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文言文中,有些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同义复词,二是偏义复词。本文以中学文言文中出现的同义复词与偏义复词为主,对这一文言现象作一肤浅探析。一、同义复词同义复词是指古汉语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语素复用,并列构成的合成词。构成同义复词的几个语  相似文献   

2.
同义复词这种词汇现象萌芽甚早,但由于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从语用角度看对其进行研究并不是特别急迫,所以导致长期以来对这一问题的忽略。对它的认识判定难,理解释义难,从而导致了古今人在训释实践中的许多疏漏和错误。  相似文献   

3.
同义复词这种词汇现象萌芽甚早,但由于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从语用角度看对其进行研究并不是特别急迫,所以导致长期以来对这一问题的忽略。对它的认识判定难,理解释义难,从而导致了古今人在训释实践中的许多疏漏和错误。这里就高中语文教材在对同义复词注解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两点意见。(一)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对“同义复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存在较大的问题,绝大多数仅仅笼统地加以解释,只有少数的指明了二者同义,例如“仇雠”,直接点明“雠”与“仇”同义。虽然这样处理绝不能视之为错误,但自始至终都没有一处将这类现象作为一个重要问…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妩媚”、“窈窕”、“灿烂”等一些常用联绵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同义复词凝结成联绵词的三种主要类型:单字自由运用程度减弱型;词义引中型;字形变化型。  相似文献   

5.
联绵词是汉语词汇中一种独特的词,来源复杂,其中之一就是从同义复词演进而成。从中可看到,同义复词向联绵词的发展,其主要途径是借助于词形变化来实现的。词形变化中又以联绵词上下两字的偏旁同化为特色,从而把上下两字同化为一个整体。这种词形变化对词的性质、内涵有一定的影响,是同义复词向联绵词演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6.
同义重用词,有的称为“重言”,有的称为“同义连用”。其特点是把作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两个或几个单音词放在一起使用。它们分别使用时,往往各自保留其原来的词义,但连在一起使用时,它们又着眼于共同之处。取其整体意义, 教这种语言现象时,切勿搞字字落实,把一些按整体意义解释的词释得支离破碎,造成读通句子的障碍, 现结合教材,简作例释。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殂死亡;崩,古时也指皇帝(?)死亡,崩殂重用,只能看作一个词,解作一个词,解作“逝世”、“去世”。  相似文献   

7.
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不能不讲安徽枞阳中学马茂书高中四册第七单元“单元知识和训练·文言文的翻译·词语的翻译”,讲翻译文言词语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很必要。但遗憾的是,古汉语里常见的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现象却未提到。连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词谓之同义复词,顾炎武...  相似文献   

8.
在文言文教学中 ,我们注重单音词的教学 ,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文言文课文中 ,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同义复词 ,在古汉语中称为“连文”或“同义连用”。“同义连用”是古汉语中一种普遍而特别重要的现象 ,但由于字、词的古义在后代往往消失 ,因而易造成对同义复词的误解。在中学文言教材中 ,课本编者也常常将同义复词仅从单个语素的角度去理解 ,因而往往不得其义而发生误释 ,这是不得不辨的。  相似文献   

9.
一、同义复用 同义复用是指两或两个以上同义词的连用。连用的同义词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例如: ①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 思,无它异也。”(范晔《乐羊子妻》) ②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木兰诗》) 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  相似文献   

10.
<正>一、革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苏教版课本注解:"燕、赵同时为秦所灭,此时韩、魏、楚皆已灭亡,故称‘革灭殆尽之际’。革,改变,除去。"首先,此句的解释并不准确,"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所表述的是燕、赵处在将要被秦所灭的危险关头,而不是注释中所说"燕、赵同时为秦所灭"的结果。其次,"革,改变,除去"这个注解也不准确。"革"本义为去了毛并且加过工的兽皮,引申为动词时虽有"变革、更改"之常用义,但也有"除去、消灭"的意思。《楚辞·天问》:"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蒋骥  相似文献   

11.
考索古籍中同义复词的使用情况及其意蕴,旨在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言语现象的规律,俾古文的标点、注译、校勘乃至教学工作有所裨益。所谓“同义复词”,是指同义词连用、并列构成的复合语词。从词类上可以分成实词型和虚词型两大类。从音节上看,以双音节居多数。同义复词的语法功能只相当于一个词。恰当运用同义复词,可以收到强调语意、加强语势、韵文足句和行文变化的修辞效果。运用同义复词的理论,还可以进行训诂,为古文的标点、注译刊谬补正,帮助古文教学辨析疑难词义。至于为汉语词源学、词汇史以及词典编纂工作提供感性材料,恐不无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同义复词是指两个意义相同的语素连在一起使用,共同表达一个完整意义的语言现象。在一些已出的成语词典中,由于编撰者对同义复词这种语言现象的认识不够明晰、深入,往往犯下强行分释、以今律古、望文生义的错误。通过对壁垒森严、清闲自在、纷纭杂沓、冥顽不灵、曲意承迎五个成语的释义考订,希望词典编撰者重视同义复词这种语言现象,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词典编撰质量。  相似文献   

13.
<正>本书借鉴、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充分揭示同义复词产生原因、途经、特点、功能的基础上,就目前最权威的大中型语文辞书《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同义复词进行全面考察,纠误补漏,为语文辞书的编纂提供大量可资借鉴的实证,为语文辞书收释同义复词提供收录原则、释义方式、编排处理等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因此,本研究成果将有力促进语文辞书的编纂质量,充实训诂学的内涵,扩大训诂研究成果,能为大、中学语文教师进行词语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言文中有不少词的意义,从古至今是有发展变化的。同一个词,古义和今义有或多或少的差别。如果依照现代汉语来理解,就会陷于谬误。特别是那些古今词义已发生了变化的常见词,容易忽略过去,容易弄错。如: 穷现代汉语里的“穷”是指“贫困”,而在文言文中是指“不得志”或“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鹊楼》)一要想尽目力而向远看,再上一层楼吧。回现代汉语里的“回”是指“返回”,而在文言文中是指“拐弯”。“碧水东流至此回”。(《望天门山》)——青绿色的水向东流到这儿拐弯儿了。江现代汉语里的“江”泛指一切江,古人所谓的“江”,专指“长江”。“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楚国有个过长江的人。  相似文献   

15.
文言文中的偏义复词指的是只有一个词素起作用的双音节复合词.换言之,偏义复词的两个词素中的某一个词素的意义代表了整个复合词的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凑足音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偏义复词,又叫复词偏义,它是由两个含义相反、相近和内比联系的单音节语素构成的复音词,在构成复音词的两个单音词里,只取其中一个语素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而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和补足一个音节的作用。由于在复音词中只偏取一个单音词的意义,所以叫“偏义复词”,或者叫“复词偏义”。如: 1.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孔雀东南飞》)。“父兄”,偏义在“兄”,“父”是衬字。而且对“父”不能用“性情暴如雷”,加上兰芝无父。意即我有亲阿哥,性情很急躁。(“父兄”词义相近) 2.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同上) “作息”,偏义在“作”,“息”是衬字。意即夜夜辛勤、劳作,孤单单地受尽折磨。(“作  相似文献   

17.
冰心是一位与世纪同龄的现代著名女作家,她学贯中西,才华横溢,创作繁富。在长期的创作中,冰心形成了轻柔典雅,清新隽永的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的外衣则是其作品的语言特色。冰心自小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她熟读古典诗词,名家名篇。五四以后,她又大量学习吸收新词新语并用于创作和翻译。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凝炼精粹优美灵动的语言风格。她的作品中,不少词语都带有个人习惯和情调,同义逆序词就是其中的一个小类。 逆序词又称倒序词,其起源很早,先秦两汉典籍中已不鲜见。如《诗经·桃夭》第一章有句云“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第二章则为“之子于归,宜其家室”。“室家——家室”互为逆序。又如《诗经·东方未明》第一章句云“东方未明,颠倒衣裳”,第二章为“东方未明,颠倒裳衣”。“衣裳——裳衣”也互为逆序。他如屈原《楚辞》中的“长久——久长”;汉蔡琰诗中的“离别——别离”;《后汉书》中的“忌讳——讳忌”,还有友朋——朋友、心腹——腹心、训诂——诂训等等都见于先秦两汉典籍。这类同素异序词都是一正一逆,体现了汉语构词方法的灵活便巧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同义双音词解释往往容易被忽略。原因大致有两方面:一是教师可能不够重视,或者未能深入钻研这方面的知识;二是学生自然而然把它们与现代汉语的词义混为一谈。其实,我们今天看到的文言同义双音词并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词组,这和现代汉语里面的双音节词是有区别的。下面列举课文或课外读本中的典型例子以引起师生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2007年3月版)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中的"省"字注为"曾经".对此,笔者未敢苟同. 笔者查阅了<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和<古代汉语常用词词典>等工具书对"省"字的注释,未发现有"曾经"的义项;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第二册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中有“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一句,课本注“窥伺效慕”为:“暗中观察,效仿羡慕。”看似字字落实,实则有望文生义之嫌。因为“窥伺”与“效慕”都属于同义复词。所谓同义复词.就是连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词.古人称之为“重言”“复语”“连言”“连语”。如“窥伺”二字同义,都是“偷看”的意思;“效慕”二字也同义.都当“仿效”理解。《汉语大字典》中“慕”义项一为“模拟;仿效”,所引的第二个例句就是柳宗元文中的句子。徐中玉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窥伺效慕”也是作“偷看效仿”解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