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朝史籍中常见"高第"一词,通行的解释是"经过考核,成绩优秀,名列前茅;官吏的考绩优等"等等。然而在《后汉书》和《三国志》中却有大量"举高第"之类的词语出现,查阅相关史料,并与"举孝廉"、"举茂才"等岁科察举科目的运作程序相比较,"高第"在两汉时期(尤其是东汉)确实为察举制的一种科目,并且属于常科。  相似文献   

2.
风雨两板桥,云烟松林坡。随着历史的推移,许多故事湮没在厚厚的岁月尘埃中,物异人非。在人们的评述里,铜仁明德中学被确认为是铜仁学院的前身,在文化范畴里一脉相承。如何打捞历史的记忆,如何还原过去的真实,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建构感性认知的虹桥,对逝去者做出负责任的交待,是每一个学院人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良知。本文即是翻阅历史典籍,对过去的人和事作出的回应和交待。  相似文献   

3.
“科尔沁”是一个涵盖行政区域、地理、地貌的综合名词,原系鲜卑语,最早是蒙古部落的一项制度,逐渐演变为一支蒙古军队的名称,后来又成为科尔沁部落的泛称。作为地理名词,“科尔沁”的地域大致与今天的内蒙古东部的沙丘地带重合,地貌学上称这一沙丘地带为“科尔沁沙地”。“科尔沁草原”之称却并非以山川、河流、地形、地貌而得名,先是由兵种后由民族部落而演生为地理名称的。  相似文献   

4.
南朝时期,在萧梁安定社会环境下,经学与佛学发展导致典籍剧增及聚书之社会风气,从而整个社会聚书量攀升。同时通过六种不同途径让书籍大量聚集到江陵。在江陵政权覆灭之际焚毁全部收聚之图书十五万卷,给文化典籍带来无法估量之损失。  相似文献   

5.
“炁”字与“气”字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时甚至可以用“气”字来代替“炁”字。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教文化的角度审视“炁”字,就会发现其独特的文化意义。文章探究“炁”字字源,剖析“炁”字在道教文化中的地位,考证“炁”字的独特文化意义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辽南专署”作为历史时期的专有名词常见于辽宁省市史志类书籍及老干部的回忆录中.及至今日,该名词对大多数人来讲已相当陌生.自抗战胜利以来,在行政建置上,“辽南专署”先后出现过三次,分别建于1945、1946、1966年,其中以1946年所建者出现频度最高.由于该称谓存在的时间较短,记述文字难免有误用之例,易致歧义,故有加以辨析之必要.  相似文献   

7.
在距今环江县东兴乡政府驻地东南方向约四华里处的一座山峰巨石之上,有古人镌刻的“汉马伏波寓此”六个约七寸见方的大字,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环江东兴的“马援碑”。经实地勘查,它引起了笔者的如下思考: 首先,镌刻在巨石上的“汉马伏波寓此”,从字体上看,是楷书而不是隶书!从纯书法上观察这几个字,根本不是汉代隶书的笔法,也不是宋元以前的楷书字体,倒象风行于明  相似文献   

8.
今日的益阳城,房屋鳞次栉比,沿资江两岸修建;而横跨资水的“资江大桥”却象一条彩练又把南北两条街紧紧联结起来。但是,究竟“益阳”因何得名?益阳故城是在资江北岸,还是资江南岸呢? 早在周成王时,熊绎被封于楚蛮,尽有江汉之地。自此,益阳便属楚地。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秦灭楚后,始皇置有长沙郡,下设益阳等九县。因此,“益阳”之名至少起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第四册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曰:“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注曰:“溪亭,溪边的亭子。”这个注释颇值得商榷。根据作品的含义来看,溪亭泛  相似文献   

10.
剑江宛如一条美丽的腰带扮靓着都匀.但纵观整个景区,以自然风光为主,文化气息不突出.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生命和灵魂.如何营造剑江民族文化氛围,进一步推动剑江--斗蓬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旅游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金代大理寺官员的民族构成十分复杂,不仅有女真和汉族这样的主体民族,还有渤海、契丹、奚等少数民族官员。而且北方各族人民经过近千年的民族融合之后,到了金代已经不能简单的通过姓氏来确定一个人的民族成分,这也给深入研究金代大理寺各族官员比重带来了一些困难。此次通过梳理大理寺各级官员的民族情况,就是想进一步了解金代民族政策对大理寺官员群体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喇嘛湾镇的多部家训为个案,总结当地家训的内容,归结其“诚”“孝亲”“俭”“勉学”“自立”“和”等特点,倡导挖掘整理家训中的精华,发扬优良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横塘"一词屡见于唐诗中。它在唐诗中有不同的内涵和意义,不仅仅是指单纯的水塘、堤岸,具体的地名以及三国吴时的古迹"横塘",它还是古时女子住所的代称,男女之间产生恋情的隐语,送别离散场地的代名词。它逐渐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性和符号性的代称,被广泛的应用于诗中,并对唐以及唐以后诗、小说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卢霞 《文教资料》2010,(13):12-13
张邦奇和黄润玉是明代鄞州的重要词人,然其生平仕履.历来不详。今据相关史籍材料,考得张邦奇生于成化二十年.卒于嘉靖二十三年,历任翰林院检讨、湖广提刑按察副使、四川按察副使、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黄润玉生于洪武二十二年,卒于成化十三年,历任交趾道监察御史、湖广按察使、广西按察司佥事、湖广按察司佥事、和州含山县知县等职。  相似文献   

15.
“横塘”屡见于古诗中。孟郊的“难随洞庭酌,且醉横塘席”;吴伟业的“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横塘”指姑苏古渡。崔颢《长干曲》“居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左思《吴都赋》“横塘查下,邑屋降兮”。“横塘”指南京秦淮河南岸。除此以外,安徽无为东侧,云南澄江门外,浙江杭州等地,也都有“横塘”。  相似文献   

16.
李泽厚同志对他独树一帜的创造——“西体中用论”颇为重视,不断加以增补、修订,使之丰富、充实。先是1985年至1986年初,在《中国思想史杂谈》、《试谈中国的智慧》和《关于儒家与‘现代新儒家’》(以下分别简称为《杂谈》、《智慧》、《儒  相似文献   

17.
孔目司,官府衙门名称,始于唐代。从有关记载来看,孔目司掌管狱讼、遣发、帐目等事务。“孔目司”文书是唐代新疆地区有关行旅过所和公验的官府文书。依此文书我们可了解唐与新疆地区的联系,还得知“配织”等系唐时差役和赋税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作为最早记载“倭”的古籍,《山海经》《论衡》《汉书》的相关记载蕴含着中国古代先民对“倭”的原始理解与认识过程,是考察“倭”起源的基本文献.考察其中“倭”的记载能够得出东汉以前我国先民对“倭”认识上的变迁轨迹,即从刘向父子编校的《山海经》中考证“倭”是成熟于西汉中晚期的抽象地理概念,从王充的《论衡》中考证“倭”是指代“东夷”的抽象族别概念,从班固班昭的《汉书》中考证“倭”是在历史基础上略有文学形象的“九夷”之一.  相似文献   

19.
2004年,德安报道发现“陶渊明故里”。我们结合文献对这里的靖节祠、明代碑刻进行了探索,认为德安灵龟石作为“陶渊明的柴桑故里”其实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说法。  相似文献   

20.
《木兰诗》“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强”字,语文课本解释为“有余”。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强”在这里应看成是“(彳强)”的通假,作“一贯钱”讲。“第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是一个对偶句,“强”就应与“转”相对。课本注释“转”的意思是“次”,为量词;而“强”解释为“有余”,是动词短语,这就违背了对偶句“词性相同”的构成原则。把“强”看作“(彳强)”的通假,“百千强”即“百千(彳强)”,也就是百千贯钱的意思,极言赏赐的钱财之多。由此可见“强”在这里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