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峨眉山月歌》是李白走出夔门离开蜀地时写下的千古绝句,诗中用了多个地名,但依然清新明丽,渗透着淡淡的乡愁,寄予着对乡月的深情。据唐代诗词史料考证,峨眉山月为李白故乡之月,自他23岁仗剑去国离开家乡,便再也没有回去,直到61岁在安徽死去,依然念念不忘那轮峨眉山月。他曾在晚年的诗作中写道:"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这首《峨眉山月歌》的构思令人叫绝,作者将乡愁蕴蓄其中。如何让学生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乡愁?我从诗中的地  相似文献   

2.
师: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但是大家知道吗?他还是一个好饮酒的典型。并且,他不但善饮酒而且善劝酒。劝酒,可是中国酒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呢。大家听说过这些“劝酒歌”吗?比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感情浅,舔一舔;没感情也要赏个脸。看看,现代人已经把喝酒上升到感情的高  相似文献   

3.
历史文化类     
材料1李白伟大抱负开元十四年(726),李白"骐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出三峡后,李白首先漫游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当时正是开元盛世,国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  相似文献   

4.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也就是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为了实现他“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抱负,便“仗剑去国,辞京远游”,离开他生活了整整20年的四川,离开了蜀中的亲人和朋友,踏上了一条如青天般的大道,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涯。开元十六年的春天,他来到了江夏。当地文人雅士听说李白要途经此地,便在黄鹤楼上摆下了一桌丰盛的宴席,为这位使他们仰慕已久的天才诗人接风洗尘。酒过数巡,耐不住性子的人就提出让这位名满天下的贵客以黄鹤楼为题赋诗助兴。此时的李白也有了几分酒意,他毫不推辞,拿起人们递过来的笔,饱蘸浓墨,…  相似文献   

5.
<望天门山>是李白在安徽写下的一首著名诗篇.关于这首诗,历来有所争议,究其原因,是由于未能弄清天门山的地理形势.本文从诗歌中字词考释入手,结合天门山的地形,就诗歌历来争议的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诗歌上最大成就在于七绝和古风。七绝与王昌龄齐名,两人各有千秋。就接近民歌这一点上来说,他却千古独步!他的一生放荡不羁,飘逸超群,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游历名山大川中度过。他用七绝的形式为我们描绘了祖国许多山岳河川的壮丽景色。《望天门山》这首七绝就是其中一篇。「天门中断楚江开」,首句点明天门山的地址及其地理形势。「楚江」即长  相似文献   

7.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李白(701—762)字太白,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约5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他自幼读书就广为涉猎,开元十二年(724)秋,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天宝元年秋,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  相似文献   

8.
小岛 《小学生导读》2014,(10):16-17
正从小到大,我们读过、背过许多李白的诗,也都知道李白的《秋浦歌》,其中那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更是人人耳熟能详。《秋浦歌》是写给秋浦河的。你知道李白有多宠爱这条河吗?从唐天宝八载到上元二年,也就是公元749年到761年这13年间,李白曾5次到过秋浦河,泛舟河上,留下40多首诗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秋浦歌》十七首。中国的文学史上,还没有哪一条河享受过诗仙李白这样的宠爱,这条河是李白留下诗歌最多的河,是一条流淌着诗的河。  相似文献   

9.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大诗人李白,选自《李太白全集》。天宝十三年八月,李白从金陵出发,准备游安徽宣城,途经天门山,写下了这首小诗。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描绘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相似文献   

10.
李白(701—762)是盛唐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祖籍陇西成纪人,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幼年时他父亲曾对他进行过传统的文化教育,青年时期接近过纵横家和道家思想,使他立志要“奋其智能,愿为辅弼”,像东晋的谢安、战国时期的鲁仲连那样,干一番经邦济世的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然后“功成拂衣去,摇曳沧州旁”。25岁时,李白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写下不少诗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剑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冷兵器。因其历史久远、不断发展,所以具有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而成为古代诗作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李白的诗中,"剑"意象出现的频率极高,他用丰富的"剑"意象来塑造众多英雄侠士的同时,也蕴含了他本人独特的精神指向。同时,李白对诗歌"剑"意象运用的创新,也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2.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中国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屈原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形成了飘逸、豪放、雄壮的艺术风格。在诗歌创作中,他最擅长乐府歌和五、七言古诗。李白以这种体式作的诗作,写景雄伟壮阔,气势奔放;用事用典,大开大合,感情激越充沛、热烈丰富,后人评价尤高。与此同时,由于某种政治原因,更多的情况下,李白常常采用比兴手法,往往立意隐晦,归趣难求,易造成歧义。本文仅以他的《行路难》《蜀道难》二诗为例,试图通过他的人生经历、创作个性和创作方法三个方面就其题旨问题予以探究。  相似文献   

13.
李德波 《学语文》2013,(4):18-19
《蜀道难》的创作年代,唐代孟棨的《本事诗》和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都有记载,大约是开元末年李白初到长安之时。据说,李白到长安以后,曾拜访过文坛大诗人贺知章,出示了《蜀道难》一诗,博得了"谪仙"的雅号。其实,《蜀道难》就是李白推销自己的一道"名帖"。尽管李白很有诗才,但初出道亦需提携,他  相似文献   

14.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唐玄宗天宝四年。这时诗人已经离开长安,在山东一带游历了一年多,出于对祖国名山胜水的向往和对仙风道骨的追求,他将南下吴越去漫游。这首诗就是离开山东去江浙之前写给驻留此地朋友的。诗题一作《别东鲁诸公》。李白早年具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宏伟理想。他不屑科举进士而傲啸山林、仗剑漫游,交结四方名士,企望一举达到“为辅弼”的目的。天宝元年由于道士吴筠引荐,玄宗数诏示李白,宣他进  相似文献   

15.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李白《将进酒》这首诗,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劝酒歌”,也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此诗能入选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五册,对高三学生来说实乃一件幸事。“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白咏酒的诗篇最能展现他的个性。我们正可以通过对《将进酒》的赏析,来感悟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6.
最近收到夏冠洲先生的新著长篇小说《李白仗剑西域行》,读后感慨良多。这部小说,虽然是“献给李白诞辰一千三百周年”之作,但绝不是一部应景趋时的作品。作为一个伟大诗人的李白,对他的作品的研究和对他的人生的考察始终是学术界一个热门的课题,但把他形成一个长篇小说结构,却还是创作界一个新的话题。因此,夏冠洲先生的这部长篇小说,就特别令人关注和感到兴趣。  相似文献   

17.
<正>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内容丰富多采。其中,也有不少描写社会生活,反映民间疾苦的现实主义杰作。《丁都护歌》就是这类诗歌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丁都护歌》原属南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名,一作《丁督护歌》。  相似文献   

18.
李白于天宝十二年至天宝十四年先后多次到池州(当时的秋浦县),写下大量诗作,其中《秋浦歌》十七首最为著名。文章通过对《秋浦歌》及李白池州系列诗作的解读,探讨李白在池州逗留时间之久的原因,以及李白当时的精神状态和诗歌的基本风貌。  相似文献   

19.
马玉兰 《现代语文》2011,(2):116-117
师:在中国,一个人只要能背几首古诗,其中便笃定有一两首是李白的,相信我们在上学之前,父母就已经开始教我们背他的《静夜思》了。(师生齐背《静夜思》)在中国,一个人只要知道几个关于古代诗人的掌故,其中便笃定有一两个是有关李白的,你知道哪些李白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李白终其一生都在践行宛如预言般的"谪仙"使命,希企能够像道教始祖老子一样"为圣者作师",佐君致太平,而后复返仙界,无死无忧。从少年游历、遍访神仙到中年求取"功名"、辅弼"天皇",再到拜受道箓、入道烧炼服食,其间虽亦有或来自儒家之用世观念,或源于诗人自身强烈欲望的思想元素,但总体上说,将治国治身信仰兼于一体的道教堪谓其一以贯之的思想底色。鉴于李白始终如一的深厚道教信仰,以及剑在道教中的重要地位和丰富内涵,我们有理由说作为道教徒的诗人李白,他对剑的钟情虽有其粗犷豪放之性格与尚侠之文人心态的原因,但道教法剑的信仰内核在其心态之塑造以及思想之流露、作品之构思方面,同样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李白的崇道旨趣,从早、中期到晚期有一个由"托形剑化"而至神仙服食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