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流程】一、释题导入、明确目标1.板书课题、释题导入"崛起"是什么意思?说说自己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周恩来是用怎样的语气回答的?请同学们勾画下来。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大眼睛”的特点,并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小姑娘渴望读书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5课。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2.紧扣重点词句,发挥想象,走进文本创设的情境,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相似文献   

4.
徐淑霞 《小学语文》2010,(11):45-4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相似文献   

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七册课文。在教学时可将其设计为一节公开研讨课,现将教学设计呈现如下。  相似文献   

6.
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我被文中那位衣衫褴褛的妇女的悲惨遭遇深深地刺痛了。要想真正理解课文,就必须凄懂这个画面。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直奔重点,反复牖凑描写这个画面的文字,含英咀华,让学生整个身心进入那个悲惨的场景,品味近代中国那段不堪问首的历史,真正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7.
最近,笔者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第二课时设计了一节公开研讨课,并付诸课堂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教学设计呈现如下。  相似文献   

8.
《下一代》2012,(7):4-6
周恩来是一个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和坚贞的共产主义者。他少小立志为救国救民而发奋读书,为遍寻真理而渡洋蹈海。当他找到了马列,一经确立信仰之后,便终生而为此奋斗,从此成为了一个职业革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勤务员,是他一生矢志不渝的宗旨和信条。在布满荆棘、充满坎坷的征途中,他始终为这一崇高的目标奋斗不息,没有丝毫动摇过。为了党、国家和人民,他可以履艰涉难而不折,忍辱负重而不悔。他所采取的一切方略,都紧紧围绕着这一目标,恪守着这一宗旨,这也是他之所以成功的内在动力和行动准则。周恩来,举世公认的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一生功勋卓著,才智过人,而且具有崇高纯美的人格风范。  相似文献   

9.
王淑贤 《下一代》2012,(9):33-33
我读了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之后,回味无穷,不由得浮想联翩,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激动的心情如海浪般久久不能平静。我佩服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相似文献   

10.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相似文献   

1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统编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写周恩来12岁到东北读书,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为什么而读书"的事,体现了他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文本内容来看,课文是用比较多的篇幅写少年周恩来由对租界好奇到闯入租界的情况,而修身课上发生的事情一般看来应该是表达的重点,在课文中只占比较小的一部分,这样的结构安排用意何在呢?细读文本就会发现,作者花费比较多的笔墨来写租界地的情况,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笔法。  相似文献   

12.
3郾学生佩戴头饰上台表演。4郾学生进行自我评议。5郾教师小结并奖励小红星。六、课堂小结1郾教师小结:这节课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听了《小羊的故事》,唱了《保护小羊》的歌曲,还画了可爱的小羊羔头饰,了解了羊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要保护小羊,爱护小羊,和所有的动物都成为好朋友。2郾用音乐,师生再见。3郾学生做律动走出教室。《小羊的故事》教案!陕西@陈蕊  相似文献   

13.
教学过程:一、聚焦"中华不振"点击大屏幕,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清晰而坚定地读一遍课题——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铿锵有力地读一遍课题——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相似文献   

14.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中华不振"   点击大屏幕,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相似文献   

15.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中华不振"   点击大屏幕,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相似文献   

16.
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第四册年级:小学二年级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和演唱《音乐小屋》这首歌,让学生学会用轻快而甜美的声音表达快乐和高兴的心情。2.能准确地拍节奏,并通过音乐游戏《碰碰球》感受音乐的音高。教具准备:钢琴、头饰、多媒体、邀请卡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律动《健康歌》,学生带头饰扮演小动物从梦中醒来,起床、听音乐,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律动。二、复习旧课师:小动物们,上次可爱的小动物为我们带来了一首什么歌啊?生:《蜗牛与黄鹂鸟》师:对了,这首歌太好听了,我还想听听这首歌,你们能不能有感情地表演一遍?(全班表…  相似文献   

17.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中华不振” 点击大屏幕,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清晰而坚定地读一遍课题——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铿锵有力地读一遍课题——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相似文献   

18.
设计理念 历史,因为真实而感染人、警醒人:教训,因为深刻而昭示人、鞭策人。语文课,应该拿什么给我们的孩子?仅仅是再现历史的真实?还是演说教训的深刻?显然不是。语文传承的是文化,她较历史更添厚重,她比教学更显丰满。所以,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教学中,设计者努力让学生做到:听,听得声声入耳:说,说得慷慨激昂:读,读得荡气回肠;写,写得情真意切。  相似文献   

19.
一、学情分析的广阔视野 “学情”,顾名思义,就是指学生情况。说到学情分析,我们往往会想到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分析,却忽视了学生内心的关注与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一、品读“中华不振” 师:(出示课题)请大家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崛起”在字典里的解释是“兴起”,我们联系课题和课文内容便会明白,“崛起”在文中指——[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