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等职业学校推进诗词进校园工作,努力推进诗词教育与学校德育、校园文化建设、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努力以诗育德、以诗启智、以诗塑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诗是开启心灵的艺术,诗可以提升人的文化素质,赏析诗词的关键还在于对诗词意象的把握与意境的探究上。  相似文献   

3.
王晓燕 《科教文汇》2009,(24):117-117
诗词是抒情的艺术,每首诗都含有诗人的思想感情,隐含着诗人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观点与态度。这些主观情感态度就是诗词本质,灵魂之所在。古代就有“诗言情”、“诗言志”的说法。闻一多先生也说:“诗是被热烈的感情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我们鉴赏诗词,就要理解诗词的感情,只有把握了诗情,才能走进诗人的心灵,才能正确地领悟诗词的内涵。那么又如何人手呢?  相似文献   

4.
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不再让学生机械死板的去学、去背、去记,而是让他们在音乐中,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中,在浅吟低唱的吟诵中,用心感受诗的意境,诗的美妙,在愉悦的心境中赏析古典诗词。  相似文献   

5.
正一本诗词爱好者的入门手册一本诗词爱好者的创作指南定价:15.00元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宋词到元曲,从李白、杜甫、白居易到苏轼、陆游、辛弃疾,中国的诗词创作历千百年而不衰。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可以不写诗,但不可不读诗,不可不了解诗。  相似文献   

6.
孙佑美 《中国科技信息》2010,(2):197-197,199
课程的社会性与学习者个性的统一,这是当代许多国家课程改革力求实现的目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与适应性。这一变化,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二十一世纪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诗词教学校本教材的研究与改革,依托中华诗词之国粹,以诗育德,以诗启智,以诗明理,以诗砺志,以诗冶情,以诗化人,创建了以诗育人校本课程开发的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7.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诗词百花丛中,回文诗词和回环诗历来为人们所称颂,无疑是其中的奇葩.  相似文献   

8.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诗词教学的有效途径:激活课堂,读写结合,让孩子走进诗词;延伸课外,拓展阅读,让孩子会读诗;家校联手,营造氛围,让孩子爱读诗。  相似文献   

9.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诗词百花丛中回文诗词和回环诗历来为人们所称颂无疑是其中的奇葩。  相似文献   

10.
张欣然 《百科知识》2021,(21):62-63
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特殊的格律和句法韵律的特点,更决定了诗词翻译的难度.我国诗词翻译以许渊冲先生的成就为最大.许教授以其杰出的诗词译文作品和深厚的理论研究,被称为"诗译英法唯一人".他倡导的"三美"初见于鲁迅的《自文字至文章》.在鲁迅的"诵习一字,故其所函"的三美释义中,意美感心,音美感耳,形美感目.许渊冲的"三美理论"原则得益于其在中国古诗词翻译实践中的感悟和体验.因而,"三美理论"对文学翻译,特别是"唐诗中意象、韵律以及情感的传递有重要指导意义".在"以诗译诗,以韵译韵"的美学主张下,诗词翻译应突出诗意的"意境美"、神韵的"情感美"以及音韵的"节奏美".而"形象美"将汉语的平仄、韵脚孕育于英文的扬抑、音韵之间,体现了"诗词句式的长短和对仗工整方面,尽可能的形似".  相似文献   

11.
赵小郁 《科技风》2012,(17):175+177
唐代诗词是我国诗词之美的最高境界,到了李商隐阶段将唐诗原本就已很高的境界又提高了一个层次,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程度.这首诗就是李商隐诗歌精品中的精品,其实也是社会发展在人类精神世界中的必然结果,细细品味使人浮想联翩.  相似文献   

12.
正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宋词到元曲,从李白、杜甫、白居易到苏轼、陆游、辛弃疾,中国的诗词创作历千百年而不衰。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可以不写诗,但不可不读诗,不可不了解诗。  相似文献   

13.
正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宋词到元曲,从李白、杜甫、白居易到苏轼、陆游、辛弃疾,中国的诗词创作历千百年而不衰。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可以不写诗,但不可不读诗,不可不了解诗。  相似文献   

14.
正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宋词到元曲,从李白、杜甫、白居易到苏轼、陆游、辛弃疾,中国的诗词创作历千百年而不衰。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可以不写诗,但不可不读诗,不可不了解诗。  相似文献   

15.
正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宋词到元曲,从李白、杜甫、白居易到苏轼、陆游、辛弃疾,中国的诗词创作历千百年而不衰。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可以不写诗,但不可不读诗,不可不了解诗。  相似文献   

16.
成歌 《科教文汇》2008,(32):274-274
人说文学和音乐是姐妹艺术,诗歌和音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我国台湾著名作家琼瑶借鉴古代《诗经》里的《蒹葭》一篇创作的歌曲《在水一方》将音乐和诗词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表现了如诗如画飘渺朦胧的唯美,也体现了诗与音乐的和谐统一。一首好诗词,体现的不仅仅是它崇高的文学价值,更体现了它的音韵美和艺术特性。  相似文献   

17.
韩望舒 《知识窗》2008,(1):26-27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官员是文人出身,能诗善文,因而他们在批阅民间纠纷冲突案牍公文,甚至在官府断案的判决书中,也常常运用诗词等文学形式,这就使得本来刻板冗琐、枯燥无味的法律文书有了独特的文学韵味。  相似文献   

18.
正定价:15.00元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宋词到元曲,从李白、杜甫、白居易到苏轼、陆游、辛弃疾,中国的诗词创作历千百年而不衰。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可以不写诗,但不可不读诗,不可不了解诗。  相似文献   

19.
李商隐诗的意象和李煜、晏几道词的意象具有相似性,那就是他们的诗词意象都趋向于轻柔、细小化。然而,面对同一个意象他们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反映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20.
郑愁予是中国的现代诗人,但他的诗歌中蕴含着浓郁的东方意象,自觉地回归古典诗词中传统的审美意境,他的诗以婉约清丽,苍茫迷离的古典审美情调,和波澜壮阔的情感意味,在现代中国诗坛的舞台上,历久不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