。  相似文献   

17.
释“夜来”     
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夜来”一词,部编教材未注。长期以来课堂讲解和现代汉语翻译,差不多都说成“在夜里”或“入夜以来”,这种解释,实属望文生义,于理不通。试想:诗人怎么知道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多深的大雪?再如白居易的《观刈麦》中:“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其中的“夜来”解成“夜里”或“入夜以来”,也说不通。夜里刮南风,诗人怎么能看到“小麦覆垄黄”呢? 其实,“夜来”一词,即“昨天”之义,是方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以“味”论诗。以味论词,始于金代元好问。元氏在《遗山自题乐府》中举出黄庭坚的《渔夫词》和陈与义的两首《临江仙》,作为有味词的代表作。文章分析了这三首词后,认为元氏所谓“词味”,指的是含蓄委婉地包含在词中的深层意思。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南宋中叶以后的诗坛上曾产生过一个所谓“四灵”派。他们的代表人物是生活在浙江永嘉(今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他们的字或号中均有一个“灵”字,因此得名。他们反对以黄庭坚等人为代表的“江西诗派”“资书以为诗”的主张,而宗法晚唐诗人贾岛、姚合,要求以清新刻露之词,写野逸清瘦之趣。  相似文献   

20.
黄庭坚为江西诗派鼻祖,以宗杜为主,但这并不影响他对李白的喜爱和欣赏,他是宋代诗人中学习李白较为突出的一位,其今存的诗、词、文中歌咏或评说李白的材料多达22条,其中词1首,诗5首,文16篇。书法家、诗人、学者身份的黄庭坚对李白的接受和继承,在整个宋代李白接受史上具有较为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