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人们在议论或批评国家 邮政的邮票发行政策时,常常提到 "集邮邮票"一词。不少人不知道这个 称谓"何时冒出";也有人考证它最早 出自1989年的邮政内部文件。"集邮 邮票"成为人们讨论集邮兴衰时关注 的焦点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刘殿杰 《集邮博览》2008,(10):32-33
3新中国邮票的第一次调价邮票的第一属性是邮资凭证,随着集邮活动的出现,它又成为供收藏者欣赏、研究的特殊商品。在邮政运营中它是用户交寄邮件时的付邮资的凭证,资费的多少由邮政运营的成本决定,并通过邮票的面值来体现。在收藏活动中,邮票是一种商品,其价格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立的中国集邮公司,既然明确它是从事集邮商品经  相似文献   

3.
谈到红印花邮票的研究文章,自然要提及集邮家赵人龙。赵人龙收集和研究的重点为中国早期古典邮票,同时对中国欠资邮票、新中国普票等也有极深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在他迄今近80年的集邮生涯中撰写的集邮普及与研究的论文数以百计。其中关于大龙、小龙、万寿及红印花加盖邮票这四大古典华邮的研习文章占了相当的比例。这些文章广泛刊载于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等境内外出版的数十种集邮刊物上,如《集邮》、《中国集邮》、《集邮研究》、《上海集邮》、《集邮博览》、《天津集邮》、《中国集邮报》、《鼓楼邮刊》、《邮友信箱》、《中国邮史》、《邮票世  相似文献   

4.
自动化邮票又称电子邮票,已有30多年的历史,现已成为众多集邮爱好者追逐的对象。我手中也攒集了一些自动化邮票,出于对集邮研究的习惯,却发现了一点有意思的东西:总有一小撮自动化邮票不安分守己。我们知道自动化邮票一般图案固定(早期无图案)  相似文献   

5.
乐在集邮     
张宇 《集邮博览》2011,(1):13-13
提起集邮,还得从我上中学时说起。我的家在辽北的一个县城,同学们有不少是集邮爱好者,有时在下课的空隙,他们会跑到学校大门口,那里有两三个邮商摆地摊卖邮票,一次,我也跟着大家跑去凑热闹,在同学的“怂恿”下,本不集邮的我被精美的邮票所吸引,鬼使神差地选了几套邮票,回来时心想,就算不集邮,  相似文献   

6.
“文革”邮票及实寄封片,本身烙有鲜明的历史印记,近年来引起越来越多集邮爱好者的关注,其研究价值己渐渐凸现出来。这里所说的“文革”邮票及实寄封片,严格地说应该包括老纪念邮票中的纪118至纪124,“文”字邮票和“编号”邮票,1976年10月以前发行的J1至J11及T1至T9及有关它们的实寄邮品,这一时期发行的所有普通邮票及有关它们的实寄邮品和这一时期所发行的所有邮资封、片、简及它们的实寄邮品,还包括这一时期的其它各种邮政用品等。它横跨中国邮票发行史中老纪、特、“文”字、编号、JT邮票等四个历史阶段,是一个大的家族。  相似文献   

7.
1.您是什么时候开使集邮的,最早收藏的邮票现在还保存吗,现在价格如何?1965年我参加工作就开始收集邮票了,那时还不懂得集邮,只是看到小小的邮票中有山、有水、有人物,花花绿绿非常好看。那时,老纪特邮票在邮  相似文献   

8.
九问     
1、您是什么时候开始集邮的?您有怎样的集邮经历? 1933年,我出生在大连市郊区的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没有见过邮票。1945年日本投降,大连解放。1947年,我考入大连中学,在姐夫家看到他收集的日本、伪满及其他国家的邮票,很新奇。姐夫向我讲了邮票的用途。为什么收集它,怎样保存等,并送给我一些邮票。从此,我对邮票产生了兴趣,开始攒邮票,并成为一生的唯一爱好。  相似文献   

9.
自80年代初期以来,全国确有不少书、刊、报载对“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揭秘。其说不一,各有立论。例如《集邮》1983年4期发表的《关于“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说邮票上的地图画得不准确取消发行。1986年6月出版的《实用集邮辞典》及1987年出版的《生活必备》均说台湾省颜色处理不当取消发行。《家庭科学报》1987年3月5日第二版载及本年11月出版的《中国集邮百科知识》、1992年4月出版的《来自集邮王国的秘密报告》一书中的《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之谜》,《集邮报》总488期转载《信息快报》刊登的《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停售原因揭秘》等也都认定是中国地图绘制不准确而被取消发行。  相似文献   

10.
何欣 《上海集邮》2013,(3):34-35
邮政总局干1948年3月20-26日在南京举办集邮展览,同年5月19—25日在上海展出。3月20日和5月19日,先后为南京和上海邮展的首日,分别发行了“邮政纪念日邮票展览纪念”邮票各两种,合并成为全套4种,面值、主图均相同。主图由光复纪念l角票和邮政总局50周年纪念500元票合成,形成信封很大,花费成本很高,也较难保存。如今,事过境迁,不少“特种封”逐渐显示出它的无可复制性。  相似文献   

11.
张立 《集邮博览》2012,(8):69-69
一般来说,邮票设计是专职设计人员的活儿,新中国所发行的邮票多是他们创作的结晶。在众多的集邮爱好者中有不少少年儿童,对于他们而言,邮票是“百科全书”,是欣赏艺术、汲取知识的窗口,各级集邮组织积极引导中小学生开展集邮活动,更有意义的是组织他们亲手设计邮品。  相似文献   

12.
云启 《集邮博览》2009,(9):42-43
许多集邮爱好者在收集、研究邮票等邮品的同时,还对那些与邮票相关或者邮票外延的印制品感兴趣,我也如此。不少朋友都帮我留意收藏,时常给我带来惊喜和快乐。  相似文献   

13.
新光邮票会的成立,距今已70年了,在其吸收会员的24年中,参加者近5000位,会员们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为集邮的接班人,不少人带动子女加入新光邮票会为会员,也是支持集邮团体,企盼集邮团体长盛久荣的表现。现将我所查知的父子(女)会员名单摘录如  相似文献   

14.
一、集邮学术的起源1、集邮,源于邮票的文化特质集邮源于邮票。集邮学术则源于邮票的文化特质。邮票,是人类通信发展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近代邮政实行预付邮资制、均一邮资制的标志,它是预付邮资、已付邮资的有价凭证。邮票,是小型艺术品,是包罗万象的小型百科全书,它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1840年,罗兰·希尔建议改革英国邮政,同时创造了邮票。1878年,赫德、德璀琳,试办中国近代邮政时,  相似文献   

15.
集邮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邮品的互通有无。上海是中国集邮活动的发源地,首次收购旧邮票的广告就刊登在上海的《申报》上,最早的邮商之一也诞生在上海。不少老一辈集邮家为了适应集邮发展的需要,下海当了邮商,承担起交流邮品的责任。他们在经营中重品格,讲邮德,至今受人称颂。中华邮票会、新光邮  相似文献   

16.
神州邮票研究会是由我国集邮者发起成立的第一个群众集邮组织,开创了中国集邮爱好者组建邮会之先河。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关于神州邮票研究会的存续时间一直众说纷纭,悬而未决,对该会解散原因也多不明,成为我国集邮史上的两个谜。  相似文献   

17.
张宇 《集邮博览》2016,(4):31-33
不看不知道,一看长见识,原来集邮手提袋也能成为收藏品,这也难怪,这些手提袋不仅设计精美、邮味十足,还记录了丰富多彩的邮事,令人爱不释手也就不足为奇了,它还有个颇为专业的名字—集邮文献衍生品。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手提袋。不单是因为它的实用性与方便性,那些巧妙设计的手提袋,更是广告效应和艺术之美的成功结合。而载有集邮文化元素的手提袋,也深受集邮爱好者们的青睐。手提袋上的邮票图案和集邮元素,使得普通  相似文献   

18.
正集邮展览是当代集邮活动中最主要的展示形式,是普及、交流、提高集邮文化知识的有效方法。当前,专题集邮是集邮展览中最主要的类别之一,它已经成为我国和全世界非常受欢迎的集邮类别,参与人数较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图1为2013年澳大利亚世界邮展首日封)。专题集邮是按邮票图案、文字和发行目的来收集、整理和研究邮票以及相关邮品的一种集邮方式,专题展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发行地方选题邮票已有不少年头,但它在全年计划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很小。从已发行的地方选题邮票来看,不少是由专业邮票设计者负责设计的,或许因此,所设计的邮票不能栩栩如生地反映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因而大大削弱了对广大集邮爱好者的吸引力及影响力。反观日本对地方邮票设计采用的举措,当能给我们一点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邵林 《上海集邮》2000,(9):41-42
集邮者在进行传统集邮的同时,往往会对邮票上的图案发生兴趣。比如,专门收集中国邮票的集邮家马任全,他也曾收集过一些外国邮票,因为他的生肖属马,所以特别留意画面上有马的各国邮票,口久自然形成一部马邮票的专集;王纪泽和张包平之是一对因集邮而相识、相爱的伉俪,他们除了专集红印花邮票外.还专门收集夫妇双人像邮票。这是与传统集邮不同的另一种方式,不以邮票的发行国家(地区)、年代、票种为界限,也不追求每套邮票必须“全”,而是只以邮票画面反映的内容或邮票发行目的(简单地说,是指邮票纪念或宣传的事物,一般为邮票的票题)作为取舍的依据,这类集邮方式称为“专题集邮”,最初的专题集邮又称“图别集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