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广东省蹦床后备人才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铭  黄丽玫  胡易 《体育学刊》2006,13(2):121-123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现场观察及理论分析等方法,对广东省蹦床后备人才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我省蹦床运动仍存在对后备人才培养重视不够,在训运动员人数偏少,专业与业余训练严重脱节等现象.蹦床运动应参照体操项目的“一条龙”训练体制,改变原来训练体制的线式衔接为面式衔接.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模式分析的研究方法,结合典型案例对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和概括.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科学化基础上的学训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末来竞技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培养定位是"学生运动员",有利于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高校良好的人文与育人环境;经费来源的多渠道;在一个培养单位完成多年培养目标的"一条龙"培养;亦读亦训的学训结合;科学高效的训练组织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体育科研》2012,33(2):91-92
华东理工大学“体教结合”一条龙培养模式,即在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3个阶段中,以俱乐部作为竞技体育人才培育基地,依托各级相关学校作为教育教学基地,制定统一的竟训管理体系,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在了解运动员技术特征的基础上,为他们度身定制科学的学习、生活、训练计划,注重运动员竞技水平和文化课程的“两手抓”,形成了学校“文化体育人才”的培养特色。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江苏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一条龙"培养体系的现状及建构策略进行研究。目前江苏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中无一支队伍已建构大—中—小"一条龙"升学及训练体系;我省高校所招收的高水平运动员更倾向于"拿来主义",即体工队现役及退役队员、有体校专业训练经历的队员,"成绩至上""锦标主义"等问题仍然突出。通过高校—中学—小学书面协议式挂钩建构运动苗子资源共享和互动系统,建立不同阶段、层次运动苗子的目标体系并其细化,"一条龙"培养体系建构中要摒弃"成绩至上"、"锦标主义"。通过建立各运动项目组织联盟等策略促进江苏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一条龙"培养体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调查法等,对我国高校足球一条龙训练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建议提高对一条龙培养体系的认识;制定推动一条龙培养体系发展的政策;提高一条龙培养体系的规范化、稳定性水平.  相似文献   

6.
<正> “一条龙”业余训练体系是在吸收美、苏、德等先进国家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当前运动训练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提出并进行实验研究的。我们的研究始于1980年,从三个方面入手: 1.从教育入手,遵循教育规律研究建立从小学——中学——大学的“一条龙”业余训练体制的可行性,塑造运动水平高、文化学习合格、道德品质优良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2.从训练入手,遵循体育运动训练规律,在全面训练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阐述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相结合的4种主要"体教结合"模式,包括体育系统为主的一条龙模式、教育系统为主的一条龙模式、体育院校为主的一条龙模式和由名人牵头的体育学校模式,并分析它们各自的优势与劣势,认为体育系统为主的一条龙模式仍然是我国培养顶尖运动员的主要渠道,占主导地位,走"高、精、尖"的路径更为有利;教育系统为主的一条龙模式,普遍被誉为竞技体育的未来之星和高水平竞技运动的基础,其前景会越来越广阔;体育院校为主的一条龙模式,在教育和体育资源俩方面都有优势,是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8.
运用个案分析、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以华东理工大学乒乓球俱乐部建设为个案,从运动项目设置、“一条龙”培训模式、管理体制、教练责队伍建设、运动员素质培养、校企结合等方面阐述乒乓球俱乐部建设对高校“体教结合”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培养中,影响青少年运动员成长因素是较为复杂的,往往涉及到社会环境、训练安排、选材等众多因素。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调查影响青少年成长因素的多项指标进行R型因子分析。1.运动员内在动力因子对田径项目的兴趣、参加训练的诱因变量是运动员参加训练的内在动力,这是运动员获取成绩的“发动机”,主要表现为运动员对训练专注和钻研的意识,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毅力。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对田径运动项目感兴趣的占88.2%。内在诱因是他们参加训练的内在动力;身份转化、外界影响诱因是运动员开…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等研究方法,阐述体教融合视域下“省队校办”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分析云南体职院“省队校办”培养模式的运行方式。结果表明,“省队校办”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体育和教育的优势,打通升学和竞赛优势互补的通道,从多方面提升运动员的文化素养和专项技能,打造训练和学习一条龙的培养方式。以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和多元多维度的评价反馈渠道,评定攀岩队伍的训练和竞赛成果,为云南攀岩备战各种级别比赛做好充足准备,优化“省队校办”的创新模式,为其他项目借鉴该模式奠定基础,进一步优化云南体职院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彰显学院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1.
为切实推动江苏省网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对比法等研究方法,对江苏省内竞技网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进行研究。依据现阶段江苏省网球运动发展的现有条件,提出:体工队(体校)专业化培养、网球学院式培养、教育系统内的大—中—小学"一条龙"培养、俱乐部式和家庭式等多模块培养模式。实施对策:加强和创新体育系统内专业化培养模式,政策引导和干预教育系统内"一条龙"培养模式,引导并发展俱乐部式和家庭式培养模式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从运动员的培养模式、俱乐部的竞赛机制等方面入手,对日本U15足球运动员的培养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结论:在政府多年来的重视和投入基础上,日本建立了以学校为载体,中学生为生源,拥有高水平教练员队伍的U15足球俱乐部.同时建立了健全的培养模式和完善的竞赛机制.带给我们的启示:提高足球普及程度;把学校作为足球运动发展的载体;金字塔式的运动员培养体系日趋完善等.  相似文献   

13.
目前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已经逐渐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也不能满足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体育运动学校的业余训练面临着"全面萎缩,部分瘫痪"的困局,如何能够破除当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困境,当前培养模式的落后根源表现在哪些方面。本文试通过对当前我国体育运动学校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建立一种新的、完整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对海南省10所中学排球运动队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海南省中学排球运动队运动员参加训练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升学,“学训矛盾”严重影响了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运动员的训练时间基本符合中学生训练要求.参加高水平比赛的次数较少.竞技水平得不到进一步提高;教练员带队年限较短,科研能力较低;学校训练经费不足.场地器材落后;运动队宣传、医务监督严重缺失;针对其中的若干总是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中小学生假日体育锻炼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文献资料明确假期学生进行可持续体育锻炼的理论依据,并通过访谈和问卷来研究假期体育锻炼模式建立的群众基础。可行的中小学生假期体育锻炼模式有校园的教学式、非教学式、健身健心式;社区组建的指导式、比赛式和自由组建的家庭式和伙伴式。假期学生持续锻炼应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共同关心来营造良好的可供学生进行假日锻炼的场所和社会舆论,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得以持续有效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核心素养为调查对象,从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师所在学校受培训的情况、教师对MOOC学习的态度进行调查。调查分析得出,传统培养模式存在学校开设项目有限,限制教师专业核心素养的发展、培训内容无法满足教师专业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难以获得高等培训的机会、培训内容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等问题。建议以MOOC平台作为一个突击点,打造中小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建设平台、树立以学习者为本的教学理念、设置科学的MOOC培训课程、注重课程中理论与实践并重等,为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核心素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法,对河南省省、市级排球传统项目学校的发展现状做了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排球传统项目学校数量少,分布出现断层;学校的管理模式、运行模式落后,省、市主管部门管理机制不健全;训练经费短缺,以学校拨款为主,筹资渠道狭窄,训练场地有待改善;教练员职称结构较合理,但缺乏高学历人才,存在专业不对口现象,教练员素质有待提高;训练队每周训练次数和时间较充裕,但参加比赛次数少、级别低;训练科学化程度低,选材科学性不强,竞技后备人才缺乏。  相似文献   

18.
2011版新修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作为体育教师的主要培养单位,体育院校更应与时俱进,建立与新课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立足于新课标的要求,从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考评体系等方面对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新课标下,应改革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提高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加强教法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的体育评价转变。以期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已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理应承担起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重任,以满足他们未来可持续发展要求。高水平运动队进入高校,同时给高校注入了体育文化活力,有利于高校协调发展。本文结合以省队校办模式,建设南工大江苏垒球队实践,认为充分体现了体教结合优势,解决了运动员读训矛盾,促进了运动员全面发展;高校通过承办赛事,扩大了对外交流,提升了学校美誉度;有力地推动了校园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