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塘湖春行(略)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选出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水面初·(才)平云脚低。B.几处早·(早晨)莺争暖树。C.浅草才能没·(遮住)马蹄。D.最爱东湖行·不足·(不够)。2.按要求填空。《钱塘湖春行》中描写初春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似文献   

2.
<正>春是古诗中的常客,像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之美既因为万物萌发、景色别致,也在于节日欢庆与外出游乐。春节、元宵等喜庆节日接连不断,立春、春分等美好节气纷至沓来。晏殊《破阵子·春景》便是一首刻画春日节庆的绝妙词作。破阵子·春景  相似文献   

3.
【创意说明】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本中的第25课由五首词组成——温庭筠的《望江南》、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武陵春》、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五首词按诗人所处的年代顺序编列,都是古诗词中的名篇。  相似文献   

4.
<正>大德歌·春⊙[元]关汉卿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关汉卿的大德歌分别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以一位闺中女子的口吻抒发其久久盼望离人归来,而屡屡失望的相思之苦。这首是写春季的,以春季而人未归,抒写女主人公的哀怨情愫。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3年“热河事变”,日本法西斯的铁蹄践踏了中国的大好河山,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 1934年春,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下,上海的进步电影工作  相似文献   

6.
<正>南宋爱国主义词人辛弃疾在《摸鱼儿·更能消》写道:"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此诗抒发诗人心中的惜春之情。春天是美好的,能引发诗人万千感慨,古今中外盼春、咏春、赞春、惜春、伤春的诗句不胜枚举。春风浩荡,阳光明媚,多少人在这美丽的季节里,不负春光,辛勤耕耘;又有多少人荒废春风,虚度光阴。女诗人灯灯  相似文献   

7.
寒假里的读书时间,我选择了看《森林报》。《森林报》是苏联作家维·比安基的作品,也是译林世界名著。它就像我们手边一份真正的报纸一样,详尽生动地报道了森林里每天发生的各种新鲜事。它按春、夏、秋、冬的顺序,为我们描画了森林里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面。  相似文献   

8.
r全A下.全全全全童t奋.会‘全奋‘吞.-量奋‘全人了.合.全堂全童全么里人下.吞‘空全·觉全·分全全。.‘叉全吞‘吞‘。.全‘‘全·全全二,.令-全。- 春望 杜甫(语义卜册2。课)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  相似文献   

9.
《春》说课     
<正>[课文精析]春天展现着美丽的世界,春天带来簇新的希望。朱自清的散文《春》就表现了这种意蕴。作者用清新、活泼、优美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春日图景。《春》有丰富多彩的表达艺术,其中之一是一幅一幅地展示美好的画面。《春》全文共10段,写作思路为“盼春—绘春—赞春”。其中,“绘春”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具体结构为:第2段写春之新鲜,第3-6段写春之美好,第7段写春之活力。  相似文献   

10.
刘辰翁以擅写春词和节序词著称,《柳梢青·春感》是其众多咏春词中的一首。词写春但不颂春,而是刻意写春临时节异族入城后出现的怪异景象,以及词人此时独特的情怀。作品充满了深沉的麦秀黍离之悲,荆棘铜驼之恨,是一首别具怀抱的咏春词。词作承载了家国兴亡的重大主题,思想内容更为深刻,情感更为丰厚,具有更高的立意和更阔大的意境。  相似文献   

11.
自来论诗,少有论及《风》之源者。据《尚书·舜典》:帝舜命夔“典乐、教胄子。”于是夔“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萧韶九成,凤皇来仪。”此谓歌南风之诗及其效果。于是便有歌南风诗可以治天下说。《史记·儒林传》:“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又《乐书》:“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礼记·乐记》亦有同样记载。《乐书》并谓舜弹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疆心,故天下治也。”这不仅说明了南风诗的源起,而且说明了南风诗有治天下的重要作用。治天下,自然是古人夸大了,不过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诗歌和音乐陶冶人的思想情操的作用,不能不说是有很强的观察力。诗何以谓为“南风”,《礼记·乡钦酒义》:“宾必南乡,东方者,春之为言蠢也,产万物者,圣也。南方者夏,夏之为言假也,养之长之假之,仁也。……”史公亦云:“南风,  相似文献   

12.
在唐宋诗词中,"春衫"多用来表示男性着装,尤其是青年男性的着装,也有用春衫直接指代男主人公的。春衫作为男性着装的说法,是唐宋诗词约定俗成的用词习惯,尤其是唐、北宋以及南宋前期,几乎成为男性着装的专用词语;直到南宋中晚期,才有极少数作为女性着装的说法,这种说法,应该是男性着装说法的后期演化用法。而"红袖"常被用来指代女性。用女性特征极强的红色作为修饰语,来描写女性衣袖,甚至直接指代女性,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还是用唐圭璋"春衫纵马,红袖相招"来概括最为精当,这"纵马"的"春衫"在《生查子·元夕》词里,只能由欧阳修来充当了。换句话说,"泪满春衫袖"的只能是"春衫"欧阳修,而非"红袖"朱淑真。  相似文献   

13.
忆王孙·春词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高楼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赏析李重元,传世词作仅《忆王孙》四首(春词、夏词、秋词、冬词),这一首为其四首中的春词。这首词  相似文献   

14.
一、境空题:1·物体的、叫温度,要准确地判断或测量温度需要使用、、·2体温计的刻度范围通常是一,每一小格是..3.固体分.和、两类,它们的一个重要区别是。4汽化的两种方式是_和_.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_、_和.蒸发过程要热.5·沸腾是在液体、、、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在液体沸腾过程十,虽然不变,但是要、热.6·使气体液化的主要方法有、和一.7·物质从.态直接变为.的现象叫凝华,凝华过程要、热.8.境出下列各题的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其在变化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门)用钢水浇铸火车轮。;(2)春秋夜晚出现或…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的《春》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 ,全文短小精悍 ,仅 731字。它以诗的笔调 ,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 ,赞美和歌唱了春的创造力以及带给人们的无限希望 ,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 ,是一曲春的赞歌。文章语言朴素自然 ,新鲜而富有风趣 ,最突出的表现是大量修辞格的运用 ,通篇几乎每句都运用了修辞格。本文拟就《春》的修辞格进行评点式赏析。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 (用反复手法表达出盼春的急切心情 ,用拟人手法表示春到来的欢欣…  相似文献   

16.
鹧鸪天·春暮黄昇沉水香销梦半醒,斜阳恰照竹间亭。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莺宛转,燕丁宁。晴波不动晚山青。玉人只怨春归去,不道槐云绿满庭。[赏析]这首词写的是青春的伤感。作品对人物的内心刻画入微,笔触清新自然。词的上片,写这位女主人公春昼梦初醒的无聊之状。"沉水香销梦半醒,斜阳恰照竹间  相似文献   

17.
一、回顾知识,入新课 师:寒来暑往,四季更替,历来文人墨客对春尽情地抒写称颂。朱自清的散文——《春》独具特色。可以说它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曲春的赞歌。上节课我们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理清了写作思路,回顾知识后回答:围绕春写了哪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18.
石泽镒同志《别开生面的美的赞歌——读“陌上桑”》一文(见《中学语文》1982年第2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能给人以启发。但有一些看法,还值得商讨。石文认为:“罗敷善蚕桑”的“桑”,是“植桑”。特意注明,“不是采桑。若解为‘采桑’,则与下句的‘采桑’相重迭了”。其实,中国古代劳动妇女,一般是从事采桑养蚕的劳动。如《诗经·七月》中:“春日载阴,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爱求柔桑。”南朝乐府民歌《采桑度》中:“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初曲。”因此,一般注释:“蚕桑,以名词为动词,指养蚕和采桑”(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这是言之有据的。再说,先  相似文献   

19.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它脍炙人口,俊雅清新,读来似行云流水,似轻歌短笛,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这不能不归功于它独特的艺术特色。一、构思精巧、独具匠心从整体看,《春》是按盼春、绘春、赞春这一顺序构思的。先写春未至时人们对春的渴盼,再饱蘸笔墨写春至时的美景,最后以饱满的激情盛赞春的蓬勃活力,深化主题,令人回味无穷。而这种构思又与作者思想感情发展是一致的,整篇文章似乎是作者正在向你娓娓地描述、柔柔地低语,好像注满春水的小溪叮叮咚咚地把读者带进春的意境。从局部看,作者绘春时,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先…  相似文献   

20.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