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以(复)绝千古的才情受到历代读者的倾慕,其《赤壁赋》更是因高邈难攀的文境而深得后世推崇.对于这篇旷世之作,人们往往读出的是作者超旷的胸襟、缥缈的禅意和随遇而安的“乐观”.这种解读显然是依据“言为心声”的理论,采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对作者与作品的关系所作的阐释,虽未为不可,却不免有郢书燕说之虞.如果立足于文本本身,从互文性视角重新观照,或许会别有所得.  相似文献   

2.
《赤壁赋》是宋朝大作家苏轼的一篇著名作品。他曾经两次游赤壁,都写了文章。我们现在要介绍的这首《赤壁赋》,在有些选本或文集中往往称为《前赤壁赋》。其实周瑜大破曹操的赤壁,在现在的湖北  相似文献   

3.
姓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籍贯:四川眉山人。相貌:多髯。成就:唐宋八大家之一。出场篇目:人教版必修Ⅱ教材中《赤壁赋》。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才,诗词文书画,无所不精且多所创新,词创豪放派,书列宋四家,画开文人风……但令人钦佩的不仅仅是他的才华,更是他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4.
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之后,他曾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下了著名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及两篇赋,即《前赤壁赋》和  相似文献   

5.
6.
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之后,他曾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下了著名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及两篇赋,即《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选入高中教材的《前赤壁赋》以泛舟赏月为题材,用画笔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借洞箫幽怨论辩人生,融感情于景物,寓悲愤于旷达,用语缜密,意在言外。清代方苞读到《赤壁赋》时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  相似文献   

7.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是国家在定员官吏之外设置的闲官。苏轼被贬黄州的诏令明文规定,“不得签书公事”,“使思过而自新焉”。这对满腹经纶、立志“兼济天下”的苏轼来说,不啻一种更沉重的打击。传说黄州是当年火烧赤壁的古战场。苏轼曾两次游览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两篇精彩绝伦的散文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一首气势磅礴的千古绝唱。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选编了苏轼的《赤壁赋》,《后赤壁赋》亦选入第四册读本。笔者拟对苏轼此时期的思想感情做些探究,以期…  相似文献   

8.
苏轼的《赤壁赋》包括《前、后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两文均以"赋"记游,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则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初秋江上夜景,后赋描写孟冬时节江岸上的活动。赤壁景色相似,都具诗情画意,但意境不同。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赋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生动地描绘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给人以自然壮阔之美。《赤壁赋》千古传颂,至今仍令读者获得无穷无尽的艺术享受和人生领悟。本文试从异同角度对两赋进行艺术特色的鉴赏。  相似文献   

9.
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伽修行者……(林语堂评苏轼)。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至黄州,做团练副使。其间,他数游赤壁,之后写下了这篇《赤壁赋》。文章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借赤壁之景,抒乐观之情,以水、月为喻,言人生之理,景、情、理融合一体,可谓文采灿烂,字字珠玑。  相似文献   

10.
龚惠琼 《语文天地》2015,(10):22-23
弗洛伊德说:“一仆不能同时服侍两主。可怜的自我,其所处的情境更苦;它须伺候三个残酷的主人,且须尽力调和此三人的主张和要求。……此三个暴君为谁呢?一即外界,一即超我,一即伊底(本我)。我们若观察自我同时努力满足或顺从此三者,便不禁要将自我化作人身,而以之为独立的存在体。”这样,“自我”和它的三个主人的关系,也就决定了一个人的人格。那么,一个人要保持自我的和谐关系,他就必须调停自我与它的主人的关系,即与本我、  相似文献   

11.
英语世界学者对苏轼文赋的研究和题画诗的研究,不如对苏轼其他文学成就的关注那么广泛和深入。本文从英语世界的苏轼《赤壁赋》研究概述、"赤壁赋"的英译、《赤壁赋》的英译注释与评论、苏轼《赤壁赋》原文本的解读等方面对英语世界学者对苏轼《赤壁赋》的译介做了梳理,并对译介过程中出现的误读、误释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苏轼两篇《赤壁赋》在叙事学方面的建树,体现在叙事学的叙事时间、环境、情节、视角等多个方面。两篇赋作的内容和主旨的各异,表现出文章叙事手法的多样性。具体表现在叙事时间上的承接性、叙事环境上支配与从属互现、叙事情节的多变性、叙事视角的聚焦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赤壁赋》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所作的一篇著名文赋。作者曾两次游览赤壁,先后写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为了与《后赤壁赋》相区别,后人便在《赤壁赋》前冠一"前"字,因此《赤壁赋》亦称《前赤壁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  相似文献   

14.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相似文献   

15.
《赤壁赋》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所作的一篇著名文赋。作者曾两次游览赤壁,先后写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为了与《后赤壁赋》相区别,后人便在《赤壁赋》前冠一"前"字,因此《赤壁赋》亦称《前赤壁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  相似文献   

16.
《赤壁赋》为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课文,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品。从苏轼独特的处世哲学出发,分析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出的对人生、自然与时空的思考,进而拓展深度教学,体会苏轼旷达的性格和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  相似文献   

17.
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面对如此打击,苏轼并未沉沦,在《赤壁赋》中,苏轼淋漓尽致地表露了自己的心态。  相似文献   

18.
对苏轼《赤壁赋》的解读,历来争议很大。一般人认为是作者抒发自己面对厄运的一种旷达胸怀和悠远情志,其情感是"乐—悲—乐"。但从整个历史背景及作者写作心理上看,苏轼在赋中并没有真正地快乐过,其内心始终涌动着永远无法排遣的忧伤,其情感是"悲—乐(强为乐)—悲"。  相似文献   

19.
在苏轼的思想中,儒佛道三家思想并存,并已深度融合。这三种思想随当时的情势不同,或消或长。在苏轼顺利的时候,儒家经世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而当他处于不利境地时,佛道思想就成了他保护自己的精神屏障。前后《赤壁赋》中所体现出来的达观,正是佛道思想在当时处境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苏轼在黄州,度过了一生中最为艰难的时期;他一生中,思想最为复杂矛盾的,也在这一时期。儒、释、道在他的思想感情、言谈举止、行为方式上都有一定的体现。好在苏轼并不是一个过渡沉湎于个人情感的作家,他天生的乐观情绪帮助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