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为了方便工作,如今很多媒体都对记者进行分线,有的记者就被分配专门跑会议。老是听会、写会,时间一长这些记者往往形成了固定的会议报道模式:导语部分、何时何地召开何会;主体部分,某某领导出席并讲话,领导说、领导指出、领导强调等等;结尾部分,某某领导也出席了会议,会议通过了什么决定或者会议号召云云。这样的会议消  相似文献   

3.
同样是参加会议的记者,为什么有的能抓出很精彩的新闻,有的只能是会议程序加领导讲话简单交差?关键在于发现的能力,需要记者有一双敏锐的“新闻眼”,善于捕捉会议中的“亮点”,从“会海”中捞“活鱼”。  相似文献   

4.
新闻需要发现,需要记者有一双慧眼对发生的新闻予以及时准确地发现。记者缺少发现的能力,就无法占有新闻资源。新闻为什么需要发现?按照现代传播学理论,新闻本质上是一种信息。而且这种信息是一种社会信息。事实上,信息有显现的也有暗含的。既然有的信息是暗含的,那么发现或者找到世界上迄今还没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广泛传播的、鲜为人知的新鲜事实,是我们众多媒体每天所必须做到的。我们一些媒体,尤其是对于党报来说,很多新闻还是通过记者的新闻眼从众多隐藏着的信息中筛选鉴别出来的。这一类信息不是像发生了什么车祸、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5.
有数据显示,哈尔滨的展会数量从2004年到2006年的3年间增长了3倍,仅2006年就举办了90个展会,其中大型展会16个。会展经济的如火如荼为记者提供了丰富的新闻资源,而如何挖掘展会的内涵、做好会展新闻,成为记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一个人的时间、精力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要知“天下事”在“文山会海”中去“砂里淘金”,也是一种途径。我当驻县记者从事新闻采写工作三年多来,绝大部分时间是随各级领导在“文山会海”中泡过的,县(处)级正副领导讲话、工作报告、调研,记者要全程参加听访不说,甚至部门或乡镇召开一般性的动员、小结或总结会议也应邀出席,纷纷要求作长篇或连续性报道,有的单位还要求配发新闻图片,安排您要发给哪家地(市)、省级党报党刊哪个版,如不能如愿以偿,就认为你这个记者水平低或者说与编辑关系不好,由此而欠下了一家又一家被“采访”对象的人情债务。  相似文献   

7.
8.
会议报道是各级电台电视台新闻宣传中的重要一环,在新闻节目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以胶南电视台为例,在电视新闻中,时政新闻约占新闻总量的三分之一,而会议新闻又占时政新闻的一半多.各类会议报道充斥电台电视台的新闻时段,排挤了群众喜闻乐见的鲜活新闻,有价值的新闻上不了影出不了声,受众反感,记者埋怨,受众往往听不完、看不完节目便调了频道,严重影响了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9.
信息数字化、全球化,新闻资源共享,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在若干情况下,虽然记者面对的新闻资源是相同的,由于记者所持的思想禀赋、采访作风各不相同,因而后来所产生的新闻也可能是很不相同的,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在如今浩如烟海的媒体新闻中,毕竟,我们仍能时不时地读到一篇又一篇眼睛为之一亮  相似文献   

10.
李曼 《新闻传播》2012,(9):185+187
一个合格的编辑,首先必须是名合格的记者,绝不只是面对电脑,编编稿子,组组版子,更应该"走转改","三贴近",这样对自身从事的编辑工作百益而无一害。从事多年的编辑,在新闻采编过程中,感受最深的就是: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最锻炼人的舞台在基层。基层蕴藏着最鲜活、最生动的新闻资源,到了基层,就有了报道的素材,更有了编稿的底气。一、只有"走转改",编稿子才有底气作为编辑,因为工作所限,往往都是坐在办公室,面对电脑来了解社会,对于社会的脉动并没有实实在在的感受,不少有价值的好新闻也常常因此被忽略。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不仅在中央、省级媒体,而且对于地市级媒体,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怎样在新形势下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新闻报道,是一直困扰市级党报和党报记者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处理的不得当,势必影响到党和政府事关全局的重大政策、方针、意见的贯彻与执行,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影响到来自基层群众中的声音能否得到正确及时的反馈,乃至最终影响到党和人民舆论宣传阵地的巩固。  相似文献   

12.
陈明 《传媒观察》2012,(6):47-48
作为一名驻站记者,多年的新闻实践和收获,使笔者体会到,要想抢抓热点、采写好稿,追求精品力作,必须始终保持热度、追求高度、创新角度,即要用"三度思维"引领新闻创新创优。保持热度,增强创优意识是"逮"到好新闻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编辑要善于和记者沟通,尽可能多地了解记者在一线获得的信息,据此挖掘记者稿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要素进行再加工,使稿件更具深度。编辑要广泛阅读,收集信息,尤其是其他媒体的信息,往往能从中发现"金子",并指导记者写出好新闻。编辑也要走出去了解信息,尤其是对于一些尚处于酝酿阶段的信息,编辑更要主动出击,积极介入,指导记者如何跟踪采访,为成功写就好新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刚参加工作.一天,领导安排我到一家水泥厂拍新闻.经过厂区时,我看到十来个搬运工正装货.那时候搬运队没有机械,全靠人力把一袋袋水泥背上货车.他们踩在一头搭地面一头搭车斗的几根杉木条上面,走得很自然.我注意到,他们每次都可以背上两三袋水泥.每袋水泥50公斤左右,也就是说,他们每次都要背起150公斤的水泥,我对他们有这么大的力气产生了兴趣,一下子感觉他们身上有新闻价值.我对他们说,你们力气真大!扛起摄像机就拍他们背水泥上车.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说:"思维,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笔者以为,新闻工作者要写出有新意、有深度、有影响的作品,就要全力开动思维,多思多想,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探究事物的根源和本质所在.这里所说的"想",不是凭空想象,更不是杜撰"新闻点子",制造新闻.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一位成熟记者来说,提炼新闻、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找到新闻点甚至是独家新闻,是必须具备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那么,如何才能捕捉到独特的新闻点,写出语惊四座的高水平新闻稿件呢?经历15年的记者生涯,笔者在基层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种捕捉新闻的好方法。从旧新闻中提炼新闻点。新闻突出个新字,但旧闻经过提炼、改造也能变成新闻。有的旧闻有了新闻由头,就能变成鲜活的好新闻;有的新闻刚刚发生,没有事实加以证明,采  相似文献   

17.
李今枚 《青年记者》2010,(12):11-12
看到这个话题,虽感到有话可说,可也产生某种恐慌:我能说得清新闻人承受的“恐慌”吗?能为此提出可资参考的应对之道吗?显然,“恐慌”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人不遇啊。  相似文献   

18.
新闻事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传播活动,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两个,其中之一便是向公众传递新近事实的信息,以满足各方面的信息需要。人类的生活、生产、生存需要各种信息。信息同材料能源一样,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人类办新闻事业,就是因为新闻能给人们带来信息,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如果不传递信息,就失去了存  相似文献   

19.
邱慧颖 《传媒》2011,(5):73-75
新闻是指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对国内外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报道。无论是何种新闻形式,笔者认为,一篇好新闻应当将新闻真实性  相似文献   

20.
陈建 《传媒》2011,(4):58-60
微博作为社会化媒体的一种,继博客、社交网站后迅猛发展,给我国的媒介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变化。从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的灾情呈现到江西宜黄拆迁事件的求救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