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比喻"是一种语言艺术。课堂教学恰当地引用"比喻",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在生物教学中,碰到抽象性较强的概念或原理,选用适当的具体事物,用比喻的认知功能来说明微观、抽象的原理,用已知来开拓未知,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一个好的比喻,能使学生加深记忆,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一、比喻和比喻教学的概念所谓比喻是利用两类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个事物(本体)比作另一事物(喻  相似文献   

2.
修辞手法     
比喻考点分析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联系二者的词语)组成,它包含明喻、暗喻、借喻、博喻、通感五种。构成比喻的条件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物,利用它们之间在某一方面的相似点来打比方。比喻的作用:一是对事物的物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  相似文献   

3.
比喻是汉语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格,它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一般认为比喻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喻词。比喻的基本类型包括明喻、暗喻、借喻。其中明喻的构成方式是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像、如、似、仿佛"等一类的喻词,明确地表示是用乙事物来比况或说明甲事物。但是含有"像、好像、如、仿佛"等词语的句子不都是比喻句。比如:"我鼻子陡然一酸,像是要哭出来。"(阿累  相似文献   

4.
比喻就是我们常说的"打比方"。好的比喻可使文章的语言生动鲜明,使事物的特征形象具体,让人回味无穷,进而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一、比喻要贴切。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必须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二者之间又具有某种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5.
比喻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最常用的技法之一,它就是在描写事物、说明道理或论证观点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事物或道理或观点来打比方,使描写生动形象,说理形象具体,论证浅显易懂。比喻通常都有本体和喻体,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是崩来比喻的事物。  相似文献   

6.
比喻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最常用的技法之一,它就是在描写事物、说明道理或论证观点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事物或道理或观点来打比方,使描写生动形象,说理形象具体,论证浅显易懂。比喻通常都有本体和喻体,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是用来比喻的事物。本体和喻体之  相似文献   

7.
一叶蔽目     
胡漪 《课外生活》2012,(8):46-47
成语含义比喻为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事物的全貌或问题的本质。成语造句一叶蔽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  相似文献   

8.
正比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打比方"。好的比喻可以使文章的语言生动鲜明,使事物的特征形象具体,让人回味无穷,进而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1.比喻要贴切。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必须是不同的两种事物,二者之间又具有某种相似之处。如:"这是一个男孩子,头发有两寸来长,乱蓬蓬的,活像一个喜鹊窝;浓  相似文献   

9.
比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打比方"。好的比喻可以使文章的语言生动鲜明,使事物的特征形象具体,让人回味无穷,进而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1.比喻要贴切。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必须是不同的两种事物,二者之间又具有某种相似之处。如:"这是一个男孩子,头发有两寸来长,乱蓬蓬的,活像一个喜鹊窝;浓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上看到了胡老师的《是"比喻"还是"对比"》这篇文章,我有不同看法。"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我认为是比喻而非对比。比喻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正如  相似文献   

11.
比喻的机制     
比喻的机制在于它的物质基础和心理基础。物质基础即作为本体和喻体的事物的复杂的属性。心理基础即把这种属性整理成一个新秩序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分解、综合、发散、选喻"四个阶段。"分解"使事物的属性形成一个开放、有序的层次体系。这个体系的开放性和它的调控机制是比喻常新的内在根据。"选喻"时在符合"远而通"的原则之下产生的"衍射"现象是比喻的美感源泉。  相似文献   

12.
比喻是出现最早、使用最频繁的修辞格的一种,它随着语言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复杂的表现形式,如比喻体或相似点出现多样化,又如喻体为几个事物的关系等等。为了说明的方便,我们将具有多个相似点或多个喻体事物的比喻称为复杂比喻。如果一个比喻只有本体是几个事物,而喻体事物和相似点都是单一的,那么这个比喻仍不能算作复杂比喻。如:  相似文献   

13.
有些同学,只要一看到句子中有"像"、"是"、"成"一类的词,就认定是比喻句,这是不正确的。那么,什么是比喻呢?比喻就是在说明或形容某种事物时,不直接描述,而是用同它相似的另一种事物打比方的描写方法。比喻一般是  相似文献   

14.
1.比喻比喻的最大特点是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高深的事理浅显明白,使复杂的事情清晰突出,使抽象的事物生动具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人们也就常常使用这一方法来比喻其它事物或说明其它事理,在原有词语的基础上赋予新义而创造出新词语。如:"牛狼"指那些骑自行车或摩托车进行抢劫东西的人;"店鼠"指在商场偷窃的人;"贷虫"指骗取银行贷款,恶意欠贷不还吞  相似文献   

15.
本质思考     
生活中的一些人或事,其外表和内里有时并不是一致的,甚至还是相反的.我们常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来比喻人或物外表好而本质坏,这里,"金玉"是现象,而"败絮"就是本质.当然,如果反过来说呢,"败絮"只是现象,而"金玉"就是本质了.我们所说的"本质思考",就是要多多注意思考事物的本质,看到内在的具有深刻意义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本质思考     
生活中的一些人或事,其外表和内里有时并不是一致的,甚至还是相反的.我们常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来比喻人或物外表好而本质坏,这里,"金玉"是现象,而"败絮"就是本质.当然,如果反过来说呢,"败絮"只是现象,而"金玉"就是本质了.我们所说的"本质思考",就是要多多注意思考事物的本质,看到内在的具有深刻意义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本末倒置     
"本末倒置"这一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意思是把树根和树梢颠倒过来。本:树根,比喻事物的根本。末:树梢,比喻事物的枝节。置:放置。"本末倒置"比喻主次颠倒。  相似文献   

18.
一叶障目     
词语含义 比喻为局部或暂时现象所迷惑.看不清事物的全部、主流或本质。 成语示例 毛泽东《论持久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  相似文献   

19.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就是人们常说的打比方。一般是用具体的、浅显的,人们所熟悉的事物去描写或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用来打比方的两个事物,必须有某些相似的地方,这样才能运用比喻。一个比喻句是由三部分组成,即被比喻的事物(本体),用来做比喻的事物(喻体)和比喻词,  相似文献   

20.
比喻的本质是"两者似是而非",由本体、喻体、相似点、相异点和喻词等要素构造.着眼事物(概念|词语)的相似处设喻,是事物性比喻,简称物喻,长于状物;抽取事件(命题|句子)的共同点设喻,为事件性比喻,略为事喻,传统语文学称作比或引喻,重在明理;而在事物和事件之间打比方,形成混合型比喻,简称物事喻,便于摹态.中学语文里,三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