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代》是反动的“第三种人”办的刊物,那为什么鲁迅的这篇文章还发表在上面? 《现代》的确是自称为“第三种人”的施蛰存、苏汶主编的刊物。鲁迅在上面发表文章,双方都是利用而已。当时(一九三三年)“左联”所办的刊物大概已全部被国民党反动派查封,鲁迅无处发表文章,只好利用《现代》杂志,发表自己的意见。而“第  相似文献   

2.
(一)向子期的《思旧赋》鲁迅先生的杂文《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曾经提到过向子期的《思旧赋》,他说:“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向秀,字子期,公元二二七年至二七七年,怀县人(今河南陟县一带),魏晋时期的文学家,为“竹林七贤”之一。  相似文献   

3.
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叛变革命,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人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以鲁迅为首的左翼作家在党的领导下,于一九三○年三月二日成立了革命文学团体。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筹备会在上海东方饭店开会,不幸被特务包围,出席会议的三十六人全部被捕,其中包括左联的五位作家,即柔石、白莽(即殷夫),冯铿、李伟森和胡  相似文献   

4.
△关于白莽曲译《彼得斐传》中“国民诗人”一词:鲁迅于一九二九年出版的《奔流》第三卷五期编后记中说:“译者大约因为爱他,便不免有些掩护,将Nation译作民众,我以为那是不必的。他生于那时,当然没有现代的见解,取长弃短,只要那斗志能鼓励青年战士的心,就尽够了。  相似文献   

5.
<正>1927年4月,蒋介石背叛革命,屠杀大批共产党人和其他革命志士,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国民党反动派反共的两个"围剿",即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在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中,他们查禁书报、封闭书店,通缉甚至拘禁、秘密杀害进步作家,无所不用其极,妄图在文化战线上剿杀革命,以维护他们对中国的反动统治。"左联"的五位作家(白莽、柔石、胡也频、冯铿和李伟森)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国民党杀害的。1933年,鲁迅先生满怀满腔悲愤,写下了情深意切的纪念散文《为了  相似文献   

6.
题记1首先我借用了鲁迅先生的标题,因为没有其它文字更适合此文,笔者认为。2.我自私地仅把此文献给我那还未到来的十七岁生日。我有一本很时兴的日记本,带密码的那种。但我很少在上面写日记,真正的日记。真正的日记是给自己看的,而日记本里写的无非是今天阳光灿烂,我和谁谁一起写作业,做游戏……我讨厌这些。所以我把日记写在心里,真正的日记。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曾以“压于大石之下的萌芽”来比喻在国民党白色恐怖年代里“曲折地滋长”的左翼文艺,曾以“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对于摧残者的僧的丰碑”来赞扬白莽的诗歌《孩儿塔》。我觉得,这几句话正好是我们理解和教学鲁迅作品的向导。唯其是“压于大石之下”,所以它爱得深,憎得深,爱憎分明;又唯其是“压于大石之下”,所以它不能大声疾呼,不得不用隐晦曲折的文字来暗示读者。所以如何就其隐晦曲折处,探索微隐,来领略鲁迅先生的强烈的  相似文献   

8.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悼念文字。全文五段:第一段,写和白莽的三次会见;第二段,写和柔石的亲密交往;第三段,写和白莽、柔石在“左联”一起战斗;第四段,写柔石等的牺牲以及作者的悼念;第五段,写作者的心情。从中可以看出,全文的线索是明确的:写作者和几个青年作家的交往;重点也是明确的:写白莽和柔石。顺序呢?也应该是清楚的:前三段写烈士的生前,后两段写烈士牺牲前后,即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也就是时间顺序写的。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第一段为什么写的白莽而不是柔石。从作者对他们了解的深浅和与他们接触的疏密说,应该先写柔石;从作者  相似文献   

9.
叶老曾经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又说:“教师备课应备在作者的思路上。……能把一篇文章的作者的思路脉络讲得清清楚楚的老师,就是最好的老师。”可见思路教学的重要性。《为了忘却的记念》和《记念刘和珍君》一样,都是作者血泪迸发、情感激烈而又内蕴深刻的悼文。作为一篇叙事怀人的纪念性文章,弄清作者的行文思路进而理清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文章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  相似文献   

10.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难度较大的课文。下面想就有关词语以及过去尚未提到的一些问题谈点看法。一、《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先生取的这个题目确实含义深刻但又费解,问题就在“记念”前面加上了“为了忘却”这个偏词。“记念”并不难解,难解的是为什么说“为了忘却”。又说“记念”,又说“为了忘却”,岂不矛盾吗?其实,这个相冲突的标题正是作者悲愤心情的深刻反映。对这个矛盾着的标题,作者并没有把困难留给读者,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作了说明。文章开头说“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我很想借此……,将悲哀摆脱”。“借此”两字很重要,忽视不得。“借此”就是说要借写  相似文献   

11.
他像是不喜欢“国民诗人”从20年代中期以后,大批知识分子都看透了国民党的腐朽与反动。白莽恨乌及屋,讨厌国民党,连带对匈牙利诗人裴多菲雅号“国民诗人”也曲译为  相似文献   

12.
本篇写于一九三三年二月七——八日。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四月《现代》第二卷第六期。后由作者编入《南腔北调集》。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左翼青年作家柔石、殷夫等和其他共产党员共二十三人在上海东方旅馆开会,由于叛徒的出卖,均被国民党特务逮捕。一月二十日,鲁迅得柔石狱中信:“犯革字嫌疑,案情重大。”当时敌人正在侦察鲁迅住址,鲁迅为避免被捕遂偕许广平带海  相似文献   

13.
(一)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白莽(殷夫)、柔石、李伟森、胡也频、冯铿五位青年共产党员作家被捕,同年二月七日深夜(或八日晨),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为了揭露反动  相似文献   

14.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先生为悼念“左联”五烈士而作,以记叙为主,兼发议论,字里行间充满强烈的爱和憎的感情,是一篇文情并茂的好文章,也是一篇素有定评的好教材。在教学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有所不知,随时学习,偶有所得,略作札记,点滴体会,不求全面。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左联”青年作家柔石、殷夫(白莽)、冯铿、胡也频、李伟森等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被秘密杀害,同时遇害的有二十三位烈士。  相似文献   

15.
16.
[导读目的]1、学习五位革命青年作家为革命积极工作、英勇献身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无产阶级感情。2、学习课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课文导读]这篇杂文选自《南腔北调集》。它不仅是对“左联”五烈士满怀哀痛之情的悼文,也是一篇声讨反动派枪杀革命青年血腥罪行的战斗檄文.  相似文献   

17.
关于柔石生平柔石原名赵平福,浙江宁海县(清代属台州)人。家乡有一座“柔石金桥”,柔石这个笔名,就出自这里。柔石在杭州读省立高等师范时,正连“五四”运动席卷全国。新思潮、新文化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老师中有叶圣陶、朱自清、李叔同等,同学中有冯雪峰、丰子  相似文献   

18.
对选入中学语文的鲁迅的两篇纪念文章,许多人明确表示了对《记念刘和珍君》的偏爱:传主形象纯洁高大,语言充满情感张力,抒情议论饱含睿智,评价历史冷峻精辟……真可谓哭也痛快,骂也淋漓。而对《为了忘却的记念》却表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说到柔石的性格特点具有台州式的硬气和“迂”。对于“迂”,有的同志这样解释:“‘迂’本来是个贬义词,形容一个人拘泥固执,这里是贬词褒用,形容柔石单纯、认真。”我认为,这里的“迂”,不仅仅“形容柔石单纯、认真”,同时也诚恳地善意地指出了“迂”的弱点:即拘泥、不切实际,对残酷复杂的阶级斗争现实缺乏深刻的了解。具体表现在:第一,当“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罢?……’”“骗  相似文献   

20.
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鲁迅讲到因柔石被捕时衣袋里有鲁迅和北新书店的印书合同,于是不得不作暂时避难,这时插了下面一段话: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也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这是奴隶所幻想的脱离苦海的唯一的好方法,“剑侠”盼不到,最自在的惟此而已。我不是高僧,没有涅槃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逃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