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长威 《当代电大》2003,(1):56-58,60
16 )自然美有哪些形态 ?如何理解自然美的产生 ?要点 :自然美的形态 :(1)奇险美。(2 )壮丽美。(3)幽静美。(4)秀丽美。自然美的产生有以下几种认识 :(1)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 ,在于它的色彩、线条、形状、声音及和谐、节奏、比例等 ;(2 )自然美不在于自然事物本身 ,而在于自然事物所表现的社会生活之中 ;(3)有人否认自然美存在于自然本身 ,而认为是人的意识、想象或概念作用于自然的结果 ;应该说 ,自然美的产生既有自然属性的根据 ,又有社会历史的原因 ,人们对自然美的发现、感受和欣赏都联系着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也就是说 ,自然美是大…  相似文献   

2.
艺术和美的关系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有人把艺术等同于美,比如西方占典美学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美,艺术的美在于和谐、宁静、典雅,所以西方古典美学主要是研究艺术,黑格尔的《美学》就是通过研究艺术来研究美学问题。但是西方现代艺术的观点又认为美不等于艺术,美只是艺术诸本质中的一个本质,艺术除了美之外,还包含着其他社会因素及艺术自身的东西,所以又出现了与传统美学不同的以艺术为研究对象艺术学。从美术  相似文献   

3.
自然美初探     
通常人们所说的自然美,是指客观世界中的自然事物的美。自然界是一个千姿百态,万千气象,五彩缤纷,非常丰富的美的世界。无论是高山流水,白云蓝天,鸟语花香,还是彩虹朝霞,清风明月……都会给人们带来愉悦与满足,令人心旷神怡。自然美是令人陶醉的,也是最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的。另一方面,自然美同其它形态的美一样,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属性,它是“自然人化”的结果。自然美虽然以自然属性为其物质条件,但它离不开人类社  相似文献   

4.
《易传》的美学思想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因为它不认为美是人心的产物,也不认为美是神的创造,它是从人的现实生活出发,来观察自然和社会的各种美的现象的。它认为自然万物之美,是天地阴阳两气相交而生。《姤·彖》曰:“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它认为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美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存在,都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生活现象。《贲·彖》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这就是说,自然美在于天地万物的刚柔交错,社会美在于人们的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礼仪制度。《易传》认为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其著作《美学》从美的概念或基本原则出发来推衍艺术发展的具体情况。通过对《美学》第一卷的解读,分析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四个论题,即“美的概念”、自然美、艺术美和艺术家及艺术作品。对于美的概念和本质,黑格尔认为美是真实而非虚构的,同现实密不可分,“美的理念”即是美的具体概念。对于自然美和艺术美,他将艺术美看作是理念发展的最高阶段,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自然不因自身而美,只是为主体而美。他还强调艺术家的个人素质以及对生活的领悟。  相似文献   

6.
何谓自然美,自然何以为美?尽管在中外美学史上论述颇多,角度不一,方法各异,其结论也大相径庭,但有一点则是共同的,那就是强调自然美的自由自觉性或自然向人生成。马克思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考察了自然美的本源,认为自然美来自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将其本质力量“物化”在对象上的结果。因此,实践性是马克思自然美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7.
凯洛夫曾经说过:"美育是学生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美和社会美,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的眼光来认识周围现实,也在于培养学生艺术上的美的创造力。"在语文课上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然美的感染与熏陶,如何才能实施美育教学呢?  相似文献   

8.
《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之所以能流传不衰,给后世文学以极其深刻的影响,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本身具有丰富多彩的美学价值,能给读者以多方面的美的享受与熏陶。“十五国风”是《诗经》的精华所在,它的美学价值尤其显得异彩纷呈,诸如:悲剧美、喜剧美、崇高美、自然美等等。本文旨在着重探讨“十五国风”的悲剧美,至于它的喜剧美、崇高美、自然美,已在另一篇拙作中论述。  相似文献   

9.
如何认识自然美的客观性?这个问题是美学理论中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多年来人们一直设法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一些对于自然美的模糊以至错误的观点,往往是由于对它的客观性认识不清的结果。比如,有人虽然承认自然美是客观的,但却又认为自然美要取决于人的审美中的心理活动,用人的审美经验来代替美的客观存在;也有人把自然美的客观性归结于自然本身,等同于自然物。究这些错误看法之源,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科学地认识什么是自然美的客观性,以至导致了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正>一、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的原则1.形象性原则。美在形象之中,美是以其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的。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自然美在于多姿多彩的形式,社会美在于各式各样的人和事,艺术美在于其塑造的鲜明的形象。因此,人们欣赏美的事物产生美感的时候,总是从直观的形象开始的。只有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才能深入的领会它的内在的本质,从而得到情感的愉悦。教师在实施美育的时候,应  相似文献   

11.
美与美感孰先孰后的问题,是美学理论中争议极大而又未能很好解决的重大的基本的美学理论问题。当代中国美学界基本持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美先美感后说;美与美感同时生发说;美感在先美在后说。"主客体实践美学"认为自然美和生态美是宇宙自然本质力量非自觉自由创化的结果,先于"人化的自然"和社会化的人类即人化美和拥有审美能力的人类出现。  相似文献   

12.
自然美问题是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难点。唯心主义只是“唯心”地看待自然美,认为自然美和自然没有关系;机械唯物主义则只是“唯物”地看待自然美;认为自然美和人没有关系。二者各执一端,都不能科学地解决自然美的本质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3.
数学美反映的是主体对数学对象深层次结构及其相互间本质联系的认识.人们常说的简单美、对称美、和谐美、奇异美并非数学美的本质属性,只能算是数学美的外在特征.本文从数学和美学角度分别论述了数学美的本质属性,也就是作为数学学科的属性和作为美学的属性.  相似文献   

14.
自然美在今天是人所共赏的。丽日蓝天,云蒸霞蔚,洪波汹涌,青山滴翠,花开鸟啼,鱼翔虾戏,海市蜃楼,金银珠贝……人也是属于自然界的,人的体态风姿是美的最高典范。然而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一直是美的吗,或者说天生是美的吗? 有人说,是的,古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界就存在着美,它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具有美的客观属性。因此,就决定了人的美感。有人说,不对,自然界根本没有美,美在心,不在物,它是人的主体观念、情感派生的,  相似文献   

15.
自然美、人品美、爱情美在郁达夫小说中是实际存在的,是其小说不能抹杀的魅力之一,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它是小说中一圈美丽的光环,一片独特的风景,成为美的对象,展示在人们面前,让人们以自己特有的审美眼光、审美观念,去审视,去评判;也是一个严肃的美学问题,让人们去思考,去认识,去解答。这一点似乎很少有人涉及,笔者想对此探索一下,以便得出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结论。  相似文献   

16.
数学美学价值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数学历来以其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被人们所赏识,却很少有人把它与美学联系起来,似乎数学与美学毫不相干.其实,这是对数学本质的一种误解,是对数学与美学关系以及数学中的美缺乏真正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材,小学美育日渐受到重视。美育的任务,在于培养提高儿童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作文教学是进行美育的良好途径。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第一个环节是引导学生观察。有人认为,自然美是小学生最容易感受到的,大自然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生动课堂。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自然美在哪里?自然为什么能够给人普遍的美感?都不容易回答。比较深刻的一种观点认为:“自然都是在与人类社会生活发生长久紧密的关系时才成为美的。”(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狩猎时代的人类,对于满山遍野盛开  相似文献   

18.
风光对于摄影艺术具有特殊意义,大凡从事摄影工作的人,几乎没有不拍风光的。自然风光作为表现对象,成为摄影艺术创作的重要领域,就其本质来说,风光摄影作品实际上是自然美的艺术再创造。 何谓自然美 ?诸如河流山峦,海岸沙滩,树木花草、草原湖泊、蓝天白云等固有的美。马克思认为:自然美是“自然的人化”,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美之所以美,应是自然事物与社会人产生联系的作用。一方面承认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事物本身具有某些更美的属性,另一方面又承认了审美主体,即社会人主观思想感情的渗透,强调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和…  相似文献   

19.
陈望衡同志在《简论自然美》一文中,开宗明义地说:“对美,人们习惯于分为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三类,实际上艺术美也是社会美,应该说是两类:社会美与自然美。”长期以来,美学界对美的分类问题进行了热烈争鸣,至今未有定论。然而,人们倾向性的意见认为,美有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三类。陈望衡同志一反陈规,把艺术美归之于社会美,初读起来,颇感新颖,然而细细琢磨,觉得此说不敢苟同。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一问题,笔者不揣浅陋,在此拿出一孔之见,就教于陈望衡同志和各位学者。  相似文献   

20.
“美是难的”。比较起来,自然美更是“难”的,被人喻为“阿喀琉斯的脚后跟”。其“难”,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美的本质、特性等基本问题的看法上,美学界意见分歧很大,难以统一。例如,自然美的本质特性中,到底有没有阶级性,便是其中一例。面对这个颇为敏感的问题,极个别同志闪烁其词地予以某种程度的默认;一些同志对这方面的争议,采取“迴避”政策,不置可否;更多的同志则认为:“凡自然美都是没有阶级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