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赂”字压千钧———《六国论》艺术片谈安徽\刘善群方立平报国心切的苏洵,出于赤子之心,精心构思而作《六国论》,以规劝北宋王朝,使之猛醒,结束妥协辱国行为。一篇《六国论》能传诵千古,除了他的爱国之心昭示世人之外,还因为“博辩以昭”、“语约意尽”。如果说...  相似文献   

2.
青年作家贾平凹同志的《丑石》,是一篇具有独特风格的散文佳作。《丑石》写的是一块从天上落下来的陨石,由于外形奇丑,既没有观赏价值,也没有实用价值,因而被世俗所鄙弃。后来,偶然遇上了一位天文学家,发现了它的奇特价值,它就被当做宝贝运走了。作者通过这个简单的故事,揭示了丑与美、平庸和奇特、卑贱和尊贵的辩证关系,从而赞颂了丑石不屈于误解、寂寞而  相似文献   

3.
《围城》是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本文三个方面,即“讽刺与幽默”、“比喻是天才的标识”、“冷峻的智慧之光”等,分析了《围城》在艺术上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4.
周波 《现代语文》2006,(1):74-75
每每教学苏洵<六国论>一文,讲到"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一句,对其中"速"字的注释总不尽满意.各家注释颇为纷纭:有的注作"招致";有的解作"使……加速",把它看作形容词活用作使动词;有的译注为"加快,加速".还有一种解释,认为"使……加速"是"速"字的直译,"招致"乃是"速"字的意译.这样的解释似乎可以敷衍了事,但仔细想来,"使……加速"与"招致"的含义是一致的吗?因此,我以为对"速祸"之"速"颇有作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施正江 《学语文》2007,(1):20-20
我们常说:“一字值千金,何必不用心。”重新解读《六国论》一文后,我要说:“一字值千金,只为太用心。”作者苏洵在这篇文章中不只“议论锋利,纵横跌宕,恣肆汪洋”,而且太用情、用心,甚至可以说用心良苦。文章开篇即以“弊在赂秦”点明中心论点,由于赂秦者只有韩、魏、楚三国,所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对于文言议论文,我们一直致力于论证特色的归纳、文言字词的注释和古汉语语法现象的分析,而对这类文章中的修辞因素和修辞特色,则研究得不够深入,在教学上也不够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相似文献   

7.
高中生限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既有的认知水平,写作议论文还有诸多“心有余而力不足”之处。怎么给力?一个最切实的做法就是回归课本,悉心研磨课文,从中汲取营养,以读促写,以写化读。下面就以苏淘的《六国论》为例,给广大高中生议论文写作以八点警示。  相似文献   

8.
选录中学语文课本的《六国论》是宋代文学大家苏洵的一篇有名的政论文。其文纵横恣肆、古劲简切。文章通过六国破灭的探因,为宋代统治者提供治国之良方.文章即使在今天仍有不衰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历史史实(根据文献记载。燕为秦的既定被灭对象,荆轲的刺杀只能说是加速了燕被灭的进程而不能说是被灭的原因)、“速”字在先秦的用法(为“速”在先秦的用法理一条发展线索)、“速”字“加速”义的使用(“速”有“加速”义在《六国论〉之前已有使用)三方面尝试为“速”字作别种解释“加速”。  相似文献   

9.
《过秦论》和《六国论》在写作上的主要异同是:论证方法上有相同之处,都是借古讽今、采用事实论证、以对比的手法进行写作的,但结构安排却不相同。 一、就运用事实的具体情况看,两篇文章各有千秋。 《六国论》抓住“赂秦”这一基本史实,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它的弊端,重在析理。 其中运用五组对比列举了大量的史实:1.赂者与不赂者(韩、魏、楚与齐、燕、赵)相对比。2.  相似文献   

10.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对一两个关键词的解析,很好地理解作者写该文的本意,从而达到透彻理解文本的目的。在《六国论》中,“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一句中的“速”字,其常见义有“招致”和“迅速”两义,先秦典籍中这两义也同时存在,究竟该如何理解呢?我们可以通过对它的透彻分析,达到理解作者本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六国论》中“六国互丧”一句,课本注释为:“彼此(都)灭亡。”这样解释,容易使人误解,六国不是为秦远交近攻,各个击破,而是自相攻伐,同归于尽。这显然与历史事实和作者原意大相径庭。按“互”亦作“(?)”,《说文通训定声》:“(?)”,所以纤绳也,从竹,象形。中象人手所推握,或省竹。”《广雅·释器》:“(?),谓之(?)。”王念孙《疏证》:“说文,(?)可以收绳也。(?),纺车也。纺  相似文献   

12.
西汉政论家贾谊的《过秦论》文势流畅 ,波澜层迭 ,运用对比 ,逐层推进 ,给人以峰回路转、气势磅礴之感。而宋代大文学家苏洵的《六国论》行文对比鲜明 ,跌宕起伏 ,说理生动 ,令人折服。两文在结构、题旨方面尽管有不同 ,但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笔者仅就上面两文的对比艺术进行分析。金圣叹评点《过秦论》时说 :“通篇只得二句文字 :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强 ,一句只是以陈涉如此之微。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 ,此只是反衬秦 ;后半有说秦时 ,此只是反衬陈涉 ,最是疏奇之笔。”可见 ,对比反衬是《过秦论》的主要论证方法 :即秦“攻守…  相似文献   

13.
西汉政论家贾谊的《过秦论》文势流畅.波澜层迭,运用对比,逐层推进,给人以峰回路转、气势磅礴之感。而宋代大文学家苏洵的《六国论》行文对比鲜明,跌宕起伏,说理生动,令人折服。两文在结构、题旨方面尽管有不同,但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笔者仅就上面两文的对比艺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随风飘流芳香后来人——《飘》的艺术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千红万绿的世界上,在兵慌马乱的年代里,一个曲折无望的爱情故事艰难地挣扎在大地上,似乎一切已随风而去。然而,在另一个年代,在一位女子用杜鹃啼血般的心向世人讲述它。因而使得那个“乱世佳人”“飘”而不走。本文从南方文学与内战情结、“恋土”母题、色彩视觉、本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社会状况以及作者本人等方面对《飘》的盛行进行了探源。  相似文献   

15.
苏洵的《六国论》历来为人所称道。其伟大的人文精神震烁古今,尤其是否定表达的语言艺术,更是苦心孤诣,含义隽永。作者使用否定表达,通过拨语、对比、折绕等手法,充分展现了他纵横捭阖的论说风格,并在总结古今治乱得失中体现着他的匡世济民责任,对统治者循循善诱、语重心长的规劝又体现着他为君分忧的士大夫操守。  相似文献   

16.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六国论》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文下对其中的“举”注释为:“举,都,全部。”对“举以予人”注释为:“都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如此解释,笔者认为至少有两个地方值得质疑。第一,翻译文言文,首先应该按照忠实原文的原则。既然“举”被译作“都,全部”,“予人”被译作“送给别人”,那么,“拿它(土地)来”就应该是“以”字的译文。也就是说,在这里“以”字既被译作省略了代词宾语“之”的介宾短语“拿它(土地)”,又要被译作连词“来”。在同一句中同一…  相似文献   

17.
课文摘要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全文中心论点)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一分论点)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假设敌论)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第二分论点)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  相似文献   

18.
本篇用先提论点而后反复论证的方法,抓住“弊在赂秦”,层层深入,步步阐明,笔力雄健,层出不穷。最后一段,借古讽今,更发人深省。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先否定,后肯定,点出“赂”字作本文论述的中心。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  相似文献   

19.
论点—分论点论证(概括论证)(具体论证)结论/\}大欲大患!固不在战(对比论证)秦之弥繁侵之愈急(归纳论证)抱薪救火薪尽火灭(引言论证)不,钱而弱至于颠搜倘使相较或未易量 /\ /\ /\ /\ /正反\ /\ /\ /\为国者无使苟从六国故牢为积威之所劫又在六国下矣反、.吞.!!1..李月Ilee‘ese  相似文献   

20.
《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宋史·文苑传》说他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求学,举进士后,因“举茂才异等,皆不中”,烧掉平时所写的文章,进一步刻苦学习,“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仁宗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